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幸福是心房盛开的花朵,昙花一现,一时温馨,痛苦是伴随生命的野草,永恒不灭,一世悲痛。人活在世上,究竟是接受人生带来的痛苦,悲伤而行?还是逃避人生带来的痛苦,心陷幻境?人的命,天注定,无论人怎么去逃避,一切早有定数,无可改变。人之道路,注定会让人有悲观情绪,消极不安地进行,可见其本为道,顺之而往,心知不会超脱,而是知苦心悲,畏惧不往。
余梦寒自从接触哲学,她对叔本华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影响尼采的哲学著作《作为本质与表象的世界》,对此余梦寒是有深刻共鸣的,她决定将文学与哲学相融,用意识流的方式进行创作,写出一本书,书名为《心想事成》。
当完成第一本哲学书《哲思录》的时候,她总会想起开始的景象,永远地刻印在她的心里,她写过文学形式的书籍,可比之她更看重哲学,余梦寒当时的梦想是当哲学家,而非文学家,这是她十年前的想法,她在心里反复去想并付出行动的,果然是过去心想,现在事成。人呀!一切的想象皆为空理论,只有进行才能证明,说不准现在做出的承诺,未来能完成,心想事成的。若过去不心想,现在方如此,人领悟其中之理,心当有所觉醒,感悟。思过去心想并行动,说不准未来会成功的。
论哲学当以苏格拉底为首,论文学当以莎士比亚为首,但无论哲学,还是文学,其道路都是无穷无尽,值得人用一生去探索,却永无尽头的。
在她哲学书发布会的前三十分钟,余梦寒就开始陷入回忆与过去的幻想当中,记得她与贾文哲的对话,当时他以写完《启示录》,作为他首部哲学书,又以尼采的权力意志写下《孤侠传》,然后他想用心理描写的方式,写下《迷途》,这是他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的决定,并决定这么走下去。他已经明确想法,那她自己呢?哲学,哲理,心理,文学……叔本华说人不能为金钱,创造出烂书,她是有强烈共鸣的,她不想为环境而创造出时代产物,以此来满足物质,她追求的是人性的永恒。可这真的能做到吗?十年前的余梦寒是迷茫的,她因为有明确的目标而迷茫,这一刻的她心想的是写下一部哲学书,此作为她永恒之路,值得一生去进行。每当余梦寒想到这里,都会激动地跑来跑去,可她知道万事开头难,要如何去做呢?这是余梦寒的心思,她明白要一步一步地前行,可心知其方向,却不知道如何迈开步伐,时不时地担忧是否走到偏路,时不时地因为他人的不理解,冷嘲热讽,产生自我怀疑,无法心平气和地前行。
心想真能事成吗?当时余梦寒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她要开始付诸行动,她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她向往的道路。
为此余梦寒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整个人为其而心执,思想都已发生了变化。当回想到过去幻想的美好未来,与现在真实发生的是有明显不同,她想的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家,像是她崇拜的叔本华,尼采一样。可真实发生的呢?她仅是写完一本哲学书而已,现在她的哲学体系尚在完善阶段,她对哲学的研究,只能说是小有所成,仅此而已,每当想一想,余梦寒也就没有那么开心了,可若是过去的她想到她现在的成就,会不会欣喜若狂,难以想象这是未来的自己?她想这是一定的,可转换一个角度,她想到她用十年,或者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研有所成,她会为之振奋,开心吗?她想是不会的,可能开始会无比开心,以为她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在哲学领域像是苏格拉底一样,受到后世之人的膜拜,可当幻想结束,回归现实,她会比毫无目标的人,多了束缚,这是一种窒息感,让余梦寒会心生忧虑,焦虑,甚至抑郁,她知道一切都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可却每时每刻都会幻想,渴望,她甚至为此有急于求成的心思,无法心平气和地读书,写作。
在她开始读哲学书后,除却叔本华之外,她也喜欢克里希那穆提,他写的哲学书,相对并不难,容易理解,当理解之后,对心灵则有焕然一新的变化,值得不是研究哲学的普通读者去阅读。与之《薄珈梵歌》一样,让余梦寒的内心得到平静,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去进行。
可在此之前呢?余梦寒回想当年脾气火爆,不愿意接受批评的她,就是微微一笑,她当时可是有很多次都想过放弃,因为她面对难关,挫折,都是一副要死要活的心态,正因此她在开始的时候,放弃过哲学,写作一段时间,且是反反复复的,万幸最终的她还是坚持下来了,不然也不会有今日的她。
余梦寒为此哭过,笑过,崩溃过,想过放弃写作,甚至对世间有悲观的情绪,她悲观处事,不知道要不要活在世上,她想一死了之,可她不甘心这么失败,还想再活在世上,因为她想着既然都有死亡的勇气,那么也能勇敢地面对生活,要勇敢地活下去。活在世间要比死在世间要更艰难痛苦,会每时每刻的侵扰人心,使人心神不宁,余梦寒想不留遗憾,此作为进行的动力,实则她曾多次站在凉台之上,俯瞰着下方,可每一次她都没敢进行,因为她怕疼,她也知道生命失去就在瞬间,但最终还是活了下来。
现在的余梦寒能笑着说这段抑郁时期,可内心却也是掀起惊涛骇浪,不被人所知的,一切都是她故作坚强而已,回思会后怕,睡觉会让噩梦惊醒,存在恐慌的心情,无论看多少书,前方不明朗,一切都不会心安。
单弘喜欢看但丁的《神曲》,为此他写出了《人间炼狱》《魂狱》《狱门》。余梦寒也因此而阅读过,思考当中的话语,事物越是完美,就越会感到快乐和伤悲。过去的余梦寒追求其美,可却为此喜伤。现在的余梦寒也时常会思考这期蕴含的哲理,就以写作而言,她是悲喜交加的,若是全力以赴,人必将精力投入,将会获得快乐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反被其伤,心陷绝望,可若全神贯注,将毕生精力,时间,孤注一掷,会有大成,毕竟成功是需要时间,经历去付出的。人将如何去做呢?付出被失败所伤,不付出则被现实所伤,当何去何从?注定是没有一帆风顺的,人既然选择,必要做好承担痛苦,失败的准备,期盼苦尽甘来的时刻。为此不懈地努力,不就是期盼这一天吗?不对,人真正的快乐则在过程之内,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当有了结果,人感受的快乐还是纯粹的吗?可若没有结果,一切的目的都无尽头,纵使乐在其中又能如何呢?
余梦寒记得《人间炼狱》说过的一段话,这是单弘在读完《神曲》的感悟,可她阅读完但丁的书,却没有想到这里。人望高楼,会决定楼之高大,心存仰视,但人却能从一楼一步一步地走上楼顶,俯视世间之人。可见看似庞大的,当人付出努力,也会一点一点地缩进距离,最终能得偿所愿。可有多少人望高楼而生畏惧,尚没登楼,心生止步?她相信绝对不在少数,这也许是梦想的永恒障碍,所以能完成的人,必有坚强的意志,整个人也会因此而得到锤炼。
可假设有一日,人真的登上高楼,俯视世间之人,又能如何呢?这只是某个领域的杰出而已,并不等同于人在每个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这也是余梦寒最欣赏苏格拉底的地方,自己也是相同的,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有些可能到生命的尽头,都不知道这未知的区域是什么样的环境,能给予人精神上是怎样的变化。贝多芬写不出《流浪者之歌》,黑塞弹不出《命运交响曲》,可人在某一方有所成就,心则足矣!不在奢求其他,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选择,专心致志去做即可,而非什么都去学,看似全面开花,实则学而不精,并无意义。可人只为意义而活吗?那可太枯燥乏味,并没有任何自由呀!可人一旦思想束缚,就会将行为作为宗旨,美其名曰不会为他人改变初衷,可为何为他人的讽刺而不安,心生放弃的想法?人究竟要听从他人话语,去分析决定,以至于影响内在思想,做出个人意愿之外的选择?还是说不去理会他人的话语,为杜绝人的冷嘲热讽,从而避开善意地提醒?当然知道人听从善意地提醒为正确的,这么可以少走弯路。观古今帝王,余梦寒最欣赏唐太宗,因为他能接受魏徵直谏,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可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余梦寒则会想到二十世纪发生的事情,一切都在不言中,可何尝不知道如此最好,但思想难免会因此受到影响,无可避免呀!一旦去关注,势必会被言论而动摇心境,若不关注,一些事情本错却无改正的机会。
现在三十有二的余梦寒,对比十年前,她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扪心自问,也会因为他人的暴力冷语,心生波澜,但她对比过去,却有天壤之别,首先她不会轻易地去动摇决心,居然抉择,纵使物质一无所有,她也不改初衷。可这是固执吗?她的偏执?成功的话她因为坚持不懈而得到世人的赞扬,若是失败,她的行为将被人视为不务正业,少有人会对她理会的,可她若成功,一切都截然不同,什么阿谀奉承,动摇心境的话语,都将会扑面而来,甚是恶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当中《哈姆雷特》的经典之语,这是一种哲学思考,可思时,人的人生将会有方向。余梦寒非常喜欢这种方式的对话,她也常会用这样的问语,进行思考,乐在其中,不能自拔。可其他人呢?余梦寒并不知道,也许看《哈姆雷特》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可看她的书籍上的话语,则是不以为然的。这是多么可悲却无奈地事情,可她改变不了一切,只能苦笑两声,人若知道是世界名著,哲学书,会在阅读之前,就带有敬意去阅读的,可若是一本无人在意的书籍,阅读完会引起他人地在意吗?
就以卡夫卡与叔本华而言,为何他们的所处的国家,时代,当时是默默无闻的,后世之人看出其内具备深刻的价值,可流传后世。那么现在呢?现在人只要想就可以看任何一本世界名著,哲学书,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时代,有着不曾了解的风土文化,但人们也愿意去研究,理解,或说是根本就没能理解书中的思想,仅是为看而看而已。可当代的一些书籍,却得不到注目,论写作方法,意义上,并没有过去的新奇,难以理解,可意义却未必得到认可。可论其意义,实际在过去的世界名著上,实则表达出的是相同的,但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余梦寒渴望着达到那种名望,未来纵使写不出什么传世佳作,却也会有人不断去欣赏,即使可能是糟糠之作。可转念一想,她追求的是什么呢?可能开始的时候纯粹的是兴趣,等到以后,却是金钱名声而已。人终究会活成不想看见的模样,当这一刻人以为一切都是顺从本心,只是开始的时候,隐藏心里而已,有时心不对物质思考,不等同于物质从来就没有在心里出现过,有些存在,自从诞生就出现,顺从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内心当中生根发芽。无形影响着思想而不自知,有行为而不思原因。
余梦寒回忆过去,曾经有一个幻想,就是她能有所成就,名垂千古,这是她孩童时代的梦想,作为一个孩子她的心智尚不成熟,不能明确地说她想要什么,只是幻想未来,畅所欲言,大多数人仅是说说而已,因为以当时的年龄,无法明确她人生之路,究竟如何去走,可余梦寒还是将它记住,一直长大成人,初心不变。这是极为难得的,因为过去的承诺,等同现在不经意的言谈,将会随着时间化为乌有。可她真能如愿以偿吗?这是三十二岁的她,为未来幻想着,希望能心想事成。在人做事的时候,纵使有能力,但也期盼运气会眷顾自己,拜耶和华,使心想行出事必成。
人生的无论是什么高度,无一不是从现在作为开始的,正如《欲世救赎》当中写的努力也许不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现在也许改变不了未来,但能改变未来的一定是现在,珍惜现在,不要在未来遗憾过去。
余梦寒知道人生来就与痛苦相伴,但也不能消极悲观地处事,还是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设立一个目标,万一会走长成功呢。当然人纵使是成功,功成名就,却也避免不了烦恼,或说正因此会有更多的烦恼,让人为压力而焦虑,抑郁。
人呀!可能就是这样,发生的一切都无可避免,让余梦寒不得不思考其中的奥妙,既然避免不了,是否存在掌控的可能性呢?掌控人性是余梦寒毕生的哲学课题。她认为要知足常乐,当满足到某一阶段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在减少烦恼来源的同时,只要原有产生快乐未变,那么或许会显得空虚,少了一些成就感,但只要做原得其乐之事,将会告别烦恼,且会一生幸福,快乐。奈何人欲求不满,不断索取,再得欢乐的同时,内心已让烦恼占据,痛苦不堪,却身在其身,不能自拔,难以解脱,无踏大道,潇洒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