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十五章 知我者希,被褐而怀玉

(今本70章)

【帛书复原本】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一〕,事有宗〔二〕,其唯无知也〔三〕,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四〕。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五〕

【今本】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2处不同,突出的是:

1.“而人莫之能知也”的“人”字,帛书甲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版本均为“人”字,帛书乙本、王弼本(今本)、河上公本、严遵本等版本均为“天下”。根据文意,“人”字最为恰当。

2.“则我贵矣”句,帛书甲乙本、严遵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版本都是如此,而王弼本(今本)、河上公本等版本为“则我者贵”,后者应该是为了修饰而改动。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然而竟然没有人能够理解,也没有人能够去实行。说话要有宗旨,行事要有根据。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无从理解我。能够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是难得。所以圣人总是外表简陋而怀揣美玉。

【注释】

〔一〕君:主旨、宗旨。

〔二〕宗:主宰、根据。

〔三〕知:知晓、理解。

〔四〕则:法则,这里意为效法。

〔五〕被:穿着。褐:粗布。怀:怀揣。玉:美玉,此处引申为知识和才能。

【阐释】

本章表达了老子不为当时世俗与统治者所接受的复杂心情,这也与老子最后骑着青牛出关隐居的传说有些关联。我们先来看两位学者关于此章的辩论。

学者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说:“老子讲的一些道理,与历史前进的方向相反,所以人们不理睬他。他自己颇有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闷。”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2版,第213页。

针对类似观点,学者张松如在《老子校读》中辨析说:“历史却并没有冷落了他。单说先秦时期吧:相传春秋时的叔向、墨翟,战国时的魏武侯、颜触,都曾称引过他的话;庄子则颂扬他‘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篇)以宋钘、尹文为代表的稷下学人又继承了老聃而发展为黄老学派;至于韩非更有《解老》《喻老》之作。降至秦后,西汉初年,黄老之学一度居于统治地位,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实突出道家,而司马迁《史记》并特为立传。演至东汉,甚至神化为道教的始祖了。凡此一切,总不能说是‘历史抛弃了他’吧。”张松如:《老子校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第385-386页。

显然,任继愈的观点有些单一思维的味道。当然,老子的智慧与哲学,于人来说确实存在一种复杂的意味。由于人们身处物质世界,面对柴米油盐和各种妄念杂欲,是很难跳出名利场的,加之数千年来,人们总是将对物质财富占有的多寡作为人的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财富与地位往往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在春秋战国那个动乱不堪、人人自危、各国都想成为霸主的时代,要想让统治阶级接受老子的主张,确实是很难的。

但是,只要有些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的人,都会认同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因为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组织、团体(包括国家)的成长都是曲折的,老子思想的伟大就在于它的“曲径通幽”与事物成长路径的契合。在这种契合中,人们如何顺应心境、成事轨迹,在“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沉默与寂静中成长,进而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中理悟出“四两拨千斤”的力量与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法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老子的思想,但是二者存在本质区别。法家主张强制、控制与具有统治力的“法”,以及主动为上、强势出击的“术”。这正好符合当时统治者与人们急功近利的需求和复杂多变的动乱世界,所以,法家思想很容易被喜欢用强权、武力征服敌方的统治者所接受。不过,正如老子所预言的那样,这种强抢而非“知下而纳百川”所获得的胜利与功绩都是很难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