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环境概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网络空间概念的形成、发展与丰富:人类生存空间的极大拓展

一部波澜壮阔的网络发展历程,记录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创新、思维方式的改变和社会运转方式的更迭,其中,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理念的互联网精神是这一切产生和发展的底层逻辑。也正是遵循了这一逻辑,网络带给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价值,划时代的科技进步、此前难以想象的生活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近几十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的融合共享。网络时代的普通人,同样也获得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强的力量。身处网络时代,围绕这个我们已经须臾不能离开的新的生存环境,有必要带着审视和思考,廓清网络空间环境的边界,更好地理解和观察网络空间环境。

1.何为空间: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

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很难用严谨的概念去界定。空间,就是一个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它无处不在,有大有小,我们似乎对它很熟悉,平淡到不会去思考它的定义,却又很难解释清楚。事实上,空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网络空间环境,必然要清楚空间的本质属性。

什么是空间?针对这个概念,中外典籍都做过相关论述。《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中对空间的解释是,“指无限的三度范围,在空间内,物体存在,事件发生,且具有相对的位置和方向。”这个概念从“物理—地理”学角度基本上解释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的空间概念,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辞海》中对空间的解释是“运动着的物质所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其另外一种基本形式是“时间”,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个概念从另一个侧面也揭示了时空的密不可分。从本质上讲,空间和时间类似,都是极为抽象的、人为搭建的概念:时间来源于因果逻辑链,按物理过程的前后,分离出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这就带来了时间的概念;而空间则来源于不同的逻辑,即能够区分出两个物体(而不是重叠的一个物体),必然带来空间的概念。可以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实际都没有对应的物理客体,只是人类的认知抽象。

虽然人类对空间的概念进行了很多思考和理论探究,但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更现实的方法是描述它的特质,无限接近真实。

马克思对空间这一哲学概念的研究非常深入,而且对后来的哲学家影响也很大。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空间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为我们研究空间这一基本哲学问题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理论启示。在马克思的空间观中,他提出了空间具备的3个特点:物质性、客观性和社会性。从物质性上看,物质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就是空间,如果空间中没有物质,那就不是“空间”,而是“空洞”,因此,物质运动和空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客观性上看,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存在的;从社会性上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存在于空间之中,人的活动包括实际活动和精神活动,都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空间之中,也就是社会空间之中。

“空间”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被提及的概念,除了现实意义上的自然存在的空间,还有其延伸和拓展,如精神空间等,在马克思的哲学研究中,将这样的不同于现实意义的空间统称为社会空间。社会空间虽然抽象,但人们可以梳理出它的形成过程,在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空间的不断开发与拓展中,人类逐渐拥有了自我意识,形成了精神层面的认知并走向文明。与自然空间相比,社会空间更为复杂。可以说,自然空间让人类生命得以维系,让人类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种实践活动形成并造就了社会空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最初的社会空间中,只有典型的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但伴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空间变得日益复杂,出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更高等级的关系,人类与空间的关系也随之多样化。

除此之外,尤其在当前的生产力条件下,空间还是近代以来人类开展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和政治活动的重要舞台。同时,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相当明显的空间维度特性。

在马克思的研究视域中,空间概念的产生和演化遵循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马克思以实践和资本逻辑为基础,阐述了人们对空间演变过程的认知,即从历史角度看,空间“从自然空间到社会空间”,再“从乡村空间到城市空间”,而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演变到“资本主义的全球空间”,这是人们所认知的“空间”的发展脉络,突出了空间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同时更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

2.何为网络空间:一个随着科技发展产生的新概念

网络空间,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产生的新概念。一般认为,最初提及网络空间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1983年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域名系统(DNS)出现后,产生了如.edu、.gov、.com、.mil、.org、.net、.int等一系列域名,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单词缩写,比纯粹数字化的IP地址(如123.456.789.10)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并且赋予了网站个性化、人性化、属性化的地址名称,让一个个冰冷的网站地址产生了温度,同时也增添了人们更多的主观想象和期待。有了这个基础,一个网站或者说整个网络变得日益具象,网络空间的形象呼之欲出。如图1-6所示,1984年,威廉·吉布森在其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一书中创造了“网络空间”(Cyberspace)的概念,小说讲述了一个网络独行侠受雇于神秘力量,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机密情报的故事。这个故事虚构出了一个和人类神经系统相连接的奇异的空间,它由计算机网络构成,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我们已知概念的空间之中,但是它既虚拟又真实,既无处不在又不在任何一处。威廉·吉布森描写的用计算机网络把全球的人类、机器、信息源都连接起来的新时代,昭示了一种社会生活与交往的新型空间,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网络空间。20年后,火遍全球的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上映,其中描绘的虚拟空间,其核心框架正是来源于《神经漫游者》。

图1-6 开创网络空间概念先河的长篇小说《神经漫游者》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学者丹·斯莱特(Don Slater)曾对网络空间进行定义,认为网络空间是对社会环境的感知,这种环境完全存在于计算机空间并分布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之中,是一个用于表达和交流的空间。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的作用显然已经远远超出“表达和交流”,网络空间已经演变成现代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依赖,甚至已经发展成现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本身,是承载人类各种活动的新的生态领域。

随着网络空间的影响日益广泛,各国政府纷纷提高重视程度,提出自己对网络空间概念的理解。综合各国对网络空间的定义,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3]

一是将网络空间定义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认为网络空间为“由信息系统、电信网及其他设施所组成的全球域,其为社会、经济、军事和其他活动提供了基础平台”。不难看出,将网络空间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画等号,更多的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形成实体网络的“硬件”上,更侧重于人们肉眼可见的甚至是可以形象梳理描绘出来的由网络电缆组成的那个实质“网络”,而忽略了这个实质网络所承载的虚拟部分。

二是将网络空间定义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及其所承载的数据,认为网络空间是一个在数据层面链接了全球规模的所有信息技术系统的虚拟空间,其基础是互联网,作为一个通用的和可公开访问的链接和传输网络,能够由任意数量的额外数据网络来补充并进一步扩大。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及其所承载的数据定义为网络空间,与第一种定义方式相比,从含义上有了明显的拓展,将网络空间的虚拟部分和实体部分都包含了。

三是将网络空间定义为设施、数据与人的集合,认为网络空间是对一种新型全球域的命名,其由信息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与电信系统组成,边界模糊;网络空间的用户处于前所未有的充满新机遇的全球化进程中,但也必须面对新的挑战、风险及威胁。正如前文所述,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新兴的网络空间也不例外,它离开人类的参与,必然是不完整的。反过来也恰恰证明了人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在当前的环境下,人仍是主导网络空间环境发展演变的主体。

四是将网络空间定义为设施、数据与操作的集合,认为网络空间是包含一个或多个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电子信息处理领域。人与空间环境是互相影响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人类通过参与对环境要素的处置来改造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而在网络空间,则通过对信息基础设施所承载的数据进行各类操作来改变网络空间。

如图1-7所示为网络空间环境的定义的演进。

图1-7 网络空间环境的定义的演进

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人们对网络空间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其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网络诞生至今已有50余年,走过的历程还不算长,人们对于网络空间这一新概念的认知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化。2016年12月,由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并实施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指出,“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生产生活的新空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繁荣的新载体、社会治理的新平台、交流合作的新纽带、国家主权的新疆域。”“伴随信息革命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通信网、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设备及其承载的应用、服务和数据等组成的网络空间,正在全面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战略》对网络空间的描述,包括设施、数据、用户、操作4个要素。各国对网络空间的认知不断发展演化,本书综合我国权威网络空间战略的描述,将网络空间定义如下:以各类通信基础设施为基础,由在此之上的数据、参与者及各类操作构成,用以支撑各类信息活动的人造空间。

综合来看,网络空间的产生与不断发展完善,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虚拟的存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由体现为一种“有限的自由”,网络空间中的交往体现为一种“无中心的交互”,而网络空间又是一种“流动的场域”。在空间归属问题上,不能简单地指认网络空间“是”或者“不是”公共领域,而是要积极发挥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功能,建构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

3.何为网络空间环境:一个人类生存的新环境

事实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空间的概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网络空间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直观,但什么是网络空间环境呢?在本章开头的论述中阐述了人类与环境不可分离的关系,人类的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空间、一定环境中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双方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同样,在网络空间时代,网络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的新空间,这个空间的状况如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互动如何,就是我们要研究的网络空间环境的内容。

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一般来说,人们习惯将人类的生存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称为地理环境,顾名思义,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如何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不难看出,空间与环境是部分重叠而又各不相同的。与空间相比,环境更加侧重特定空间上承载的特定要素。例如,在军事领域,一个陆地上的空间,可能成为陆战场环境。作为战场环境,它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空间,而是作战行动不可离开的重要制约因素。也就是说,战场空间的环境,对于作战行动而言,如同水与鱼、空气与人的关系一样,地位十分重要。它一方面为军事决策和战场行动指挥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军事行动奠定基础[4],这是由构成战场环境的要素决定的,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要素,交通、工农业生产、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宗教等社会人文要素,以及国防工程构筑、作战物资储备等战场建设情况。战场环境影响武器装备的使用、战斗力的发挥、战场态势的变化和战斗结局,是进行战役筹划、确定作战样式、制订作战计划,以及研究战役、战术必须掌握的基本条件,足见环境对人类行动的重要制约作用。在经济领域,空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在农耕时代,经济活动主要发生在“自然空间”“乡村空间”,那么在上述空间中支撑经济活动的要素,如自然条件下的土地、劳动工具、生产资料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劳动关系等,都构成了这个空间内的环境;进入工业时代,经济活动主要发生在“社会空间”“城市空间”,而在这样的空间中,自然也发展出了相应的支撑经济活动的要素,例如,人们逐步创造出来的相对先进的生产工具,逐步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由此大幅度提升的生产力,人与人之间日益复杂的劳动关系等。

如图1-8所示为空间、环境和网络空间环境关系。

图1-8 空间、环境和网络空间环境关系

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移居到网上,网络空间与人类生产生活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也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生存环境。人们在网络空间环境下进行各类活动,这个空间日益规模化,环境日益人性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这个环境也如同任何一个我们已知的环境一样,有利有弊。2007年4月,爱沙尼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网络攻击,这场攻击规模之大、损失之严重远远超出了一般黑客攻击的范围。在爱沙尼亚的惨痛教训下,人们不得不承认,网络空间已然成为一个充满对抗的环境,各国开始未雨绸缪,筹划网络空间环境安全治理方案,将国家安全延伸到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