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无间风云
所以,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乾隆也不确定这里的牵连到底有多广,这些人的势力到底强大到什么程度。
还有最关键的,永琰或者别的皇子到底有没有参与其中!
所以乾隆才要派出他这个马前卒,先试探一下。
可史书上也没写乾隆朝晚期还有这么多猫腻啊!莫非是因为他穿越带来的蝴蝶效应?或者史书压根没敢写?
想着,丰绅试探着问道:“难道说圣上想借我的手,除了金曹背后的势力?”
和珅闻言点了下头,算是认可了他的说法。
接着告诉他:“就算民间入香会,还得纳个投名状呢。既然淌了朝堂的浑水,就要有当刀子的觉悟。”
丰绅只觉一股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他前世就是个普通人,哪里经历过这样你死我活的朝堂斗争。
这一路走来,虽说有自己的谋划与努力,同样也离不开和珅这棵大树的遮蔽。
刚才经和珅这一点拨,他才明白自己卷入了怎样的危局。
这刀子不当也得当了,横竖都是凶险。
首要的难题,就是以尹壮图那一身风骨,岂会按照皇帝的意思攀咬旁人!
事若办不成,乾隆也说了,就要办他。
而且就算乾隆不办他,金曹背后的势力早晚也不会放过他。
其次,就算尹壮图按照他的意思招了供,那他将要面对的,可就是那个隐藏在朝堂暗处的庞然大物。
这些人连弑君这种事都敢做,岂会乖乖束手就擒,而他,就成了挡在人家反攻路上的炮灰!
他不觉得乾隆会珍惜一个炮灰、刀子、马前卒。
对于乾隆这个安排,连和珅也没有太好的应对法子。
和珅面有悲戚的告诉他,若真到了最后一步,会想尽办法保他一命。
这是又被安排了,他发现这些古人很喜欢出选择题,而且道道送命,怎么选都是死路的那种。
这来趟清朝,想要活下去咋就这么难呢,净他娘的做题了。
两世为人,他认为自己算的上一个熟透了的成年人,所以他不想做选择,并准备把卷子撕了!
他思索着应对之法,不知不觉中已来到了金府。
慎刑司差役见他过来,赶紧凑了上来,请示金蕴布的那些护卫怎么办。
丰绅想起金蕴布作为皇亲,他的护卫是宫中在册的,按说不应算作金蕴布的家奴。
尤其是里面有个前几天新入册的护卫,叫何十六,他很欣赏。
于是他就吩咐差役将这些护卫送还大内,让大内侍卫处看着安排。
丰绅吩咐完,就在金府溜达起来,走到僻静处,便看见一个熟悉的少年身影。
他走到这少年身边,语气并不平静:“何立,需要你进宫,可能一年,也可能十年。
不想去的话告诉我就行,我给你从册子中除名,还回我身边来!”
何立看着少爷,有些感动。
自己就是一个流民,吃不上饭了,少爷给了他吃的,还教了他本事。
而且少爷这人,无论做什么事总是给别人留着余地,这是把人当人。
伊文斯说少爷是大清的异类,孙镖头说少爷不似凡间客。
他只觉得少爷是自家人,因为少爷是真心对他们好,也只有自家人什么事才有商有量。
所以少爷的吩咐,他拼了命也得做好了。
只是感觉进宫这事,多少有点让人胯下发凉。
“进宫做侍卫!”丰绅看见他的眼神,补充了一句。
“但凭少爷吩咐!”何立拱手坚定说道。
丰绅拍了拍何立的肩膀,学着大佬昂首叉腰的气派:“好好干,祝何长官在大内一帆风顺!”
说完,背着手走远,神情并不像刚才说话那般轻松。
何立望着少爷的背影,心说此一别,不知何年何月再见。
就在丰绅殷德忙着抄家的同时,庄子里又来了很多新人。
这些都是新招募的工匠和杂役,随着作坊规模的扩大,庄子里的人手越发不足,也只能从外面招人。
还别说,这些新招的人里面,还真有些好把式,有膀子力气不说,学什么都极快。
此时,尹壮图和庆成从安徽踏上了返京的旅途。
几个月的时间很快,这一路,事实就是,什么也没查到,看到的只有四海升平、吏治清明。
能查出什么就见鬼了,每到一个地方之前,皇上就会发旨通知地方官员好生接待。
有了这种明目张胆的作弊,他与皇帝之间的赌局就注定了失败。
只是不知道等着自己的,是砍头还是流放。
无所谓了,谁让自己书生意气呢,只盼着不要牵累别人就好。
想着,他对回京的一路颠簸也就淡然了,都是要死的人了,还操心那些干什么。
京城。
总算忙完了抄家的事,丰绅回到庄子,水暖的事也再没阻碍,有条不紊的安装着。
尹壮图还得月余才能返京,这日子总算能平静些了。
嗯,静下心琢磨琢磨四轮马车也是好的,薅羊毛的正事不能忘了。
关键是对减震弹簧、钢铁轮毂、齿轮还有橡胶轮胎的研究,不仅可以无缝衔接到蒸汽机、迫击炮上。
而且四轮马车本身因为运载能力、行进速度的优势,战争中,在运输投送、后勤补给上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马车又是一个幌子,让乾隆心甘情愿掏钱的幌子。
南洋的橡胶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了,法兰西人康达敏在五十年前就出版了关于橡胶种植利用的书。
趁着瓦特还没发现橡胶对于蒸汽机的作用,得抓紧了。
整个世界都在加速向前,只有华夏挂了倒档,心里不是个滋味。
想着,他就前往了机械作坊,吩咐管事按照前几天给的样本试制弹簧、传动轴和齿轮。
这次在作坊发现了很多生面孔,管事说作坊人手不够,新召的。
他这才突然发觉,自己这三个作坊的规模竟不知不觉间占据了半个庄子。
机械、铸造、化工三个作坊,看来还真得找个信得过又懂些知识的人替自己管着。
张三倒信得过,只是大字不识几个,让他做生意还行,管理作坊就算了。
其实于望甲也是个好人选,但被他派去了关东。
想了想,在清朝,一时还真的很难发现这种人才,便决定留意一下。
想着他又来到化工作坊,吩咐管事通过十三行采购南洋的橡胶。
管事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丰绅有些疑惑,这化工作坊的管事平常也不是个吞吞吐吐的人啊。
在他征询的目光下,管事示意他借一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