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7世纪是西欧社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西欧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17世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在欧洲盛行的重商主义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国家工商业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而且也为思想的解放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与此同时,17世纪是西欧社会自然科学勃兴的时期。意大利天文学家哥白尼(N. Copernicus)的《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是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独立宣言”。新的科学发明、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新的科学研究社团的出现,无疑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无疑是17世纪思想领域的中心课题。自然现象的规律和秩序的发现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社会现象的规律,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当然,17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并不敌视宗教和神学,相反地,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先驱们实际上都笃信宗教。然而,对现世生活的追求逐步代替了对来世生活的向往,中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绝对权威永远也不能恢复了。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新的教育思想在17世纪西欧社会中得到了发展。那些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自然科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从各个方面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英国出现了培根的教育思想、教育革新思潮以及洛克的教育思想。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倡自然科学,主张“知识就是力量”,提出实验的归纳法,制订科学教育理想的方案,从而在知识论和方法论上为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和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培根的教育思想的出现,无疑为近代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英国教育革新思潮以诗人和政治家弥尔顿、经济学家配第和思想家贝勒斯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弥尔顿要求创办“学园”这一新型学校,并对学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配第提出教育应该与科技和手工劳动相结合,探讨了理想的教育模式,并主张由国家办学。贝勒斯阐述了劳动教育的思想,建议创办劳动学院。应该说,17世纪英国教育革新思潮反映了英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在继承前人的绅士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绅士教育理论。尽管洛克反对学校教育而极力主张家庭教育,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不仅反映了17世纪的时代精神,而且更影响了18世纪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启蒙教育思想。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一书也充分体现了近代社会的一种新的教育精神。
法国出现了理性主义教育思潮。这一教育思潮是以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以及教育家芬乃龙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在处于理性主义时代的法国,理性主义教育思潮强调理性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主张理性至上的伦理原则,反对一切传统观念,从而对17~18世纪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意大利和德国出现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意大利思想家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以及德国教育思想家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安德里亚(J. V. Andreae)的《基督城》是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们为人们描绘了理想社会的教育蓝图,并阐述了理想社会的教育理论,显然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
捷克出现了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在17世纪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17世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出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总结前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他全面阐述了新生一代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对泛智论、教育的主导原则、学制系统、教学理论、学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例如,他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制系统;他第一次系统探讨和阐述了教学原则;他第一次提出并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等等。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一书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系统阐述,不仅在17世纪已具有超前性的特征,而且为以后人类社会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在17世纪的教育思想中,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光彩是最为夺目的,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教育思想。因此,一位名叫斯皮尔曼(C. C. Spielman)的西方学者这样指出:“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丢失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代人便仍可以把它作个基础,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学。”[1]
在17世纪北美殖民地,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也带去了欧洲传统的教育思想和革新的教育思想。当然,这些教育思想在北美殖民地这块新的土地上也有所革新和变化,其代表人物就是宾夕法尼亚的威廉·宾和巴德。此外,北美殖民地的教育思想也表现在当时的教育法规和民众兴办教育的行动上。就北美殖民地教育思想的总体来说,欧洲革新的教育思想更受广大民众的欢迎。美国教育历史表明,正是在这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与17世纪西欧社会的情况不同,17世纪的日本正处于封建制度走向成熟和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日本重要教育思想包括日本朱子学派的教育思想、日本阳明学派的教育思想以及日本古学派的教育思想等。尽管其中阳明学派和古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如开始注重以人或儿童为主体,也开始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实际效用等,但总的来说,这些教育思想与17世纪日本的教育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并受到幕藩体制和官方意识形态的约束。就其性质而言,17世纪的日本教育思想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
本卷共9章。其中,第1、9章由任钟印执笔,第2、7章由周采执笔,第3章第1节及第6章由杨汉麟执笔,第3章第2节及第4章由田景正执笔,第3章第3、4节及第5章第3节由范丽萍执笔,第5章第1、2节由熊焰执笔,第8章由杨孔炽执笔;导言由任钟印执笔,结语由杨汉麟执笔。全书最后由杨汉麟、周采统稿。
限于著者水平,书中如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1] 参见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