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十二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

(今本67章)

【帛书复原本】

天下皆谓我大〔一〕,大而不肖〔二〕。夫唯大,故不肖。若肖,细久也〔三〕。我恒有三宝,市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今本】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5处不同,需要说明的是:

1.“大而不肖”句,帛书甲本毁损,帛书整理小组校勘为“不肖”,这里取用帛书乙本字句,符合古貌。

2.“天下皆谓我大”的“大”字,被今本等版本改为“道大”,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等版本均无“道”字,无“道”字应该为原貌。

3.“市而保之”句,帛书甲本脱失三字,取用帛书乙本内容,“保”字原文为“”,“”通“保”,此处换成“保”字。该句被今本等版本改为“持而保之”,意思变了。

4.“舍其俭,且广”句,帛书甲本脱失,取用帛书乙本内容。

【译文】

天下人都说我(道)伟大,这伟大不像具体的事物。正因为伟大,所以才不像具体的事物。如果像某个具体的事物,那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永远掌握着三件法宝,并求取它们的保护: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是不敢为天下先。由于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够宽裕;不敢为天下先,所以事业就会成功并能长久。如今丢弃慈爱追求勇武,丢弃节俭追求宽裕,舍弃退让只求争先,这就必然遭受灭亡。由于慈爱,所以征战就能取得胜利,守卫国家就能够稳固。天要使人有所建树,就用慈爱去护佑他(即以慈爱构筑护佑他的城垣)。

【注释】

〔一〕我:这里将“道”拟人化,我即是道,道即是我。

〔二〕肖:相似。不肖:不像具体的事物。

〔三〕细:渺小。

【阐释】

本章内容有些争议,有人认为截至“若肖,细久也”,与后面的文字没有联系,可能是他章错简,认为移到第七十八章(今本34章)“故能成大”句之后最好,或者分为两章。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不赞同,他们认为:老子在本章中,第一部分讲的是“道”的伟大,第二部分讲的是“道”的三条法宝或原则,都是以“我”的身份自述的。“道”的伟大,在国家治理、人事修炼层面具体表现在它具有三大法宝;反过来,正因为这三大法宝的护法,才成就了“道”在国家治理、人事修炼上的伟大。

具体来说,“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大法宝正是“道”的原则在国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具体细化运用。老子当时身处战乱的环境,目击了太多的暴力残酷场面,深深地感觉到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件法宝,因而才极力加以倡导和褒扬。关于这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网络上有一段内容讲得很好《老子·德经第六十七章评析》,古诗文网,https://www.xzslx.net/wenzhang/2879.html。,现引用于此。

“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老子讲的“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守柔曰强”“清静为天下正”“牝常以静胜牡”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慈”的范围之内。“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最高概括,而“慈”的另一种表述就是“无为”。“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用慈进攻可以得胜,退守则可以坚固。如果上天要救护谁,就用慈来保卫谁。

“俭”的内涵有两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这里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

“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老子讲的“大邦者下流”、江海“善下”,都是“不为天下先”的意思。这符合“道”的原则。

总之,“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是老子对于“道”和“德”在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