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了1”“了2”的语法异质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谓语的整体属性与“了1”(上)

2.1 描写角度:三个分布参数

本章和第三章将详尽描写谓语的整体属性(谓语的现实性状况、句法地位、话语地位)如何制约普通话“了1”的分布状况,展示“了1”在不同语法环境里出现的基本格局。宾语和动词也是制约“了1”分布的语法因素,与谓语的整体属性有互动效应。为避免这两项因素的影响,本章和第三章的考察只谈简单动词后的“了1”,不谈述补式之后的“了1”,因为后者很特别,将于§5.4详解。

描写“了1”的分布规律要选好观察角度,我们采用三个分布参数“句法适配度”“使用强制性”“隐去自由度”,它们既是为梳理“了1”的出现趋势,也是为推导“了1”的语法作用,如下所述。

“了1”的首要分布参数是句法适配度,它指某环境里“了1”可搭配的宾语及动词的范围,范围越大说明“了1”的句法适配度越高。例如,§2.2.1会展示祈使句的“了1”限于搭配定指宾语和去除义动词,这种“了1”是句法适配度很低的。句法适配度高是“了1”变为成熟时体词的前提,因为自由搭配各类宾语和动词是它时体义完备的基本表现。因此,某环境的“了1”句法适配度很低,预示它的时体义不完备,语法化程度偏低。

测试“了1”的句法适配度,势必依赖于宾语和动词的分类。本书将宾语分为两大类(详见§4.2),一类是数量宾语,即动词后含量化成分的无定NP(如“三本书、两次、几天”),§2.2.1将展示带数量宾语的“了1”谓语基本限于现实性环境;另一类是非数量宾语,这又分定指宾语(如“那两本书、北京”)和无量化成分的不定宾语(如“东西、地方”),§2.2.1将展示它们形成的“了1”谓语兼能用于现实性环境和非现实环境。对于动词类型,本章常用到Sybesma(1997:251—252;1999:91)所说的“影响性动词”,它们其实指吕叔湘(1980/1999:352)列出的去除义动词“忘、吃、扔、砸、杀、卖”等,这些动词形成的“了1”谓语可用于祈使句、否定式等典型的非现实谓语(又见木村英树1983)。

“了1”的次要分布参数是使用强制性,它指某环境表达有界事件又无“了2”时必须用上“了1”,“了1”不能换为“掉、成、完”等动相补语,否则会干扰句子的合法性(包括完句状况)。例如,“他吃了/(*完)三碗饭#”没有“了1”就不能完句,说明当中的“了1”有使用强制性。相反,某环境里“了1”换为动相补语后并不减弱句子的合法性,至多增加词汇义,如“他必须吃了/完那碗饭#”,该“了1”就没有使用强制性,不严格地说,它的使用强制性极低。这一参数也有助于推导“了1”在某环境中承担时体功能的情况。虽然“了1”常常比动相补语少一些词汇义,但“了1”和动相补语均标示出谓语的有界性,表达行为的停止或开始,这是二者偶尔可互换的原因。“了1”不同于动相补语的是它还有抽象的时体义,如戴耀晶(1997: 47)、林若望(2017)便主张它含现实性、相对过去时等特征。那么,甲环境的“了1”不能换为动相补语,反映出甲环境必须用上时体词,这个“了1”必定含有完备的时体义,大异于动相补语。相反,乙环境的“了1”可以换为动相补语,表明乙环境允许时体词的缺省,理论上,这种环境里的“了1”可以是时体义不完备的,主要负责有界性意义,功能上接近于动相补语。换言之,乙环境的“了1”无使用强制性,预示它的时体义未必完备,语法化程度很可能不高。

注意,测试“了1”的使用强制性仅适用于无“了2”等其他时体词的环境,这样才能看出该环境对时体词的诉求,从而可推导当中“了1”的时体功能如何。“了2”句的“了1”可换为动相补语,如“他吃了/完三碗饭了#”,这是因为它已有“了2”这个时体词,这种句子即使能隐去“了1”,也不足以说明当中的“了1”时体义不完备,这类环境不必测试“了1”的使用强制性。

“了1”的句法适配度和使用强制性共同反映该词的“出现倾向性”,而某环境的“了1”出现倾向性很高,就表明它有完备的时体义,是语法化程度足够高的时体词。这两个参数主要用于描写非现实谓语、现实性从句的“了1”,因为这两组环境里“了1”的出现倾向性是变异很大的。对于有句法独立性的“了1”句,下文还会考察它可用的句末助词(包括“了2、呢、来着”)有哪些,为后面分析句末助词的作用做铺垫。

现实性主句的“了1”无疑是出现倾向性最高的,对此,我们将启用“了1”的末级分布参数—隐去自由度,它指“了1”隐去后不改变句子的合法性和命题义。其他环境也有“了1”可隐去的现象,下文不予关注,因为我们针对不同环境来测试“了1”分布的不同参数,旨在推导各环境的“了1”有怎样的语法作用。§3.4和§6.7将说明,现实性主句里“了1”的隐去透露出“了1”时体义完备后继而弱化的状况,其他环境里“了1”的隐去另有动因。§4.1还会更精准地定义“了1”隐去自由度的四个等级。

本章和第三章利用上述分布参数来观察语料,将揭示:(一)“了1”的句法适配度在非现实谓语里很低,在现实性从句里增高,在现实性主句里最高,它的使用强制性主要见于现实性主句,简言之,“了1”在这三组语法环境里出现倾向性依次增高;(二)这三组环境的“了1”分别受制于谓语整体属性的三项因素,这三项因素共同确立“了1”出现的基本格局,见表2.1。

表2.1 谓语整体属性制约“了1”分布的情况

表2.1展现出“了1”分布图景的横、纵两个维度。横向维度是三组环境各自使用“了1”的详情,依次厘清三项因素制约“了1”分布的蕴涵性规律,即表2.1的“因素特性与‘了1’分布的关联效应”列。纵向维度是这三项因素对“了1”分布的制约力之所以作用于不同的环境组,是因为它们的制约效力不是平行等同的,而存在这样的优先等级“现实性状况>句法地位>话语地位/句末助词”。注意,本书的描写遵循“充分观察、按类归档”的要义,又因篇幅之限主要拣选代表性谓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