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公益的“简单化”
公益的“新潮化”倾向会给公益披上更多华丽的外衣,给人眼花缭乱与纷繁复杂之感;而与之相反的另一个倾向,是把做公益这件事情看得过于简单化。
由于中文的博大精深,有必要解释一下这里说的“简单化”,并不是化繁为简的高深功力,而是将公益看得过于简单,特指与“专业化”相对立,表现为对公益的内心认知是一种零门槛的评价倾向。在公益的参与者、从业者、资助者甚至旁观者当中,这种倾向都是广泛存在的。
参与者的“简单化”倾向
公益的参与者泛指通过捐赠或者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过实际公益贡献的人群。这类人可能将公益进行简单化评价的一个原因,是觉得公益就是“做好事”,既然是做好事,那么“做,就好了”。至于是否行为得当、效益合理或者符合伦理,参与者则很少能周到考虑。
参与者缺乏“周到考虑”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缺乏对公益的深入认知及思考,这导致他们可能因为一时热情投身公益,而一旦遇到问题,就又会满怀愤懑地予以谴责。在这个过程中,多数人因为占据了“做好事”的心理优势制高点,而难以理性和富有同理心地去思考,更会倾向质疑、挑战公益组织或受益人,认为是自己的爱心被辜负了。
参与者因为偶然的热情参与公益并没有什么问题。公益不会要求参与者做长相厮守的承诺,而从带动参与的角度来说,公益也需要更多人偶然的“初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沉淀下来公益的长期支持者。但当参与者对公益有“简单化”评价倾向时,就会因为满腔热情抱有很高期待,又会因为与预期不一致而感到沮丧,这种情绪的反差变化,容易让参与者对公益产生距离感。
另一方面,当参与者将公益看得过于简单时,往往比较难以从受益方的视角出发去换位思考,这导致经常性地“好心办坏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善举会显得略为粗暴。
在数字经济时代,由于网络的便利性以及人人皆有权表达观点和意见,参与者对公益的这种“简单化”评价,更容易被互联网所放大。往往一个人的简单化想法或者行动,就能带来群体性的效应。
案例:给山区小学捐衣倡议引发的困扰
这一切的困扰,竟源于一张普普通通的长图文!而长图文的背后是某个热心网友朴素的公益心,只是这个热心网友将“捐衣物”这个公益行为想得过于简单导致了“好心办坏事”。不仅没有从受益人角度出发去思考行动路径,更缺乏专业化的项目设计,而只是“简单地”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得出学校需要物资并“简单地”将信息发在了网络上。网友的良好初衷固然是解决这个条件有限的山区学校的困境,但因为不规范物资捐赠带来的困扰,实际上让原本不宽裕的学校更加雪上加霜了。
从业者的“简单化”倾向
如果说公益参与者将公益“简单化”评价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扭转从业者的这种认知倾向显得更为迫切。由于公益行业薪资、运营费用的限制,加之缺少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和相对明确的岗位技能模型,公益行业从业者的流动性往往相比其他行业来说会更大一些。专业化人才的稀缺和流动,也让公益组织不得已不断降低进入门槛,无法完全按照自身组织的发展期望来做选择。
这也导致人们产生了公益谁都可以做、怎样都可以做的幻觉,进而让从业者进入到行业之后也缺乏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动力。有些公益组织在招聘到新人之后,也缺乏专业培训的支持,而是直接将其放到实际的岗位上开展工作。在这种条件和氛围下,即使部分从业者有自我提升的需求,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和提升。由此造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从业者缺乏专业性的训练、公益组织缺乏专业的沉淀,导致从业者只能依赖自己摸索或者“传帮带”的经验习得方式去推动工作,由此会带来更多的不规范性问题。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公益行业对专业性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公益慈善类专业甚至学院,还有的开设了研究生课程,为在职从业者提供了进一步提升的机会,同时也有一些机构开设了网络学院提供在线学习的课程。
这些重要的行业性学习资源固然很好,但也需要从业者自身有坚定的信念、强大的动力和持续的支持来完成这些学习。毕竟无论学历学习还是在线课程学习,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财力和精力,从业者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和职业生涯规划之后,未必会选择这么重的学习模式。相比较而言,公益组织内部建立起专业知识沉淀体系,以及系统、专业、持续的培训计划,对提升从业者的专业性来说,会更为有效。
案例:“同一天生日”引发的巨大危机
这个案例给从业者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说在以往工作“简单化”处理还只是局限在有限范围的话,那么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些缺乏专业指导和判断的“简单化”行为,就会显得过于“想当然”,并被毫无秘密可言地完全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而公众舆论的监督和质疑,也会让从业者为自己的“简单化”行事付出巨大代价。
资助者的“简单化”倾向
为了方便论述,此处资助者指的是对公益机构、项目、活动提供大额或稳定的资金或资源支持的单位或个人。由于其提供的是稀缺性资源,他们往往能对公益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关键性影响。
资助者往往在自己所处的行业或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而有余力、也有能力对公益予以赞助支持。但当他们开始接触公益的时候,也可能会为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所引导,在对公益行业及其运作机制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对其出谋划策。资助者的身份使得他们具备更强的话语权,但当缺乏谦逊的心态去学习和研究公益领域时,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做公益很“简单”,并会以“降维打击”的优越心理对公益机构和从业者指手划画脚、传授经验。
然而在一个领域的成功经验并不代表就适用于其他领域。不考虑公益行业的实际情况就热情地“指导”,只会造成削足适履的窘状。更为可怕的是,在资金和资源这种稀缺资源加持的话语权之下,公益组织出于失去重要伙伴的担忧,或者出于对成功者的莫名迷信,会倾向于迎合资助者的期望。
指挥棒在大师级的指挥家手中,可以让乐队合奏出精妙绝伦的交响乐,而错放在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著名足球教练手中,却只能造成“瞎折腾”的乱象。从积极视角来看,这种“瞎折腾”也许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的“社会实验”机会,也许在过程中也有部分资助者能被“反教育”而成长为专业公益人士,但这种实验的成本无疑太高了。
相比于参与者和从业者对公益的“简单化”评价,资助者“瞎折腾”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这是因为前两者造成的影响都还有机会控制在较小范围,而资助者却至少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公益组织的决策。公益事业属于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无谓损失实际上不再只是单个个体所承担。
思考:资助者对公益“简单化”评价就在我们身边
旁观者的“简单化”倾向
旁观者,也可以用我们更熟悉的“吃瓜群众”来描述。吃瓜群众对公益可能不付出、不参与、不支持,但却可能带着“公益很简单”的成见,在网络上指指点点,甚至形成群体性的舆论倾向。旁观者的舆论参与能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推动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透明度提升,也能形成对公益的有效舆论监督。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许多因为网友的参与而发生改变的正能量事件。
但如果旁观者将一些公益问题简单化看待,并在与自己预期不一致时进行情绪化的批评和指责,就也会带来比较显著的负面效应。由于公益的公共属性,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点评公益。可以说评价公益是一件零门槛、零负担却能收获快感的事情。毕竟相比之下,无论是对政治、经济还是科技话题,没有一定的知识底蕴,不是随便谁都可以简单评价的。
舆论对公益的“简单化评价”倾向,会让人产生很强的挫败感。这一方面来源于对公益真正在付出的人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也会让整个行业缺乏不断革新和进步的源动力。
思考:公益与中国足球有时候竟面临类似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