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稳健前行,建立了结构宏大、系统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为世界所瞩目。工业设计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将工业设计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并将其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迈向制造业中高端的重要手段[2]。我国现代工业设计虽然起步晚、基础弱,但是通过应用产业化特征的理念与方法,加上政府主导、多层次社会推动形成的巨大合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化高速增长。
(一)总体规模与发展速度
1.中央多措并举,推动工业设计快速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工业设计的发展。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出重要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的发展要求;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这些充分展示了我国通过创新驱动加快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战略决心。
“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发展工业设计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持续推动工业设计发展,在完善政策体系、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这是第一次在部委层面制定专门部署工业设计相关工作的政策文件;2019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工信部联产业〔2019〕218号),从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多个方面,提出了行动计划和措施,这也是继《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之后,政府多个部门再次针对工业设计工作的重要部署。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还采取了多项有力的推进措施。例如,市场主体培育方面,通过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起到树典型、立标杆、强化工业设计专业独立性及引导性的作用;产品创新方面,组织“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选,通过表彰优秀产品设计成果,强化创新引导力度,促进产品端的深度设计发展;成果宣传方面,指导举办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博览会),宣传展示优秀设计成果。
2.产业发展迅猛,工业设计中心遍地开花
工业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是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主体。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局部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工业设计产业与工业设计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总体表现:普及化、系统化、综合性、多元化的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明显;工业设计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设计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工业设计跨学科、跨领域、跨业际的合作影响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水平日趋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幅增加;设计教育奠定了人才规模基础;多个领域的企业积极推动设计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设计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在此背景下,中国工业设计产业佳绩频传。综合各地各行业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有29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见图1),分布在25个省、市、自治区。
图1 历次新认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
(二)产业布局与重点领域
1.补齐装备制造设计短板
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工业设计重点突破系统开发平台和伺服机构设计,多功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设计等。在轨道交通领域,重点突破列车转向架、高速列车车轴设计,列车车体材料、结构和内部布局及辅助设备设施优化设计,先进城市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跨座式单轨、市郊通勤动车组等新型轨道交通工具设计。在航空航天领域,重点突破飞机气动及结构、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及系统、无人系统、火箭发动机等系统关键设计。在船舶海工领域,重点突破智能船、邮轮等高技术船舶,深远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核心配套系统及设备的关键设计。在电力装备领域,重点突破燃气轮机整体设计,核心热端部件设计和现役装备热端部件的修复及优化升级设计,特高压交直流关键装备设计等。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提升关键装备、核心装置、新工艺技术、系统集成平台(软件)等设计能力,形成指导汽车工装设计的标准化规范或导则。
2.提升传统优势行业设计水平
在消费品领域,支持智能生态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鞋类产品、玩具家电、家具等设计创新。鼓励建设国民体型数据库和标准色彩库,发展人体工学设计。加强流行趋势研究,提升产业竞争力。在汽车领域,推动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充电系统设计,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系统设计,乘用车及冷链物流车、消防车等专用汽车设计。在石化装备领域,重点突破高精度旋转导向钻井系统设计,7000马力及以上大型压裂撬装成套装备设计,12万~15万Nm3/h(标立方米每小时)等级超大型空分成套装备设计等。在传统机械领域,发展汽油发动机、大马力柴油机、工业燃气轮机等动力机械设计。在重型机械领域,重点突破智能码头成套装备设计,智能搬运与输送系统成套设备设计,宽幅高品质铝、镁合金板带智能生产成套装备设计,大型铸锻件制造成套装备设计等。在电子信息领域,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大型计算设备设计,个人计算机及智能终端设计,人工智能时尚创意设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设备、仿真模拟系统设计等。
3.大力推进系统设计和生态设计
积极推进系统设计与系统仿真技术研发,有效带动原始创新。支持清洁高效节约能源产品设备的设计,提升发电装备、余热回收装备、终端用能设备、太阳能利用装置的设计水平。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展废弃物回收利用,通过设计创新提升废弃物加工转化设备的效能。推进绿色包装材料、包装回收利用体系设计。
(三)区域发展与横向比较
省市层面的组织安排与落实举措,对于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富寡。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产业基础不同,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也不同,除体现在各地重点扶持的行业领域有所差异外,地方政府对工业设计产业推动的政策驱动(包括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建立等)、柔性引导(包括开展工业设计活动、举办相关奖项和设立工业设计组织等)也有差异,并产生了不同成效。
1.区域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兴起
围绕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经过多年的集聚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东南沿海、成渝、关中、沈大等工业设计产业集群。例如,粤港澳大湾区以仅占我国国土面积不足1%的土地,对国民经济做出12%的贡献,其设计企业数量达5127家,主要分布于深圳市、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余湾区城市设计企业总数仅占3.74%。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产业链已经向上游的产品开发和下游的制造业领域(ODM)扩展,并尝试创建自有品牌,有创新实力的企业纷纷加强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
2.工业设计产业高地争相涌现
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世界设计之都建设,为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打造国际开放设计创新高地带来强劲动力。例如,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与国际同频共振,数字设计、服务设计在国内保持领先,创意和设计产业总产出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超20000亿元。同时,广州、重庆、天津、哈尔滨、长沙、郑州等城市也在积极“申都”,有效带动了工业设计产业由点带面的发展。例如,重庆提出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建成5家以上市级工业设计研究院、15家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50家以上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聚集工业设计相关机构和企业500家以上,设计服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具有地方特色的“河北设计”、海南国际设计岛建设、“设计河南”建设等,加快构建设计产业发展新高地。例如,河北省在“十三五”期间,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双轮驱动,省市两级形成了“2+9+13”的政策推进体系,落实财政资金近4.8亿元,引导激活了设计市场需求。此外,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其中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工业设计赛事、评奖及展览等活动。这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工业设计快速发展之势,活动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水平。
3.3条设计经济走廊初步成型
随着各地不断加大推动工业设计发展力度,并为工业设计快速发展提供了日益向好的政策环境。截至目前,3条纵向贯通我国的设计经济走廊,已经初步成型。
东线:满洲里—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济南—徐州—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泉州—厦门。
中线: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张家口—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武汉—南昌—长沙—株洲—广州—佛山—东莞—深圳—香港—澳门—珠海—海口。
西线:敦煌—兰州—延安—西安—成都—重庆—贵阳—昆明。
(四)人才积淀
工业设计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动力,与工业设计企业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工业设计的产业能量”。根据教育部数据[4],2019年,在全国近2956所教育部及各级政府主管的高等学校(包括本科、高职高专)中,共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点1014个,在校生人数为167981人。作为将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相结合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工业设计教育本身要求培养综合型及实践型的专业人才。
在服务于工业生产体系的广阔性、多样性与基础性设计要求的层面上,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基础能力已经具备,适应各种专业生产要求的基础性知识与能力训练能较为完整地展开。此外,我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还在向两端延展,向前重视中小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启动教育,向后重视就业后设计人才的能力提升与培育,设计教育布局呈现明显的地域经济匹配性,并进入数字化设计时代。
1.高等教育
按照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业设计按照文理分招,分别设置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工业设计专业和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的产品设计专业,同时在管理、艺术学科中也有设计相关专业。工业设计贯穿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可授予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9年,全国高等院校共开设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本科专业点共753个,在校本科生共142007人。据不完全统计[5],2019年工业设计领域186所高校共招收统招硕士研究生2916人。工业设计教育正在从单一型向复合型教育模式蜕变,培养大批面向未来的、开放包容的、跨学科的高层次设计创新人才,在智能科技设计、信息交互设计、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体验设计等方向不断探索总结范式。
2.职业教育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根据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成为职教本科专业,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本科深层次职教试点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2019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共开设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点261个,在校生人数为25974人[6]。此外还有“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X证书制度,经国家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审定,教育部发布的“产品创意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工业设计及泛设计专业的1+X证书之一,已在全国院校推广施行。
3.职业资格与职称
工业设计的职业资格认定问题在我国工业设计相关制度建设中,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圆满解决,部分省市已开始先行先试。例如,广东省在2010年率先开展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试点工作;浙江省于2012年亦启动相关工作;2019年,安徽省开展工业设计工程专业技术资格(工程师)认定工作;2020年,重庆市开展工程技术工业设计专业高中级职称认定工作;广东省工业设计将职业资格认定工作转为工程系列工业设计专业人员职称认定工作。在有关部门和业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下,2015年,工业设计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小类(2-2-34),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工作提供了上位法的保障。
4.人才培养培训
优秀的工业设计师不仅要有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广告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信息收集、信息选择和信息处理等技术,了解消费心理学、决策学知识,以及商业经营和销售、制作、检测等一系列的法律与规范,懂得市场变化的基本规律。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各地政府都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工业设计人才资源储备。例如,开展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选、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工业设计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举办赛事活动,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相关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