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无垠的疆域
兵法之所以在战争结束之后就不能成为主流治理之术,是因为开疆拓土不可能永久地持续下去。地球就这么大,一方的领地扩展可能就侵犯到另一方的空间,这种争夺会是你死我活的,各方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所以,兵法只在特殊时期方有用武之地,和平时期并不鼓励这种相互争夺的生存方式,提倡共融共生,在相互协作中生活,这就不难理解“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了。
但是,商业战场上的空间几乎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土地的制约。过去,见上亲人一面甚至要千里迢迢地相聚,那时可曾想过打开手机如影随形地聊上几句?过去与君洒泪一别,可曾想过现在聚散也只是朝发夕归?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空间不再是人们追逐的主要资源,发明创造将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
发明创造就是另一种开疆拓土,它不是单纯地通过扩大领地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在固有的领地上,纵向挖掘潜力,提高效率,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诚然,这种既不流血又能增值的活动对人类更加有益。美籍奥地利裔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利润来源于企业家打破既有的均衡,也就是创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因为创新打破了“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而供需均衡使企业的利润趋于零。此时率先通过创新打破均衡,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企业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按照他的观点,如果我们不去创新,而是在一个成熟市场中拼命努力,无论怎样厉行节约、提高效率,把管理的艺术发挥到极致,利润的空间只有那么大,能有多少收获呢?倒不如通过创新推广一种过往没有的新需求,产生更大利润。例如我们见到的各种发明,从电视机到冰箱,从洗衣机到空调,从VCD到手机,每一拨都是开创者赚的利润最多,很多人获得了第一桶金,再往后,尽管产品越做越精致,功能越来越完善,但价格总是越来越低,利润也越来越少。
对比同样是制造业起家的华为,它没有像一般企业一样把机器设备等重资产视为核心竞争力,而是全力以赴投入研发,将研发的产品尽量交给其他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生产,结果就是华为始终能够聚焦创新思维,从追赶到领跑,始终寻找高利润的蓝海所在。很多人误以为华为是员工有斗志才有利润。恰恰相反,华为是有了利润员工才有斗志。华为的分配制度的确很好,但再好的制度也得有钱来分配。
当然,很多传统企业并非不搞研发,但其研发只是作为一个企业的职能而不是整个企业的追求。通常,企业由很多部门构成,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使命,销售部门的任务是卖出产品,生产部门要保障产量和质量,财务部门要管好资金,人力资源部门要保障人员供给和能力提升,研发部门就是负责新产品开发,可见,这些部门的目标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但是,我们设想一下:一个国家发生战争会是什么状态?那是举国的头等大事,不仅士兵要冲向前线,大后方的每一位国民都要尽一份力:战时资源供给紧张可能会影响民生,但作为国民不应抱怨,应当理解战时的消耗有多么庞大;战争保障优先,必要时也要无偿征用,国民应当做好每个人的本职工作,无形中也是对国家的贡献。只有这样同心同德、同仇敌忾,这样的战争才能无往而不胜。因此,一家以创新为己任的企业,创新精神不只是存在于研发部门,而且是存在于企业的每个部门。很多企业实施过华为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简称IPD)模式,为什么在很多企业没有成效而在华为却十分成功?因为在华为,IPD不是一个研发部门的事,而是整个公司的事,通过团队化的集体管理,每一个研发项目都包含市场、供应链、财务、质检等一系列部门共同参与,项目的成败关乎所有部门的利益。正如一场战争,如果败了,片瓦无存。
一家企业总是从小到大成长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运转需要不同的职能部门共同保障,这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随着思想的多元化,有些企业不追求创新的想法可能占了上风,如进行资本运作可能来钱更快,或者促进销售可以使资金回笼更快,或者追求稳定而减轻创新带来的压力……这些都会使企业偏离创新这个重心。这些经营思想也并非不对,甚至可能是最优的,但正如前面所述,兵法讲究的是极优,在极端情况下保持优势,才是为企业构建能够挽救危难的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