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文化的存在形式引言文化的存在形式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是文化输出大国。从河图洛书到《周易》,再到《老子》和《孔子》,等等,如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一样,已经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如果比较影响的面积和大小,《孔子》在海外比较突出。同时,中华民族也是文化输入和引进的大国。在众多的文化输入和引进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文化种类中,也有比较突出甚至说规模宏大的程度……
就说佛教吧,最初从印度引入,很快在中国落地生根,迅速发展壮大。慢慢融入中国文化,经过中国人的继承发展,然后是改造和创造,终于完全变成了中国的佛教,转而再向海外传播。如果总结这一次的文化引进经验,有两点比较突出,那就是佛教与中国人的具体生活经验相结合;佛教与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相结合。
我们中国人的胃好!
如果把神权和王权作为主要脉络,来观照和对比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又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大多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都选择了神权至上,或者神权和王权依存的权力结构形式。只有中华民族比较特殊,在历史上从来都是王权至上。这种鲜明的对比,并没有高下之分,甚至也没有任何优劣的对比意义,只是文化的存在形式不同。
在中华民族的宗教历史上,几乎所有权威和有影响的宗教首领,大都由王权认定。只有经过王权批准,你才有合法的生存空间和地位。
如果我们来追踪一下,生活和文化发生的源头呢?也可能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长期与大自然的相处和斗争中,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进化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刻教训,逐渐由不自觉到自觉,终于养成了团结起来集中力量、生存至上的文化习惯,也可以叫传统的来自传承的原始集体主义意识。这也为后来近现代历史上普遍产生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养育和发展种下了胚胎。另外,中华民族除了尊重王权和神权,还尊重自己的祖先。在精神意识层面,其实祖先一直高于王权和神权,这就是文化事实。神权永远服从王权,王权永远尊重祖先。不过,祖先毕竟是死去的人,很像一面面飘扬在空中的旗帜,旗杆和旗手永远还是王权。
回到日常具体生活中,就会轻易发现最为简单的实证。我们中国人烧香磕头,只要一跪下来,必然是有所要求。要么求升官发财,要么求多子多福,要么求婚姻美满,要么求身体安康,实实在在又明明白白。
现世报,这就是中国老百姓对待神仙的普遍态度。
老百姓讲现世报,其实王权阶层更讲现世报。因为手里握着政权,王权阶层的表现更加决绝。历史上,佛教因为一不小心过于兴旺发达,发展到繁荣昌盛的程度,不免威胁到王权的权威了,王权就毫不客气公开下令灭佛。中国历史上有四次著名的“灭佛”运动,即“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当然,我们后人也不会像小孩一样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这种历史行为,因为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历史文化状态,只有研究才是科学和客观的正确态度,任何简单粗糙的评判都显得可笑。这也许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习惯,从来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拦。
如果对各种歪门邪道的教会组织忽略不计,单独对佛教进行仔细观照,就会发现由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王权和神权关系的深刻影响,几乎大多数人信佛是被动的。如果一个人有吃有喝,而且万一再拥有荣华富贵,那还信佛干什么呢?平民老百姓信佛,大多是在爱恨情仇中遇到了挫折,感到实在走投无路了,这才把心一横,削发出家,遁入空门。老百姓俗话讲,想不开了,这才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当然,历史上偶尔也有皇帝出家当和尚的,那也是由于突然死了爱妃伤心欲绝,又实在厌倦了皇宫中缺少人性关怀的孤独日月,万般无奈才在绝望之下选择了出家为僧。
也就是说,中国人信佛,主动选择的是少数,被动选择的是多数。
直接把信佛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信仰,终成正果的人,修成圣贤的人,实在是少数。但是,也正是这些少数人,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印度和我们有所不同。印度虽然和我们相邻,又同是文明古国,但印度基本上一直是神权至上。历史上印度也曾经多次动荡起伏,也曾经沧海有过许多的藩属国,各自为政,比较松散和自由,故统称为古印度。只是无论再多的小国家,也完全都是神权至上。如果关注一下印度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就会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容易产生宗教和哲学的民族。这恐怕也是这个文明古国的伟大之处。
印度人信仰宗教,几乎深入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他们相信人有来世,人生是有轮回的。所以在印度的信佛之人中,主动选择的多,被动选择的少。
在古印度,平常老百姓信佛,大多和现实生活没有直接关系,无须找理由和借口,说走就走,离家出走就走出了红尘。先来到恒河岸边的树林里,或者进入深山之中,就成为沙门。能够随便就放下有吃有喝的家庭生活,自觉自愿成为野外修行的苦行僧。而且,从此以后没有人会耻笑你,反而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这就是印度的文化传统。
虽然阅读关于印度的书籍不算很多,根据仅有的阅读经验来看,书里对于沙门和苦行僧都有着大量细致的描写。要成为沙门,首先放下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在野外开始风餐露宿。这就要首先战胜饥饿,哪怕是饿得头晕眼花,也只是喝几口水吃几粒野果子。好像他们格外喜欢与饥饿作战,专门和自己过不去一样。身体呢,瘦到如同枯树,眼睛却越来越炯炯有神。
于是,我也曾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这些苦行僧,都有着共同的严重的自虐倾向。
好像经过最初阶段的自我考验和磨炼之后,才选择投奔师门。来到一个宗教团体,或者是宗教流派之中,每天捧着乞钵,排队到附近的村子里去化缘。似乎化缘得来的食物呢,也不能随意马上吃掉,要带回来交上去,然后再统一分配。最后呢,才能吃下分配给自己的化缘之食。再然后呢,按照师父交代,去完成修行的功课。功课也分许多种,要么去听法师讲经说法,要么阅读经书,要么一起讨论佛理,要么打坐……
特别是出身高贵的上层社会中,同样也有人自愿出家,成为沙门的。他们主动放弃豪华富裕的生活,甚至是宫廷的身份,当然还需要告别父母和妻儿,走出红尘,进入空门,和大家一起进入平等自由的修行岁月。在这些高贵的上层社会信佛的人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当然要数释迦牟尼了。
释迦牟尼曾经是古印度一个国家的王子,完全可能继位成为新的国王。据说他从来就没有过具体的生活困难,也没有过感情生活的挫折。他的妻子非常爱他,似乎和爱恨情仇没有一点关系,而且他们还生下了儿子……好像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主动的信仰使他毅然出家为僧。经过长时间修行,到最后成为一代佛陀,为的就是普度众生。
继释迦牟尼之后,最为著名的人物,应该就是菩提达摩了。
菩提达摩曾经是古印度香至国的三王子,他像释迦牟尼一样,完全是精神追求和信仰的力量,走出红尘,出家为僧人。经过长期修行,成为印度佛门第二十八代祖师。再后来到中国传教,开创了中国的禅宗,成为中国禅宗的鼻祖。
只是一开始呢,他并不叫菩提达摩。在古印度香至国时,他小时候叫菩提多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