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tage胸针时尚百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

“在他幽蓝色调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忙碌的飞蛾,在笑语、香槟和星光间往来穿梭……每周至少两次,一群承办宴席的人们从城里赶来,带着几百尺搭篷用的帆布和各式各样的彩灯,将盖茨比家偌大的花园装饰得像一棵圣诞树……这也许是我喜欢纽约的原因之一。喜欢夜晚那种活力四射、冒险的情调,喜欢川流不息的男男女女,还有路上的车水马龙给应接不暇的双眼带来的视觉享受。我喜欢走在第五大道上,在人群中观望漂亮而风情万种的女人……”

名称

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胸针

品牌

TKF\Scheherazade\Coro等

年代

1910—1930

质地品类

Paste\铜铅合金\白银镀铑

喧嚣、狂热、绚丽多彩、消费至上,这是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绘的场景。这部畅销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再现了一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繁华年代:彼时的纽约,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片欣欣向荣。

1904年,大西洋彼岸,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一座一年四季阳光普照的城市,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朝至那不勒斯,夕死足矣”。21岁的小伙子古斯塔沃·翠法丽(Gustavo Trifari),却选择挥别这座“阳光和快乐之城”,欢欣雀跃地登上了远赴重洋的邮轮,开启了寻梦之旅,他的目的地是热闹的纽约。在这之前,他在爷爷路易吉的手工作坊做了四年学徒,爷爷的传统作坊主要生产发梳和发饰,如此沉闷的生活显然满足不了这位年轻气盛、踌躇满志的小伙子。

古斯塔沃·翠法丽只不过是当时数千万涌向美国“寻梦”大军中的一员。从1881年到1920年,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移民潮,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移民人数的顶峰在1907年,移民人数达到128.5万。经过三次移民潮,1920年美国人口总数首次超过1亿,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达到51.2%。

名称

捷克胸针

品牌

无标

年代

1920—1930

质地品类

铜(铅)\捷克水晶

2015年,在大西洋彼岸,时隔近一个世纪,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斗转星移,却又循环往复。

“纽漂”:好男人当手工匠,坏男人当黑手党

彼时,经历了两次移民潮的美国,对待移民已不再是早期敞开怀抱盛情欢迎的姿态了。这时,美国政府多次立法限制欧洲移民,排斥亚洲移民。来自英国、德国、瑞典等西北欧国家的“老移民”人数增长缓慢,但来自意大利等东南欧国家的“新移民”人数却增长迅速。古斯塔沃·翠法丽便是新移民中的一员。

在意大利有人说:“好男人当手工匠,坏男人当黑手党”。古斯塔沃·翠法丽这位来自传统金匠家庭的小伙子除了满腔抱负,当然少不了手工匠人的娴熟技术。他是美国城市化亟需的城市手工业者。他到达纽约的第一站是Weinberg & Sudzen珠宝工厂,这位性格开朗的小伙子凭借自己的才华征服了纽约珠宝制造商弗朗西斯·卡查(Francis Kacha)的千金阿涅斯·玛丽·卡查(Agnes Marie Kacha)。

像古斯塔沃·翠法丽这样带着技术或资本踏上美国这片新大陆的移民并不在少数。在移民潮中,一些按捺不住的农民贱卖了土地,来到繁华都市跃跃欲试,但是没有资本,也没有技术的农民群体无法满足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对“通用化”和“模块化”、“技术化”的要求,而像古斯塔沃·翠法丽这样的新移民则填补了这一空白,给美国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1908年,古斯塔沃·翠法丽迎娶了阿涅斯·玛丽·卡查。同年,美国人福特采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出了价格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车。之前,汽车曾是身份的象征,是只有少数达官贵人、富豪阶层才消费得起的高档奢侈品。而T型汽车开启了汽车的大众化时代,也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之一。20世纪20年代,福特公司及其他汽车制造商创造了大约50万个就业机会,为美国人提供了稳定且不断增长的收入,快速增长的汽车行业催生了整条产业链的繁荣。当美国汽车产量达到几百万辆的时候,德国只有十几万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标准化的推广,大批量生产成为新工业的标志,汽车价格也大幅下降;到1927年,福特公司总共卖出了1500万辆T型汽车,到20世纪20年代末,福特汽车已遍及北美大地。

除了汽车,还有一项发明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广播。如果说汽车使数百万美国人能轻松到达新的地方、领略新的风景,那么广播则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新的想法和经验。当时的美国,虽然女性获得了投票权,但四分之三的女性仍然是家庭主妇。对美国人来说,电影和广播中描述的那种让人激动不已的社交活动和社会事件只能是梦想,但这种梦想很强烈,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开始追赶时髦。

1909年,古斯塔沃·翠法丽和叔叔路德维克·翠法丽(Ludovico Trifari)创立了Trifari & Trifari公司,经营意大利传统发饰和时装珠宝,三年后,叔侄俩的合作结束。那时候,一场称为“新艺术运动”的形式主义运动在欧美兴起,宣扬新世纪需要新的风格与之为伍。古斯塔沃·翠法丽意识到意大利传统设计并不能紧跟潮流,于是在1912年,他重新创立了品牌Trifari NYC。

想冒险的人来到美国,一部分人为了财富,还有一部分人为了躲避战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湮没在战火硝烟中,大洋彼岸的美国坐山观虎斗,以中立国身份向两大军事集团大肆贩卖军火,成为欧洲最大的军火供应国。1914年,美国对欧洲出口军火超过4000万美元,同年10月英法两国向美国订购军火超过160万美元,1915年这一数据快速上升至3.3亿美元,1916年上升至12.9亿美元。1913年,美国出口总额为25亿美元,1916年其数额攀升到55亿美元。到战争后期,为了以战胜国身份获取胜利果实,拿到德国的战争赔款,美国于1917年4月宣布参战。

名称

花篮系列胸针

品牌

无标

年代

1920—1930

质地品类

银\珐琅

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国家开始焦头烂额地应对战争废墟。而大发战争财的美国从债务国变身为债权国,并用战争中狂赚的雄厚资本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革新生产技术。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个老牌欧洲国家的总和,柯立芝总统自豪地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然而,占总人口90%的庞大的美国中下层阶级,在资本膨胀的20世纪20年代却并没有分享到美国繁荣的红利,相反,10%的富人占有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17年的40%上升到1927年的50%。那些把土地都舍弃了来到城市的农民虽然生活得到了改善,但与之相伴的是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的骤增。而原先的城市人口中有一大部分都变成了“伪中产阶层”,他们急需借助外在的装扮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收音机、电影、汽车、地下酒吧等诸多新事物、新思潮以及新变革让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年轻人急于挣脱旧思想的束缚,他们穿上了时髦的服装,戴上夸张的配饰。年轻女性破天荒地开始在公开场合和男人们一起喝酒、抽烟、听新的时髦音乐——爵士乐,跳起了狐步舞、查尔斯顿舞和其他新式舞蹈,在舞池中,舞者们不再羞涩,而是紧紧地拥在一起。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像藤蔓一样,肆意地蔓延。

造梦一代,群雄并起

古斯塔沃·翠法丽

社会变革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公司纷纷在纽约注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片遍地黄金的土地上。1927年,来自俄罗斯的马泽尔(Mazer)兄弟在纽约创立了一家时装珠宝公司。同时期,和古斯塔沃·翠法丽一样来自那不勒斯的佩尼诺(Pennino)兄弟也在纽约成立了珠宝公司,当然,美其名曰公司,更像是哥几个的小作坊。

里欧·克拉斯曼

1924年12月,古斯塔沃·翠法丽和合伙人里欧·克拉斯曼(Leo Krussman)——知名帽饰品牌Rice & Hochster的销售权威,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知名餐厅Peacock Alley与卡尔·费雪尔(Carl Fishel)共进晚餐,刚从欧洲回来的卡尔·费雪尔被时装珠宝业的巨大潜能打动,于是,一顿饭的光景,三人一拍即合,准备大干一场。自此,翠法丽公司更名为Trifari Krussman and Fishel,简称TKF。

卡尔·费雪尔

就在TKF成立的同年,在距离纽约800公里的芝加哥,一位名叫米里亚姆·哈斯克尔(Miriam Haskell)的大三姑娘正在收拾行李。她心意已决,要放弃芝加哥大学眼看就要完成的学业,加入前往纽约的熙熙攘攘的人潮中。这位25岁的俄国犹太裔姑娘,来自美国中北部印第安纳州的小城泰尔,父母在新奥尔巴尼经营着一家干货店,家境还算殷实,辍学原因据说是她觉得真珠宝并不是普通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她要创办大众买得起的时装珠宝品牌。只身来到纽约的她,口袋里揣着500美元,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换算,相当于今天的6000美元,她准备用这笔钱实现她的梦想。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巨大繁荣让时装珠宝行业的有远见者从中窥到了希望。当时,“美国梦”的魅力就在于,阶层的上升通道是畅通的,只要你足够努力。

短短两年光景,这位天才少女便在古老的McAlpin酒店开设了一家珠宝店。俄国沙皇时代风格的印迹使得她的作品弥漫着一种贵族气质,开业不久就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追捧,很快她又在57街西部开设了第二家店。也是在同一年,当时在梅西百货(Macy's)担任橱窗陈列师的弗兰克·赫斯(Frank Hess)被她说服,成了她的合伙人。1930年,她们将店面搬入了享誉盛名的纽约第五大道411号,后来又搬进了面积更大的392号,拥有三层楼面。

当时的美国,像卡地亚这样的高端品牌已经在纽约出现。1909年,来自法国巴黎的卡地亚三兄弟中的二哥皮埃尔,在纽约开设了分店。但走奢侈品路线的卡地亚只是上流社会的宠物,昂贵的价格令美国人数更广泛的中产阶层望而却步。

名称

颤抖兰花胸针

品牌

TKF

年代

1935

质地品类

白银镀铑\莱茵石\水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迫切地想从战争的废墟和恐慌中走出来,寻求物质和精神的慰藉,这种慰藉是一种弥补,更是一种表达。人们开始热衷于宣扬个性,试图以此逃避战争创伤。短裙、裤装、利落的波波头成了新女性的标配,据说当时纽约每天有2000多名女性剪短发,理发店外排起了大长队。前凸后翘的S型身型并不吃香,时髦的“飞来波”(Flapper)女郎们追求的是又飒又美的俏皮男友风,丰满的女孩子恨不得把高胸挤压成“高级平”。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女孩们又换上了华丽、亮闪的派对装,流苏、羽毛、刺绣、亮片,怎么花哨怎么来,脖颈间、衣衫上都是争奇斗艳的战场。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对珠宝,确切地说是对时装珠宝有了极大的需求。

说到时装珠宝,不得不提及Art Deco,即装饰艺术,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欧洲,随后蔓延到美国。Art Deco源于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现代工业和装饰艺术博览会(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全球知名的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也曾举办过一次装饰艺术作品巡回展,将这一风格定义于1910年至1939年期间。时装珠宝由此崭露头角,Trifari、Miriam Haskell、Pennino、Mazer等珠宝品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并从中嗅到了蓬勃的商机,他们开始竞相钻研装饰性珠宝,创新设计、革新工艺与材料。

当喧嚣、享乐、纸醉金迷的美国与夸张、奢华的装饰艺术相遇时,可想而知,时装珠宝的春天到来了!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