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林徽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这笔钱给了没有

这个热,那个热,最想不到的是会有个“林徽因热”。誉为文学家而生前没出过一本作品集,号称建筑师(墓碑上的刻字)而没有知名的建筑物存世。可是,再一想,那么一个绝代佳人,遗落在中国文化的旷野里,谁都会心疼。没有多少著述,没有多少业绩,恰是“林徽因热”的最大的热点——最没有想象力的人,也会产生奇妙的想象。

这想象力用于文本的解读,谁曰不然,若用于文本的制造,下愚如我,亦期期以为不可。试举一例。

许多书都写到,1942年4月18日,傅斯年(孟真)曾上书朱家骅,请他设法,必要时与陈布雷一商,让介公(蒋介石)赠给梁思成、梁思永兄弟两人二三万元。原因是,兄弟两人皆困在李庄,思永之因,是患了严重的肺病。思成之困,是其夫人林徽因也患了严重的肺病,卧床二年矣。且说,林氏“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之上”。附笔说为了办成此事,写了同样的信给咏霓(翁文灏),因咏霓与任公(梁启超)有旧也。翁除了政府的职务外,还是中研院评议会的秘书长。

这样的史实,当然该重重写上一笔。

此信最早是杨念群先生,1998年赴台湾开学术会议,邀请他的恰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遂将这一信件的复印件赠送给他。梁思成兄弟,是他母亲的亲舅舅。第二年他母亲吴荔明在其所著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中予以公布。只是吴女士没弄清楚,傅斯年写信的当时,朱家骅不是教育部部长,而是中央研究院的代院长。此外在国民党中央还有更高的职务。

傅斯年给朱家骅的这封信,是以私人身份写的,故称朱为吾兄。十天后,4月28日,同样的内容,又写了封公函性质的信,称朱为院长,并加上总干事叶企孙与总务主任王毅侯的名字。

这笔钱给了没有?这两封信只是启动此事,不能证明过后就给了。

可资佐证的,是此后林徽因写给傅斯年的一封信。信中说,接到要件一大束,大吃一惊,开函拜读,则感与惭并。且言,“又以成永兄弟危苦之情上闻介公,丛细之事累及咏霓先生”。最后说,“希望咏霓先生会将经过略告知之,俾将来引见时不至于茫然”。细细揣摩此信文意,当是事情有了眉目之后,傅斯年将他与朱家骅、翁文灏往还的信件,抄了一份给梁思成夫妇。用意在于,待钱拨下来了,对办事之人应有礼节上的表示。此事当在同年5月间。

虽已做好了“引见”的准备,钱仍未拨下则是真的。

吴荔明在《梁启超与他的儿女们》一书中,谈及此事,说傅斯年究竟为二梁“讨”到多少钱,因为当事人都已谢世,无法妄测。“但是,林洙舅妈记得二舅曾告诉过她:收条是傅孟真代写的。”再就是,梁思成给费正清的信上说,“我们的家境已经大大改善”云云。

有了这样的说辞,这笔钱该是给了的。只是证据不是多么的确凿。

严谨的作者,说到此事,多持慎重态度,比如陈学勇的《林徽因的一生》(人民文学出版社)中,说“可能是朱家骅生病的原因未见到动静,傅斯年又设法禀报了蒋介石,后来还是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过问了此事”。(该书第200—201页)实情是,傅在禀报朱家骅的同时,也禀报了翁文灏。最后是翁这条线起了作用,则是对的,看下文即明。

想象力丰富的作者,可就不这么看了。他们最不愿意承认的是,以蒋介石之尊,会循傅斯年之请,如数给二梁下拨二三万元巨款。窦忠如《梁思成传》(百花文艺出版社)是这么说的:“因为傅斯年的那封求助信,中央研究院虽然没有完全按照他的要求资助两三万元,但还是在艰难的境况中为梁家筹措了一万元的医药费,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该书第117页)这就连当初是向谁要钱都弄混了。岳南《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海南出版社)中则说:“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梁家兄弟得到了实惠,其数目也绝没有傅斯年在信中请求的那样多。”(该书251页)证据是此后一个时期,梁家的生活并没有转机。

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我的看法是,这笔钱,既然傅斯年说得那么恳切,且出于“公忠体国”之心,蒋介石是会给的,要给会如数拨付,不会打什么折扣。这个证据,还真让我找见了。在2010年出版的《翁文灏日记》(中华书局)中,1942年9月28日条下有这样的记载:“接见周象贤、Fitzroy(菲茨罗伊)、周茂柏、李允成、黄人杰、张克忠、胡祎同、周国剑(送来蒋赠梁思成、思永贰万元正,余即转李庄傅孟真,托其转交)。”

这样一来,前面所有的茬儿都对上了。4月末上书,9月末才拨下来,在这期间,梁家的生活不会有转机。翁文灏这条线,起了作用。让傅斯年转交,才会有傅打收条的事。申请二三万元,拨下两万元,可说是照数拨付,不能说打了折扣。

两万元,两家分,一家一万。

现在要说的是,此时已到抗战中期,谁都知道抗战期间,物价飞涨,一家这一万元,抵多大的事呢。这个,不妨做个对比性计算。呈请最高当局拨款的同时,傅斯年也想过另一个办法。杭立武主持的中英庚款董事会,有“科学研究补助”项目,选定对象,按月补助,等同薪资。傅写信给杭,推荐林徽因为补助对象,且明确提出,每月按最高补助额付给。当时陈寅恪先生就享受着这个待遇,多少呢,每月380元。也就是说,这样的待遇,足可让一个学者安心治学。

1000÷380≈26(月)

一次拿到二十六个月的薪资,可见是一笔巨款。这样就知道,梁思成在给费正清的信上说“我们的家境已经大大改善”云云,不是什么客套话了。

201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