第363章 迁延瑜洲
李逸之前关于这个问题,他也想过,甚至已经在做了。
但是他觉得暂时大张旗鼓还是太早了。
不过柳万权等人的话,却也让他有了一些思考。
那就是到底是生产力改变了,就必然会改变社会形态和社会风气,还是先要有社会解放,然后才能有社会发展的基础。
仔细一想,另一个世界,不管是古今中外,似乎确实任何一次生产力变革,都是从社会层次开始的。
西方的启蒙运动,然后文艺复兴,然后才有了工业革命。
在东方也是由新文化运动为起点。
柳万权萧大光,还有凤钰年等人更是让他惊讶。
这些人原本都是他培养出来的工具人,甚至是有些速成的工具人。
他们居然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了。
居然在他没有提出来之后,先他一步提出了移风易俗和新时代的关系,并且提出了要推动社会改革。
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惊喜,还是应该担忧。
新思想者的诞生是好事,这预示着以后新朝的担子就不必他一个人来担。
这是新时代的基础。
但新思想者也是危险的,因为一旦失控,你无法预测他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他知道这样的人会出现,播下了种子就一定会生根发芽。
但是他却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他认真想了想,然后道:“想法是对的,但是有些东西必须要更加结合实际。
理想主义是通往新时代的动力,但现实主义才是通往新时代的阶梯。
凤主事的这份章程,总体来说是好的,推动移风易俗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有更详细的调研。
要知道百姓的有些不良习惯是因为某些人认为制造的,但有些习惯却是因为生活状况逼迫的。
你就比如说要喝热水这一条,我一直强调,但我却没有去强制推行,为什么?
因为我很清楚,那个时候很多百姓根本做不到,他们没有那个时间,同时也没有那个物质。
但随着煤炉的推广,凡是有煤炉的人家基本上都慢慢养成了喝热水的习惯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有条件能做到。
还有不要随地便溺,那么你首先得让他有个厕所,然后才能去倡导,要求他不随地便溺。”
“总而言之,看到你们有这些想法,我很欣慰,因为这证明你们有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心怀天下的想法。
但同时我也很担忧,我害怕你们之中有人会头脑一热,变成那种只顾自己的理想,而不顾社会的实际情况,只是想当然的以为自己是在为百姓好。
那么到时候你们就和那些整天仁义道德的清流没有任何区别了。
一样都是害民之贼。”
说着又把那份文牍重新交给了凤钰年道:“凤主事,我希望你回去之后,再下一些功夫,把这个章程做的更好一些。
移风易俗的宣传必须要做,但即使是宣传口,也一样要考虑实行的可行性,不能让百姓觉得你们就是在讲空话。
但也不能一味的顺从百姓,不然那就不叫移风易俗了。
明白吗?”
“是!”
凤钰年脸色有些涨红,但还是认真的答应道:“属下回去之后,立刻就带队去做调研。”
“嗯,很好。”
李逸说着一笑,然后又道:“另外宣传也要更亲民,不一定要局限于戏曲,报纸,评话这些。
也可以把旧式的参军戏之类的,做出改编。
另外我建议你可以先从孩子和老人入手。
孩子最容易接受新事物,而老人最爱管闲事,我觉得你可以考虑考虑。”
“喏!”
凤钰年虽然一下子有些没明白,孩子容易接受新事物,她懂。
老人爱管闲事,这……
她一下没理解,但还是认真的答应了一声是。
然后端端正正的坐了回去,心中暗道:“与逸王殿下相比,我果然还是差远了。”
再看向李逸,眼中更多了一份敬慕。
李逸没有注意,玉婧却看在眼里,虽然知道那可能并不涉及男女之情,而更多可能只是一个下属对有能力上司的钦慕。
其实不只是凤钰年,旁边柳万权等人也都差不多。
连冯毅等人也是捏着胡子,点头微笑,“逸王殿下老成谋国之言。”
所以凤钰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
更知道自己作为天子,不应该被这种儿女之情所干扰,但内心还是莫名有些不舒服。
不过身为皇帝她这点城府还是有的,所以并没有表露什么,只是淡淡的道:“那么下一个议题。
西北之地,弥生邪教裹挟乱民,蛊惑百姓,三日之间连下四郡。
恐怕不久之后,整个西北都将成为乱地。
很快连瑜洲恐怕也将被迁延……诸位可有什么看法?”
不少人都以为这个议题,就是今天的重点了。
所以听到皇帝这么问,神色都有些凝重。
而就在几乎同一时间。
瑜洲城内,瑜洲刺史扬升,正满面忧愁的在刺史府内来回踱步。
下方一干文武也是愁眉苦脸。
这段时间,瑜洲上下其实日子过的不错。
朝廷似乎突然起死回生,而且还变得有些生龙活虎的样子,一度让瑜洲上下担心不已。
因为瑜洲不但与梧州相邻,与京畿也只有一河之隔。
而且河也不是什么大河,河面最宽也不过一二十丈,根本算不上什么天险。
朝廷一旦出兵,瑜洲几乎很难力敌。
而且朝廷本来就有大义名分,连接口都不用找,他们要是对抗反而要找各种借口,名不正言不顺。
但谁知道,朝廷也不知什么原因,居然似乎只抓着京畿和雁北三洲这一亩三分地就满足了一样,对他们不管不问,只是发了两道政令。
其一就是不许他们对朝廷收过税的商贾重复收税。
然后一道政令就是让他们保证流民能够通过他们的州境,顺利抵达京畿或者雁南关。
而且在他们照做了之后,朝廷居然还按照政令所说的一分不少的把该给他们的份,发给了他们。
瑜洲上下不但没受威胁和损失,反而大发其财。
这样的好日子,扬升和瑜洲一众文武恨不得一直过下去。
但是,好景终究不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