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丛书序

通识教育(Liberal Study或General Education)最初是针对大学教育中知识过于专门化的境况而设立的一种全科性的知识传授体系。它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通识教育常常通过学校课程来实现,因此,通识课程也就成为这一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通识课程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经济、法律、政治、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像牛津大学为通识教育编撰、出版的通识读本就有六百多种,其中不仅有一般性的知识读本,如《大众经济学》《时间的历史》《畅销书》等,也包括大量的人物传记,如《卡夫卡》《康德》《达尔文》等。许多欧美大学也把通识课程列为必修科目,哈佛大学为其所设定的核心课程就涉及外国文化、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修养与社会分析等六个领域,而且要求学生在这些课程中所修的学分达到毕业要求的四分之一。

如上所述,创立通识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知识过于专门化,因为各种知识间的相互割裂,很容易造成知识的单向度发展,进而也使人变得缺乏变通与融合的能力;单一的线性知识积累容易使人变得狭隘和固执,而没有相互比较,便很难生发出一种创新的能力和反思的精神。事实上,一个没有变通与融合能力的人,一个狭隘、固执而不够开放、不会创新与反思的人,是很难融于社会、与时俱进的。而通识教育的出发点正是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价值观,是一种不直接以职业规划为目的的全领域教育。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种具有创新能力、反思精神、完备知识、健全人格以及具有职业之本的完整的人。他能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自我改造,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自我完善。当然,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单靠大学的通识教育乃至大学的整个教育是很难做到的,应该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通识教育终归把这个问题清晰明确地提了出来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是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那些东西。这位科学巨人的话语似乎有点绝对,但仔细分析却也不无道理。知识会被遗忘,技能也会生疏,专业可转行,唯独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轻易地丢弃,或许这就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其实对“通识”的认知我国古人早已有之,明末科学家徐光启就提出过“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在我国近现代的大学教育实践中,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所倡导的“兼容并蓄”的治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通识教育的一种诉求。而现在的北京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更是全国高校的领头羊,它所开设的通识课程和出版的通识教材不仅涉及面广、水平高,而且也符合中国的国情,能满足中国学生的知识需求,已经成为这个领域高质量的标杆。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个百年艺术院校,一直秉承蔡元培先生为学校题写的“闳约深美”的学训理念,以“不息的变动”的办学精神努力推动教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艺术创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进入新时代,学校更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识教育无疑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和坚实平台,故学校以优势的艺术学科为依托、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基础、以优秀的专业老师为骨干,组织策划了一套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叙述生动的人文艺术类通识教材。真切地希望能通过讲述人文艺术的故事,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品德,美化我们的人生。

是为序。

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