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往事(二):一个历史地理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韩茂莉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 八百多年的古都北京更是留下数不清的名胜与过往人生, 无论金碧辉煌的皇家宫室, 还是灰砖灰瓦的低门矮户, 属于他们的主人, 无论高贵与卑微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21世纪的我们, 感叹、追忆这座古都的辉煌, 也将我们的视角从当代伸向历史, 为此完成了《京华往事》第二辑的编撰。

说起北京城的历史, 侯仁之先生当属用科学理念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第一人, 《侯仁之: 城与守城人》一文记述的正是侯仁之先生研究北京城的那段往事。一位学者置身于一项研究, 对于学术界而言并非稀罕之举, 但侯先生与北京城结缘, 却经历了不寻常的时代, 从抗战烽火, 到20世纪50年代老北京城存废之争、“破四旧”对北京古建筑的巨大冲击、改革开放以来老北京城的改造, 不同的历史时期, 面临的挑战与付出的勇气几乎是不一样的, 但若不坚持, 古老的北京也许不复存在, “守城人”是侯先生以及那一代学者梁思成、林徽因等一生的追求。

侯先生将“守城”视作毕生之举, 不仅对北京城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而且引领后继者踏上“守城”之路。

八百多年的古都北京城, 如同一位阅历丰厚的长者, 不仅见证了王朝更迭、江山易主, 那些大起大落的历史风云, 也在寻常日月中度过了每一个春夏秋冬。八百多年的北京城, 那许多赫赫精英与芸芸众生共同营造了一座古都的历史, 他们的足迹也许印在古道、古渡上, 也许留在宅院的门阶上, 当一切成为往事, 留下的或书写在文献中、或成为文物古迹。正是这些, 成为我们研究、回顾北京城历史的依据。这些年有志于北京市的研究者关注于这座古都的过往从来、一砖一石, 力图在探讨中重现古都风貌, 并将古都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定格在字里行间、传递给社会。

从历史到现今, 北京城都是一座宏大的城市, 无论城市自身还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有各种需求, 物质的、精神的, 围绕着这一切, 形成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而北京城拥有的首都功能, 如同一台巨大的发动机辐射全国, 且将举国精华聚拢于北京, 并赋予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汇集在《京华往事》第二辑的研究涉及北京城历史的各个方面, 侯仁之先生的研究告诉我们, 北京城从聚落、北方军事重镇发展为都城, 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与交通枢纽地位相关, 而一座城市的存在涉及多元因素, 陆路交通、水路交通以及对于水资源的利用, 城市自身也是多元文化的集聚体, 无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建筑单元还是营造人们精神寄托的寺庙, 都在城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若将城市看作由建筑构成的实体, 那么城市是寂静的,但每一座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每一座宅院都是有主人的, 寻常的市民生活与城市经历的时代震荡, 也许喧嚣嘈杂, 也许轰轰烈烈, 无论小事、大事, 在历史的视角下都可以纳入共同的话题中, 而最终完成对于北京城的总体认识。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城的历史与北京文化就在传统文化之列, 研究北京史的方法与视角并非唯一的, 十余年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合作,面向北京市民举办“北京大学国子监大教堂”, 将北京历史与历史地理列为重要的选题, 秉承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向市民传递有关研究成果, 并通过讲座唤起全体市民热爱北京、保护北京的热情。 《京华往事》第二辑的出版, 见证了我们与北京市民共同拥有的日子。我们期待这样的活动会不断持续下去, 并为北京城的历史与未来做出贡献。

2022年1月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