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相信与怀疑并存的时代
有一首歌唱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
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是啊,我们有时候怀疑时代,怀疑社会,怀疑他人,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人生。如果没有一双慧眼,不可能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而且,当我们怀疑别人的时候,别人同样也在怀疑我们。如果都是这样,这个社会也就没有任何信任可言了,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怀疑一切,往往就会失去一切;相信一切,往往就会得到一切。哪怕没有得到想要的一切,也能靠近你想要的一切!
那么,我们究竟是怀疑一切呢,还是相信一切呢,还是半信半疑呢?
最好的时代也存在瑕疵
每当说起现在这个时代,都不禁让人想起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段警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问题最多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代,也是一个怀疑的时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也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一个希望之春,也是一个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其实,狄更斯对那个时代的判断,也是今天很多人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判断和感受。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飞速变迁、飞速发展的时代,从一个农业社会快速地走向商业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社会。在如此剧变的时代里,我们从原来只能待在农村和城市里,到现在已经可以游遍祖国和世界各地,从一个贫困到连一块肥皂都买不起的时代,到了这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
可以说,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将数年前科幻小说中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互联网下的商业将传统的模式切碎重组,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舒适。
同时也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被眼花缭乱的新事物所吸引,被身边的变化所震惊。我们的同学和亲戚,有的飞黄腾达,一夜暴富;有的一蹶不振,被社会所抛弃。因为无法确定未来,一些人一生出来就缺乏安全感。财富的凝聚,使阶级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可以接触到前辈们所不曾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却又在信息爆炸中无所适从。然后被动地或主动地接受新时代,成了新时代和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构成的方式。这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没有时间思考,也来不及思考,就迅速地过完了一生。
古希腊的圣哲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所谓“未经审视”,简单说就是没有经过思考和规划。有些人庸庸碌碌,一辈子都不知道干了什么,生命就走到了尽头;也有些人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日复一日就过去了;还有些人每天浑浑噩噩,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这都是“未经审视”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当然很可怜。
有一篇题为《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的文章中提到:“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除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利己主义”,世故到老,善于表演,懂得讨巧?……
心理学家麦基说过:“你内心相信什么,你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相信是一种磁场,相信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当你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的时候,别人也在怀疑你。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怀疑”就如同“毒素”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从外在中找到力量和信心。但外在的东西,其一很难由我们自己去摆布,其二并不一定能够保持长久。坦率而言,一个只从外在中寻求办法的人,是很难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在2012年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赛季结束时,当时的橄榄球评论员也是前纽约巨人队四分卫球员菲尔·西姆斯,曾在纽约的WFAN电台谈论纽约地区变化无常的天气。西姆斯说,他当时踢球的时候(1980年到1993年),巨人体育场的风很糟糕,因而刻意降低了自己对比赛成绩的期望,因为很难投球。
当他采访现在的巨人队四分卫和两届超级碗MVP伊莱·曼宁,问到纽约的狂风时,曼宁并不知道西姆斯在说什么。曼宁说:“我从来没有在主场比赛时意识到狂风的问题。”
西姆斯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员,同时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球员。但在当时,他却通过外部的天气——一种外界环境——来解释他的经验、感受和感知。而曼宁的直觉告诉他,这是错的。
你看,连橄榄球比赛都不能找外部原因,何况别的事情呢?
地狱或天堂信谁就是谁
在日本的佛教界,白隐禅师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出生于江户时代中期,被誉为“五百年间出的大德”。历史上对白隐禅师大彻大悟的公案,有着非常多的详尽记载。
有一则家喻户晓关于天堂地狱的公案,就出自白隐禅师——日本著名的武士信重对天堂地狱之说存有疑惑,他向白隐禅师请教:“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白隐禅师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信重回答道,言下颇为自傲。
“你是一名武士?”白隐禅师叫道,“什么样的主人会要你做他的门客呢?看你的面孔,犹如乞丐。”
信重听了非常愤怒,按住剑柄,作势欲拔。
“哦,你有一把剑,但你的武器也太钝了,根本砍不下我的脑袋。”白隐禅师毫不在意地说。
信重气得当真拔出剑来。
“地狱之门由此打开。”白隐禅师缓缓地说道。
信重心中一震,顿有所悟,接着,收起剑向白隐禅师深深鞠了一躬。
“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禅师欣然道。
那么,为什么在听到白隐禅师说“地狱之门由此打开”后,信重“心中一震,顿有所悟”呢?显然是他顿时相信了天堂地狱之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愤怒情绪常常使人丧失理智。丧失了理智,人也就无所谓人,而与地狱之魔无异了。如果不为情绪所左右,那就是通向天堂的门户。可见,是通向天堂还是通向地狱,不过是在人的一念之间。
表面上看是一念之间,扩展开来,便是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一位行善的信徒,在临终时,见到天使,便问天使一个问题:“天堂与地狱究竟有何差异?”于是天使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枯瘦如柴。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却喝不到肚子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天使把这个信徒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为什么呢?”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肉汤呢?”天使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你看,地狱里的人和天堂里的人,只是因为不同的喝汤方式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说明天堂和地狱之分是由心态决定的。当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时,便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能宽容、改变所遇到的不愉快,从而活得乐观幸福,这便是天堂;当我们心态不对,总是一味埋怨生活时,那就只能看到生活中消极的一面,并且将它放大,造成恶性循环,一直活在阴影中,这便是地狱。
具体而言,地狱里的人,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不会跟别人交流合作,进而导致人人自危,人人危机;而天堂里的人能相信别人,愿意帮助别人,所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进而形成了和谐快乐的局面。
英国诗人弥尔顿说:“心灵,可以建造天堂,也可以建造地狱。”我们说:“相信天堂就可以创造天堂,相信地狱就可以创造地狱。”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改变世界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改变看世界的角度,也同样可以改变世界。做同样的事情,心态不一样,收获也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可以说,这就决定了人生的云泥之别。
众口喧腾未必是真理
一说到怀疑和不信任,大家很容易就会想到很多具体方面。以“毒奶粉”为例,中国每年都有好几起全国性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而且“无良奸商”似乎是越压越起,防不胜防。于是,出现了一方面国内消费不足,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去境外采购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商业欺诈、信用欺诈、就业陷阱和传销组织,无论政府如何查处,似乎永远处于无法取缔的状态。
还有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既包括不同阶层和地区的人之间的信任问题,也包括家庭、公司、单位和社会组织成员之间“内部人”的信任问题。再如,职业群体的信任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十年来的社会调查,医生、教师、政府官员和法律工作者的社会声望和职业信任度下降极为迅速。无独有偶,这些领域虽然是现代西方社会声望最高的行业,却是当代中国潜规则和职业道德滑坡极其严重的领域。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社会确实存在信任危机,已经发展到了普通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所面临的一些困局:一方主动的善良可能被另一方利用。受此影响,后来发生了多起老人倒地无人搀扶以致死亡的惨剧。
面对如此严峻的信任危机,很多人给出的解决办法是由法律或者制度去规范。很多人都看到或听说过七人分粥的故事,故事已经被当作制度管理的典型案例。
我们先从具体的故事说起: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均,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故事显然是在说,同样的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似乎解决了制度问题,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分粥制度在法律和制度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但是,我们的确不能从根本上认可分粥制度在解决信任危机上的釜底抽薪作用,尽管很多人都在众口一词地肯定其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葱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临出发前,他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不相信。”庞葱又问道:“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有些怀疑。”庞葱接着说:“如果又出现了第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当然会相信。”庞葱说:“很明显,街市上根本不会出现老虎,可是经过三个人的传播,街市上好像就真的有了老虎。而今赵国都城邯郸和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要比王宫离街市的距离远很多,对我有非议的人又不止三个,还望大王可以明察秋毫啊。”魏王说:“这个我心里有数,你就放心去吧!”
果然,庞葱刚陪着太子离开,就有人在魏王面前诬陷他。刚开始时,魏王还会为庞葱辩解,诬陷的人多了魏王竟然信以为真。等庞葱和太子回国后,魏王再也没有召见过他。
谎言重复千遍,就会被当作真理。大街上根本没有老虎,这是确凿无疑的,就因为人们都这么说,才变成了似乎真有其事。但是,即便众口喧腾地传假为真,假的也成不了真的。如果我们不能从假的舆论场中超脱出来,那才是最不幸的事情。
记得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的;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的。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的;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的。叠床架屋的,可能是虚假的;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的。
我们想说的是,众口喧腾的未必是真理。因为人不是粥,不是你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的,我们一定要相信真理,邪不压正。
眼睛会欺骗心却不会
有句话说: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的,耳朵听来的,也未必是事实。用心去感受的,你才会发现是“真”的。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个医学院的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当医生,最重要的就是胆大心细!”他说着便将一只手指伸进一杯尿液里,然后又把手指放进自己的嘴里,接着他把那杯尿液递给学生。学生们轮流把蘸了尿液的手指放进了嘴里。
“不错!你们每个人都挺胆大的。”教授微笑着说,“可惜的是不够心细啊!因为我蘸了尿液的是食指,而放进嘴里的却是中指!”
这个故事显然是想说明仔细观察的重要性。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做到仔细观察?怎样才算仔细观察?那些用案例来教人们正确思维的专家是否深究过这两个问题?他们是否也落入了另一个思维陷阱——只看到表面现象呢?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当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受困缺粮,饭菜全无,七天粒米未进,白天也只能躺着休息。颜回不知从哪讨儿了一点米回来煮饭,快熟之时,孔子却看见颜回用手抓饭吃。
当颜回请孔子吃饭时,夫子假装没看见刚才的事,起身说:“我梦见先父,这饭很干净,我要用它先祭父。”但吃过的饭是不能祭祖先的,否则就是不尊重不孝敬。
颜回连忙说:“不行啊,刚才煮饭时,有点炭灰掉进锅里弄脏了饭,丢掉浪费,我就抓起来吃掉了。”
孔子不禁感叹道:“人以为应该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但有时候亲眼所见也未必可信啊!”
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总结说:“你的眼睛会欺骗你,你的耳朵也会欺骗你,你的经验也会欺骗你,你的想象力同样会欺骗你,但你的心不会。”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心不会欺骗我们呢?当然,我们所讲的这颗心并非同乎流俗的心,而是指人的本性之心。本性,即《中庸》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的性,也是“自诚明,谓之性”的性。禅宗讲明心见性,就是明这个心、见这个性。
儒家说“诚者,天之道也”,是说上天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如果只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字就是“诚”。我们精神的根本特性就是诚实,就是诚而不欺。人的精神本性就是一个“诚”字,它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如果你是一个大骗子,天下所有的人都被你骗了,但是,你知道自己在骗人。所谓的自欺欺人,有些人好像自己都能欺骗自己,其实,你内心深处的那个“诚”、那个良知,你是欺骗不了的,它什么都明白,只不过你被利益所蒙蔽,听不见内心深处那良知的声音。但是,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什么事情是有利的,什么事情是有害的,这个趋利避害的本能是谁都能体会到的。
人们把人的本性本心比喻为一面镜子,因为镜子本身就是诚而不欺的,不会把一只猫照成一条狗,也不会把一个男人照成一个女人。所以我们才说,眼睛会欺骗,心却不会。而作为一般人而言,所谓自己的心不会欺骗自己,通常是指人的一种先天就有的本能,我们现在称为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