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卷首语
中国金融直面高通胀的国际环境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香港
高通胀正在席卷欧美乃至全球,这是迥异于过去一段时期的全新的环境,需要中国金融业灵活地作出调整。也就是在不久以前,起源于“大萧条”时期的非传统货币政策成为热门讨论话题。1990年代,为抵御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长期衰退,日本央行多次下调政策利率,直至“零利率下限”。在政策利率触碰“零利率下限”后,日本货币当局开始转向非传统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为主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就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从此它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常用手段。
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市场仍在如火如荼地辩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长期低通胀会不会演变成通缩,不曾想两年多后,高通胀开始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美联储实施不限量货币救助,全球不少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进入“无人区”,现在看来也埋下了当前全球通胀的导火索。同时,局部去全球化的压力,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局部战争导致的能源价格压力,都在使当前的通胀格局的演变变得更为复杂。
在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和高通胀环境对国际储备体系与全球资产价值产生巨大冲击的当下,市场试图寻找维系全球货币体系新的锚定,这既可能给人民币汇率带来短期的压力,但是,从整个国际货币结构的演变趋势看,这也可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也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性便利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下的产业对外转移和全球布局。如果在跨境供应链重构、产业转移过程中,实施“本币主导”“本币优先”战略,用人民币来实现对外投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人民币及其价格信号在区域内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形成人民币主导的海外资产配置体系和产业布局,而不是受制于单一国际货币为主的国际价格体系,因为美元汇率的大幅变化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资本项目的双向开放、以及汇率的灵活波动是应对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有效工具。过去几年,中国资本市场在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比如注册制改革、债转股改革和引导长线资金入市,与香港等海外时长的互联互通也为国际资本持有人民币资产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中国外汇市场也更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在此次美元升值周期中总体表现平稳,市场主体基于汇率中性的原则也更为积极地运用汇率风险的管理工具。此外,相比于发达经济体,中国家庭投资于金融产品占总资产比例很低,因此有必要引导国民财富分散配置,有序流向中国乃至全球的优质金融资产。
最后,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下,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开放、推动中国企业进一步深入参与全球分工和区域一体化至关重要。比如,在“一带一路”相关的境外信贷发展、基础设施投融资、大宗商品定价和电子商务计价结算等领域鼓励人民币本币的跨境使用,加强、深化与相关国家货币金融合作。当前,香港正在积极推动股票交易的人民币和港币的双币交易,标志着人民币投资计价功能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到海外股票交易领域。
世界正进入一个高通胀和高利率的新时代,于中国,这种变化很可能成为新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中国这一超大规模市场经济体将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转型中展现出更强大的韧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