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拥有多少钱,最幸福?
亲爱的读者,你现在有金钱上的烦恼吗?
你是否也曾经想过:要是拥有更多能够自由使用的金钱该有多好!
请试着想想看,这笔钱的数目要多少才够用?
缺乏衡量标准,钱再多也难幸福
我曾经读过一则短篇故事:一位身家百亿日元的富翁,因投资不慎,在损失了99亿日元之后,选择走上绝路。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很讽刺呢?虽然它只是一篇小说,但你还是会发现——明明富翁还剩下1亿日元不是吗?这笔钱绝对能让他衣食无缺,甚至可以成为他东山再起的资本。
可是故事里的富翁却因为无法接受失去99%的资产的打击,走上不归路,永远放弃了自己从头再来的可能性。
因此我想换个方式再问一次:你认为该有多少可以自由使用的金钱才称得上“足够”呢?100万日元、1000万日元、 1亿日元、10亿日元,或是更多呢?
这本书希望能将你从金钱的烦恼中解放出来,并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介绍给你——金钱和幸福的平衡。
不能把握金钱和幸福之间平衡的人,就算给他100万日元、1000万日元、1亿日元、10亿日元,或是更多的财富,他也只能得到短暂的满足。
就算买日本乐透中了7亿日元的一等前后赏,只要这笔奖金没有达到自己心中设定的金额,在前方等着的,也可能只有失望。
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呢?因为这样的人不懂得如何让自己得到满足。
举例来说,在咖啡店,店员会先确认你想要的咖啡是大杯还是小杯,接着才将你点的咖啡装在大小合适的杯子里端给你享用。
如果今天不管你点了什么,店员端给你的都是装满一大啤酒杯的咖啡,你会做何感想呢?
首先你会产生疑问:店员是否将咖啡送错人了?接着你还会有以下想法:这么大一杯咖啡,谁喝得完啊,喝不完倒掉不是很浪费吗?
若我们将上述咖啡换成金钱,反应会如何?
假设现在你的账户里有一笔公司红利汇了进来,而且金额比你预期的多出好几倍——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真是个幸运儿吧。
人们在点咖啡时,会自然地以自己想喝的量选择大、中、小杯,可是许多人却无法将这种观念应用在金钱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每个人虽然都知道自己目前想喝多少咖啡,但在面对金钱时,却会因缺乏衡量标准,不知道拥有多少钱才够自己花。
一个人只要清楚对自己来说多少是适量的,他就能够感受到满足、富裕和幸福。可是很多人在面对金钱时,并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多少,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金钱和幸福的平衡。
你知道自己的平衡在哪里吗?
金钱与幸福不平衡,是生活不幸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自己在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平衡,也不用太担心。只要你懂了这种平衡,不论何时,都能用正确的方式立刻调整。
目前你所欠缺的只是知识与实践而已。
大部分的人在求学期间,几乎没有时间去了解金钱,就毕业步入社会了。这导致很多人对金钱的取得和使用方法有着相当大的误解,而且对最重要的“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往往只有模糊的概念。
我已工作多年,依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平衡点在哪里。
我还是大学生时,就已经在电视上表演了,那时周围环境的变化速度相当惊人,邀约如潮水般涌来。我不断地上节目,以魔术师或拥有特异功能之人的身份表演。
一旦节目获得高收视率,我就会被要求做更多讨好观众的表演,而这些演出内容,逐渐偏离了我本来所设定的方向。
尽管如此,我存折上的数字确实是越来越大了。
那笔钱金额之庞大是刚大学毕业一年的社会新人难以想象的。电视台的工作内容越让我感到恶心,我的心思就越往金钱那边倾斜。
我告诉自己:“想要赚到这么多钱,就得忍耐。如果到手的演出费用不能和我所做的牺牲成正比,那不就亏大了吗?”当时我将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故意忽视了因为追逐财富,所招致的种种不幸。
接着我开始得意忘形,过起了一掷千金的生活。
那时在我身边的人,都出手阔绰,一个晚上就可以花掉好几百万日元。曾有一段时间,我享受着那样的生活方式,获得了短暂的满足。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做了许多没有意义的事,就像点了一杯装在大啤酒杯里的咖啡一样,根本喝不完。
如果你将自己点的咖啡,从大小适中的杯子倒进另一个巨大杯子里,咖啡的量看起来像是变得很少。如此一来,在你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不够的错觉,并因此生出想要更多的念头。
以金钱判断价值、被欲望所驱使的人,就像往自己根本喝不完的大啤酒杯里,不断倒入咖啡一样。不论倒入多少咖啡,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此时,金钱和幸福便处于极度不平衡的状态。
为什么收入高,也会债台高筑?
据说在日本,有不少年收入达到800万日元的家庭,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
根据日本政府2015年的“民间收入实态统计调查”数据,日本人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整年,平均所得到的年收入为420万日元——由此可见,年收入800万日元,绝对算得上高收入。
处在这个收入阶层,大多是拥有金钱基础和赚钱能力的人。尽管如此,在这个群体中,还是有不少人面对未来无所适从、内心惴惴不安,甚至出现花费超支的倾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中,发现一些端倪。
伊斯特林悖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R. Easterlin)所提出的理论。即当人们处于贫穷,收入增加会带来幸福感。然而当年收入达到某个高度之后,就算收入再增加,幸福感也不会有所改变。
这个理论提出之后,美国的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教授对美国45万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一个人的年收入在超过7.5万美元之后,随着收入提高带来的幸福感将停止增加。
由此可知,金钱的多寡和幸福感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个高度后,就不会再相互影响了。
当你的年收入从300万日元、400万日元,逐渐增加到500万日元时,随着收入的上涨,可选择的空间也随之增加。此时,你的幸福感自然会大大地提升。你能够进入高级餐厅去消费,去购买昂贵的饰品或衣服,也可以规划一趟梦寐以求的旅程。
然而,当一个人的年收入超过700万日元之后,伴随着收入增加而产生的幸福感将开始减少。而那些不清楚多少钱对自己来说才算适量的人,就会找不到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的花钱方式。
这些人便开始纳闷儿:我这么努力工作,收入也比以前增多了,怎么心里反而感受不到幸福和满足呢?真奇怪!
于是他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开始花大钱购买一些生活中不太需要或根本用不上的奢侈品。
高级轿车、名牌精品、奢华旅程……可以选购的东西目不暇接。然而,因为这些都不是他们内心所追求的正确花钱方式,所以就算花了再多钱,还是无法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与充实。
于是有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远远超过自己经济实力所能负担的消费。他们误以为只要花大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最后以悲剧收场。
拥有多少钱,才算适量?
大多数人容易陷入“钱越多,越幸福”的误区。可是无论一个人多会赚钱,只要他不知道正确的花钱方式,终究无法得到幸福感。
为了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财之道。但这不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幸福,更重要的是,找出属于你的金钱使用方式。
能够在金钱和幸福之间取得平衡的人,不仅清楚多少钱对自己来说是适量的,还知道如何赚到这笔钱,并且灵活地运用自身财富。
我曾经公开宣布不再当心理分析师。那时我不但推掉了全部的演出机会,也谢绝了所有来自电视台的节目邀约。结果有一阵子,我的月收入只有300万日元。
与之对应,我得到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利用这个空当,好好地思考了“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以及“喜欢什么”。
然后我发现,追求新知、阅读和拓展自己的视野,是人生中最让我感到快乐,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我想要的,其实只是一个不愁吃穿、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能够泅泳于书海而已——像这样的生活状态,就是我幸福杯子的大小。
如果我将钱主要花在与读书相关之事,那么金钱的支出就会集中在购买书籍、打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和创造读书的时间这三件事情上。
我希望能顺从自己的求知欲,买下所有想要阅读的书籍,打造一个不受任何人打扰、能以愉快心情集中精神来读书的环境,然后也拥有自己可以自由使用的时间,来阅读购入的书籍。
当我把钱花在这三件事情上,就觉得自己真是太幸福了。因此只要我赚到能维持如此生活的收入,就可以持续这种让自己感到幸福的状态。
真能这样,我就不会变成一个为钱所苦的人。
换句话说,这种状态就像是往我喜欢的咖啡杯里,倒进八九分满的咖啡量。若用小一号的杯子来装,不但容易溢出来,还不好入口;如果换成过大的杯子,则有可能因为视觉上咖啡量变少,而一杯接一杯地喝,最后甚至导致肠胃不适。
因此,只要不断挖掘自己喜爱的事物,你终会找到属于自己在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平衡。
为了摆脱金钱的烦恼,你首先必须知道多大容量的杯子能让你有满足感,以及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你可以获得充实感。
思考与金钱相关的事宜,不但能让你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而且是找出幸福之路的重要过程。
在第一章里,我将指出大多数人在花钱时,容易产生的三个错误认知,同时这也是金钱最易困扰你的地方。如何修正这些错误的认知呢?请听我下面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