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记得我在南开读研时,自学Java,当时买了一本业内大咖级图书Core Java,反复看了近半年,一直云里雾里,后来无意中读到的一本入门级图书Java How to Program,让我在一个月内豁然开朗。
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学习时,一定要找匹配自己当前能力和需求的书。
对于想进入亚马逊的从业者,如果以前没有做跨境电商的经验,比如在国内做电商三年以内卖家,那么这本书就特别适合你。它不是一本操作手册(桌边书),而是入行指南(枕边书)。
本书会告诉你,亚马逊是否适合你,该怎样入驻亚马逊,以及在亚马逊如何选品、上架、发货、引流、运营,包括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解决方案。
即使你只想了解一种新平台,那么这本书也适合你,因为它不会纠缠于各种运营操作细节,而是针对该平台的典型问题剖析解决方案。
作为一位电商从业者,要想走得更远,一定要熟悉各种平台,洞察各种平台的共性和差异,因为只有广博才能精深。
进入一个新平台,一定要理解平台的规则(平台文化),亚马逊有很多平台规则和国内电商不同,谈不上优劣。
亚马逊最独特的几个规则如下。
1. 重产品轻店铺。一种产品只能有一个Listing(商品详细页),并且Listing所有权属于平台,平台不允许重复铺货。
优点是每一个新品的打造都是从零起步,不会像淘宝皇冠店铺那样信用继承。但带来的问题是,永远都有赶不走的跟卖(蹭流量)。
因为店铺权重很低,以及为了规避风险,造成多店铺运营在亚马逊是常态。
2. 重算法轻运营。亚马逊的流量都是算法分配,在亚马逊你看不到活动banner,也不允许商品描述里面有活动相关的语句,它永远都是那样冷淡,这和国内电商的热闹景象有天渊之别。它不会让你疲于应付各种活动,设计各种banner图。在亚马逊10人1年做1亿元销售额不是新鲜事,在其他平台你试试,单客服就得整一个部门!
但算法带来的问题就是莫名其妙地触发审查和下架,无形中增加了卖家重复开店的操作。
当你在一个电商平台经营久了,迟早会进入滞涨期,这时,你肯定会想到拓展其他平台。但进入其他平台的最佳时期,肯定不是在它的成熟期,而是红利期,也就是快速上升期。
一个平台刚进入大众视野时,怎么判断它的成长性呢?
媒体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就是信息密度和传播效率。所以博客进化到了微博,图文进化到了短视频,国内国外都如此。
对于电商平台,像亚马逊这种货架电商,也会进化到TikTok这种兴趣电商,因为人、货、场的匹配效率更高了。像传统电商的比价、头部垄断等问题,在兴趣电商里面天然就不存在。
传统电商有一个心照不宣的普遍行为:刷单,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这是货架电商与生俱来的顽疾:冷启动时的流量和转化问题。
虽然亚马逊以及国内淘宝,都会给新品推送一波流量,但这还不够,因为用户的购买决策中,用户评价占比太高。如果产品的可信度(预期质量)主要取决于他人投票,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无解的,无论平台怎么打击刷单。
你看,兴趣电商和直播电商天然就没有这个问题。
任何平台都有流量枯竭、不够分的时候,所以零售的逻辑就是不断寻找新的流量红利。对于亚马逊,当流量红利越来越薄的时候,竞争从增量市场转向了存量市场。在存量市场,竞争的就是产品(单品制胜)的研发能力,以及产品背后的供应链。所以,亚马逊最适合国内品牌型、工厂型卖家。
亚马逊发展到什么阶段,可以对照国内淘宝,而淘宝的红利可以关注淘宝联盟的分佣政策。因为淘宝给联盟的分佣,取决于淘宝感受到的市场威胁,淘宝最近几年的威胁,来自拼多多这类社交电商,以及抖音、快手这类兴趣电商和直播电商,淘宝快沦为其他流量平台的收银台了,它当然又会联合曾经被它抛弃的联盟大军。
从国内电商的发展趋势看,亚马逊现在还是有红利的,因为欧美其他效率更高的商品分发平台还没有发展起来,而eBay、Wish等同类平台流量基本见顶了(参考SimilarWeb),并且没有亚马逊这样健康的生态和平台规则。
以前,社交流量、媒体流量、电商流量三流分立,现在都融合了,这种融合的本质是场景的融合(关系消费、内容消费和商品消费在同一个时空),以前没想到抖音里会卖货,现在,抖音很快就可以订外卖了。
这个社会变化太快,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认知提升。
恭喜你,在你的认知地图里,又加上了新的一站:亚马逊!
卖家精灵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