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无双:方锦龙的趣味国乐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这首诗译成白话文大概是这样的:“如果琴能自己发出乐音,那放在琴盒里的时候,为什么不响?如果说乐音是从演奏者的手指上响起的,那为什么不能就在手指上听呢?”短短四句,探讨了一个深层次的美学和哲理问题:产生音乐之美的主体究竟是什么?是乐器,还是人?

诗人借此诗讲述了琴与人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世间万物的哲学思考: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关联、彼此依存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我时时以这首诗参照自省:无论拥有多么名贵的乐器,都不能成为疏于练琴的借口。

对万事万物要存敬畏之心,演奏者对朝夕相伴的乐器尤应如此。而表达这种敬畏的唯一方式,莫过于勤学苦练,这样才能趋向“人琴合一”的境界,将乐器变为乐者肢体的再度延伸,让乐器成为乐者灵魂的伴侣,独处时向其倾诉,快乐时与其分享,藉之内观,则“匣中鸣”或“指上听”,都在心念之间。以上感悟,与大家共勉。

本书中关于乐器的来源、发展的阐述,参考了许多传说与典故;同时,书中也有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和推测,但仅为一家之言,并非权威的学术结论;我希望能用浅显的文字和生动的表述,和大家分享关于国乐的有趣故事和家族传承,但又心生敬畏,毕竟时间有限、才疏学浅,“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本书不尽人意之处,就当是抛砖引玉,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谨以此为序。

方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