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圣孙武·附编(卷八):编创纪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史海钩沉 情系孙子

庄宏安

2018年6月26日,我的老友杨德康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褚潮歌,专程到沪与我和叶雄会面,告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1993年版的《兵圣两孙子》,重版书名改为《兵圣孙武》。老杨事前已将分册图文复印稿寄我征求意见。近日他又希望我写一篇回忆文,编入第八册《编创纪实》。

回顾1991年编写孙武传记连环画,那时困难较多,孙武除所著《孙子兵法》外,他本人的家世和生平史载不多,大都是点点滴滴散记于《史记》及后人所著的文章摘引中,难以窥见其一生的行动轨迹。这就需要了解和寻找与孙武有关的、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并把他所能经历到的齐、吴、楚、越诸国的历代沿革、纷争、变迁扭结在一起,以增大书稿的容量和知识面。而作品的主旋律应写其兵法思想的形成,这样作为一个被尊奉为“百世兵家之师”的孙武,才具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然而,这对我——一个虽长期从事连环画工作,而毕竟对军事史涉猎颇狭的人来说,却是难当大任了。在此时刻,当年本书的策划及责编杨德康兄却为我出了个绝妙的点子,让我去谒师、拜师,求教于我国军事科学院的学者和专家教授,请他们指导这次创作。这使我得到了一次终生难忘的实践。

左起杨德康、吴如嵩、黄朴民,1990年摄于军科院

1991年炎夏的一天,我和老杨趁在北京参加四届连环画初评工作的机会,同赴军科院会晤一位年轻的学者——黄朴民同志。早在此前,朴民同志就参与了《孙子兵法连环画》的编审、定稿工作,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是一位勤奋好学而又著述甚丰的军史学家,当时正从《孙子兵法》的研究转入战国军事史的研究。当我们谈到想专门创作一本孙武本人经历的传记连环画册时,他即表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并说,由于孙武本人的史料史书记载不多,且语焉不详,后人难以窥见他一生的全貌,在编写中需要文学加工,根据史料来作合理想象和生发。他的建议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不必写成史书的传,而可以尝试写成一个带有文学虚构色彩的传记故事。我们采纳了朴民同志的建议,并以此构思整个故事的框架和书稿的形式。

《孙子兵法》是国人皆知的,而孙武本人指挥作战的谋略,则往往是片言只字,难成章法。见诸史书的著名一例只是操练宫女。我们考虑在孙武的戎马生涯中,吴楚柏举之战是他直接指挥的重大战役。如何通过这次战争体现孙武的军事思想,表现其才智谋略,应是全书的中心。

为了突出孙武的军事思想,连环画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对楚作战的全过程,分层次地描绘了对楚作战的渐进战略。

千里破楚

孙武在吴国为将,他深知楚国是大国,以吴之数万兵力,难与楚国抗衡。吴、楚两国为争夺江淮地区的控制权,进行了长达七十年的争斗。孙武为将后,既要抑制一心图霸的阖闾的急躁冒进,又要面对伍子胥、伯嚭等为报私仇的冲动轻敌之举。他从整体实力来权衡,认为应先翦灭楚之羽翼——徐和锺吾两国,为吴国下一步伐楚创造条件。这两仗分别取胜后,阖闾出于速胜心理又提出大举攻楚计划时,孙武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劝阻。然孙武并未消极等待,他积极运用谋略创造条件,完成了敌我力量的转换,提出了“疲楚误楚”这一战略方针,忽南忽北灵活用兵,到处袭扰楚军,攻城略地,使楚疲于奔命、多方失误,终于使之力竭志衰,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公元前506年,给楚国致命一击的时机终于来临。这一年秋,位居楚国北部侧背的唐、蔡两小国,愤于楚国不断侵凌勒索,主动与吴通好,要求联吴抗楚。孙武便不失时机地和他们结盟,实施了战略迂回、大举突袭、直捣郢都的作战计划,揭开了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柏举之战的序幕。战争终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

柏举之战的胜利,为吴国称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柏举之战的战略战术思想也体现了《孙子兵法》用兵之精髓,如“兵者诡道”“上兵伐谋”“避实击虚”“以迂为直”“示形动敌”“造势任势”等,均在此战中得到尽情发挥和灵活运用。至于吴军入郢后忘乎所以,纵暴郢都,内讧迭起,以致在秦、楚联军的反击下,陷于被动,最后被迫撤军,那是吴王胜利之后不知自爱、不纳忠言(包括孙武屡谏不从)的结果。

孙武随阖闾回国,继续辅佐阖闾,曾在对越作战中发挥过作用。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孙武又继续辅佐夫差,使吴在黄池会盟之后,取代晋国成为一代霸主。所以司马迁说,吴国“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编写孙武一生经历的连环画,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孙武年轻时代的经历及其著述兵书的缘起,以及他晚年的景况,均史载不详。

孙武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齐国人。齐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兵学传统。自商、周以来,齐国便是培育军事家的摇篮。堪称兵家之祖的姜尚,被周武王分封于齐。他的《太公兵法》虽早已失传,但在孙武生活的年代,是应能见到的。除此以外,还有《司马法》《六韬》《管子》等。孙武的祖父田书,奉齐景公之命,率军攻打莒国,立有战功,并把乐安封给田书,作为他的采邑。孙武在他父辈教育影响之下,孜孜于军事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为日后著述兵书、参与战争实践、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孙武远游

孙武在齐生活的年代,据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的记载,曾发生了“以田鲍四族谋为乱”的重大变故。或许在这以前,或在此以后,孙武不愿置身于卿大夫间政治权力的倾轧斗争,便远走他乡,另谋出路。为了勾勒年轻时代孙武的形象,连环画中处理成他周游列国,寻访兵家典籍,游览名山故城,对古战场作一番实地考证,总结前人用兵的方略,并感化挹注,在兵器、战阵、兵制方面,加以总结和生发。故而我虚构了孙武远游列国的情节作为故事开端,同时也借此再现当年各国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风貌,并把一些重大历史人物串连起来。如写孙武去鲁国想与孔丘研讨战争观;写孙武与齐名相晏婴客驿相遇,互抒胸臆;写孙武与楚国重臣伍奢之子伍子胥郢都初识,结为知己;写孙武去吴国拜访慕名已久的姬光公子(后为吴王阖闾)。以此演为故事,既展开了孙武游历各国、增进学识的图景,又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与他个人结合在一起,为以后故事发展作了铺垫。这些想法我都和朴民同志研讨过,虽说事情史无记载,但觉有可信性。因为,一,这些历史人物都是孙武的同时代人,且日后与孙武关系密切;二,孙武是由伍子胥力荐而入宫辅佐吴王阖闾的,两人可能先已有一段深切的交往。抓住这两个人物的思想脉络和行动轨迹,也即抓住了故事的主线。

孙武在吴国,曾辅佐过两代君王——阖闾和夫差。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述,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据此,孙武当参与了公元前506年的吴、楚柏举之战及公元前484年的吴、齐艾陵之战,在吴国为将有二十余年,且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秦汉史家对此未有详评。孙武的晚年又是在哪里度过的,吴国消亡时他又在何处,这些均要加以想象和补充。

就吴国来说,孙武的功绩在于使吴变得强大,名显诸侯。然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以后,大建宫室,最后释勾践归国,为吴国灭亡播下了祸患,也导致伍子胥与夫差产生歧见。作为伍子胥的挚友孙武,思想上也是应该与他共鸣的。或许他对此问题的察觉较之伍子胥为早,已经隐居起来?对此我又专函求教朴民同志,谈了自己的想法。朴民同志此时正致力于写作《战国军事史》和《国史镜鉴·治军篇》,他百忙中给我复信说:“您现在的处理,我个人以为是恰当的。孙武急流勇退,当在伍子胥被杀之前。急流勇退并不等于从人生舞台上彻底消失,他虽然不再统率吴军奋战在伐齐、攻越的第一线,然而作为一位德高望重、深富韬略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当为夫差所重视。也许在他新居在家修改其兵书著作时,经常为夫差(也许是派大臣)所咨询;他的智慧、他的建议为吴军争霸事业的造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恐怕就是吴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孙子与有力焉’的真相。”学者的支持,使我对孙武晚年一段的处理更有了把握,仅这一段就编写了69幅:写孙武见夫差重建姑苏台,便思隐退。他回到故国,隐居家乡,后闻子胥自尽,不胜悲伤。夫差为称霸中原,提兵入齐,诱齐军至艾陵,大败齐军;于公元前482年又挥师北上,直指晋国,以炫耀军威的方式,迫使晋、陈、卫、鲁诸国到黄池会盟,成为盟主。越国趁吴大军北上,发兵攻打吴国,大败吴国。吴亡后,孙武来吴国祭亡友子胥,并在他最后一次旅行后,把他著录的兵书十三篇作了增补和修订,总结了吴国亡国破军的教训。

新版《兵圣孙武》删去《孙膑篇》,有利于集中介绍孙武兵法思想之形成,从而勾勒其一生的活动,以此来作为《孙子兵法连环画》的姐妹篇,使读者可以在阅读研究《孙子兵法》的同时,对孙武本人的经历尤其是他的军事活动有所了解,这是极好的构思。

兵法传世

《兵圣孙武》的创作,叶雄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创作期间,我们几乎每月相聚一次,共商文画构思,配合默契。在文字上的不足之处,他以绘画语言来补充表达,以便扩大读者视野,开拓作品意境。如“孙武远游”中,孙武和伍子胥相聚相别的人物刻画方面,情景交融,颇有独到之处;在战争场景和构图设想方面,格局宏大,为本书增添了声色。

2019年1月8日

庄宏安

浙江镇海人,1935年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1978年开始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创连环画文学脚本,代表作有《乾隆游江南》《济公活佛》《今古女谍》《诸葛亮》《兵圣两孙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