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T基础教程:Transformer大模型实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Transformer概览

作为当下最先进的深度学习架构之一,Transformer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它不单替代了以前流行的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和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并且以它为基础衍生出了诸如BERT、GPT-3、T5等知名架构。本章将带领你深入了解Transformer的实现细节及工作原理。

本章首先介绍Transformer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一个文本翻译实例进一步讲解Transformer如何将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用于语言翻译任务。我们将通过探讨编码器(encoder)的组成部分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之后,我们将深入了解解码器(decoder)的组成部分。最后,我们将整合编码器和解码器,进而理解Transformer的整体工作原理。

本章重点如下。

  • Transformer简介
  • 理解编码器
  • 理解解码器
  • 整合编码器和解码器
  • 训练Transformer

1.1 Transformer简介

循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时序任务,比如文本预测、机器翻译、文章生成等。然而,它们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记录长期依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名为Transformer的新架构应运而生。从那以后,Transformer被应用到多个自然语言处理方向,到目前为止还未有新的架构能够将其替代。可以说,它的出现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突破,并为新的革命性架构(BERT、GPT-3、T5等)打下了理论基础。

Transformer完全依赖于注意力机制,并摒弃了循环。它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注意力机制,称为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我们将在后面介绍具体细节。

让我们通过一个文本翻译实例来了解Transformer是如何工作的。Transformer由编码器和解码器两部分组成。首先,向编码器输入一句话(原句),让其学习这句话的特征特征(representation)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以为单一数值,也可以为向量或矩阵。在无特殊指明的地方,本书会根据实际情况译为特征、特征向量或特征值。——译者注,再将特征作为输入传输给解码器。最后,此特征会通过解码器生成输出句(目标句)。

假设我们需要将一个句子从英文翻译为法文。如图1-1所示,首先,我们需要将这个英文句子(原句)输进编码器。编码器将提取英文句子的特征并提供给解码器。最后,解码器通过特征完成法文句子(目标句)的翻译。

图1-1 Transformer的编码器和解码器

此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何实现呢?Transformer中的编码器和解码器是如何将英文(原句)转换为法文(目标句)的呢?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内部又是怎样工作的呢?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数据处理的顺序,依次讲解编码器和解码器。

1.2 理解编码器

Transformer中的编码器不止一个,而是由一组个编码器串联而成。一个编码器的输出作为下一个编码器的输入。在图1-2中有个编码器,每一个编码器都从下方接收数据,再输出给上方。以此类推,原句中的特征会由最后一个编码器输出。编码器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提取原句中的特征。

图1-2 个编码器

需要注意的是,在Transformer原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作者使用了,也就是说,一共有6个编码器叠加在一起。当然,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值。这里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使用,如图1-3所示。

图1-3 两个叠加在一起的编码器

编码器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它又是如何提取出原句(输入句)的特征的呢?要进一步理解,我们可以将编码器再次分解。图1-4展示了编码器的组成部分。

图1-4 编码器的组成部分

从图1-4中可知,每一个编码器的构造都是相同的,并且包含两个部分:

  • 多头注意力层
  • 前馈网络层

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两部分是如何工作的。要了解多头注意力机制的工作原理,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自注意力机制。

1.2.1 自注意力机制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快速理解自注意力机制。请看下面的例句:

A dog ate the food because it was hungry(一只狗吃了食物,因为它很饿)

例句中的代词it(它)可以指代dog(狗)或者food(食物)。当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it指代的是dog,而不是food。但是当计算机模型在面对这两种选择时该如何决定呢?这时,自注意力机制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还是以上句为例,我们的模型首先需要计算出单词A的特征值,其次计算dog的特征值,然后计算ate的特征值,以此类推。当计算每个词的特征值时,模型都需要遍历每个词与句子中其他词的关系。模型可以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更好地理解当前词的意思。

比如,当计算it的特征值时,模型会将it与句子中的其他词一一关联,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

如图1-5所示,it的特征值由它本身与句子中其他词的关系计算所得。通过关系连线,模型可以明确知道原句中it所指代的是dog而不是food,这是因为it与dog的关系更紧密,关系连线相较于其他词也更粗。

图1-5 自注意力示例

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自注意力机制,下面我们将关注它具体是如何实现的。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输入句(原句)为I am good(我很好)。首先,我们将每个词转化为其对应的词嵌入向量。需要注意的是,嵌入只是词的特征向量,这个特征向量也是需要通过训练获得的。

单词I的词嵌入向量可以用来表示,相应地,am为,good为,即:

  • 单词I的词嵌入向量
  • 单词am的词嵌入向量
  • 单词good的词嵌入向量

这样一来,原句I am good就可以用一个矩阵(输入矩阵或嵌入矩阵)来表示,如图1-6所示。

图1-6 输入矩阵

 图1-6中的值为随意设定,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通过输入矩阵,我们可以看出,矩阵的第一行表示单词I的词嵌入向量。以此类推,第二行对应单词am的词嵌入向量,第三行对应单词good的词嵌入向量。所以矩阵的维度为[句子的长度×词嵌入向量维度]。原句的长度为3,假设词嵌入向量维度为512,那么输入矩阵的维度就是[3×512]。

现在通过矩阵,我们再创建三个新的矩阵:查询(query)矩阵、键(key)矩阵,以及值(value)矩阵。等一下,怎么又多了三个矩阵?为何需要创建它们?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了解在自注意力机制中如何使用这三个矩阵。

为了创建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我们需要先创建另外三个权重矩阵,分别为。用矩阵分别乘以矩阵,就可以依次创建出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权重矩阵的初始值完全是随机的,但最优值则需要通过训练获得。我们取得的权值越优,通过计算所得的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也会越精确。

如图1-7所示,将输入矩阵分别乘以后,我们就可以得出对应的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

图1-7 创建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

根据图1-7,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

  • 三个矩阵的第一行分别代表单词I的查询向量、键向量和值向量。
  • 三个矩阵的第二行分别代表单词am的查询向量、键向量和值向量。
  • 三个矩阵的第三行分别代表单词good的查询向量、键向量和值向量。

因为每个向量的维度均为64,所以对应的矩阵维度为[句子长度×64]。因为我们的句子长度为3,所以代入后可得维度为[3×64]。

至此,我们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计算这些值。该如何使用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呢?它们怎样才能用于自注意力模型呢?这些问题将在下面进行解答。

理解自注意力机制

目前,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并知道它们是基于输入矩阵计算而来的。现在,让我们学习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如何应用于自注意力机制。

要计算一个词的特征值,自注意力机制会使该词与给定句子中的所有词联系起来。还是以I am good这句话为例。为了计算单词I的特征值,我们将单词I与句子中的所有单词一一关联,如图1-8所示。

图1-8 自注意力的示例

了解一个词与句子中所有词的相关程度有助于更精确地计算特征值。现在,让我们学习自注意力机制如何利用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将一个词与句子中的所有词联系起来。自注意力机制包括4个步骤,我们来逐一学习。

第1步

自注意力机制首先要计算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两个矩阵如图1-9所示。

图1-9 查询矩阵和键矩阵

图1-10显示了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结果。

图1-10 计算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

但为何需要计算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呢?到底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将通过细看的结果来理解以上问题。

首先,来看矩阵的第一行,如图1-11所示。可以看到,这一行计算的是查询向量(I)与所有的键向量(I)、(am)和(good)的点积。通过计算两个向量的点积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似度。

因此,通过计算查询向量()和键向量()的点积,可以了解单词I与句子中的所有单词的相似度。我们了解到,I这个词与自己的关系比与am和good这两个词的关系更紧密,因为点积值大于

图1-11 计算查询向量()与键向量()的点积

 注意,本章使用的数值是任意选择的,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

现在来看矩阵的第二行,如图1-12所示。现在需要计算查询向量(am)与所有的键向量(I)、(am)、(good)的点积。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知道am与句中所有词的相似度。

通过查看矩阵的第二行可以知道,单词am与自己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点积值最大。

图1-12 计算查询向量()与键向量()的点积

同理,来看矩阵的第三行。如图1-13所示,计算查询向量(good)与所有键向量(I)、(am)和(good)的点积。

从结果可知,good与自己的关系更密切,因为点积值大于

图1-13 计算查询向量()与键向量()的点积

综上所述,计算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从而得到相似度分数。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句子中每个词与所有其他词的相似度。

第2步

自注意力机制的第2步是将矩阵除以键向量维度的平方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获得稳定的梯度。

我们用来表示键向量维度。然后,将除以。在本例中,键向量维度是64。取64的平方根,我们得到8。将第1步中算出的除以8,如图1-14所示。

图1-14 除以键向量维度的平方根

第3步

目前所得的相似度分数尚未被归一化,我们需要使用softmax函数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如图1-15所示,应用softmax函数将使数值分布在0到1的范围内,且每一行的所有数之和等于1。

图1-15 应用softmax函数

我们将图1-15中的矩阵称为分数矩阵。通过这些分数,我们可以了解句子中的每个词与所有词的相关程度。以图1-15中的分数矩阵的第一行为例,它告诉我们,I这个词与它本身的相关程度是90%,与am这个词的相关程度是7%,与good这个词的相关程度是3%。

第4步

至此,我们计算了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得到了分数,然后用softmax函数将分数归一化。自注意力机制的最后一步是计算注意力矩阵

注意力矩阵包含句子中每个单词的注意力值。它可以通过将分数矩阵softmax ()乘以值矩阵得出,如图1-16所示。

图1-16 计算注意力矩阵

假设计算结果如图1-17所示。

图1-17 注意力矩阵示例

由图1-16可以看出,注意力矩阵就是值向量与分数加权之后求和所得到的结果。让我们逐行理解这个计算过程。首先,第一行对应I这个词的自注意力值,它通过图1-18所示的方法计算所得。

图1-18 单词I的自注意力值

从图1-18中可以看出,单词I的自注意力值是分数加权的值向量之和。所以,的值将包含90%的值向量(I)、7%的值向量(am),以及3%的值向量(good)。

这有什么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回过头去看之前的例句:A dog ate the food because it was hungry(一只狗吃了食物,因为它很饿)。在这里,it这个词表示dog。我们将按照前面的步骤来计算it这个词的自注意力值。假设计算过程如图1-19所示。

图1-19 单词it的自注意力值

从图1-19中可以看出,it这个词的自注意力值包含100%的值向量(dog)。这有助于模型理解it这个词实际上指的是dog而不是food。这也再次说明,通过自注意力机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词与句子中所有词的相关程度。

回到I am good这个例子,单词am的自注意力值也是分数加权的值向量之和,如图1-20所示。

图1-20 单词am的自注意力值

从图1-20中可以看出,的值包含2.5%的值向量(I)、95%的值向量(am),以及2.5%的值向量(good)。

同样,单词good的自注意力值也是分数加权的值向量之和,如图1-21所示。

图1-21 单词good的自注意力值

可见,的值包含21%的值向量(I)、3%的值向量(am),以及76%的值向量(good)。

综上所述,注意力矩阵由句子中所有单词的自注意力值组成,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现将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步骤总结如下:

(1) 计算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求得相似值,称为分数;

(2) 将除以键向量维度的平方根

(3) 用softmax函数对分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分数矩阵

(4) 通过将分数矩阵与值矩阵相乘,计算出注意力矩阵

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流程图如图1-22所示。

图1-22 自注意力机制

自注意力机制也被称为缩放点积注意力机制,这是因为其计算过程是先求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再用对结果进行缩放。

我们已经了解了自注意力机制的工作原理。在1.2.2节中,我们将了解多头注意力层。

1.2.2 多头注意力层

顾名思义,多头注意力是指我们可以使用多个注意力头,而不是只用一个。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应用在1.2.1节中学习的计算注意力矩阵的方法,来求得多个注意力矩阵。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多头注意力层的作用。以All is well这句话为例,假设我们需要计算well的自注意力值。在计算相似度分数后,我们得到图1-23所示的结果。

图1-23 单词well的自注意力值

从图1-23中可以看出,well的自注意力值是分数加权的值向量之和,并且它实际上是由All主导的。也就是说,将All的值向量乘以0.6,而well的值向量只乘以了0.4。这意味着将包含60%的All的值向量,而well的值向量只有40%。

这只有在词义含糊不清的情况下才有用。以下句为例:

A dog ate the food because it was hungry(一只狗吃了食物,因为它很饿)

假设我们需要计算it的自注意力值。在计算相似度分数后,我们得到图1-24所示的结果。

图1-24 单词it的自注意力值

从图1-24中可以看出,it的自注意力值正是dog的值向量。在这里,单词it的自注意力值被dog所控制。这是正确的,因为it的含义模糊,它指的既可能是dog,也可能是food。

如果某个词实际上由其他词的值向量控制,而这个词的含义又是模糊的,那么这种控制关系是有用的;否则,这种控制关系反而会造成误解。为了确保结果准确,我们不能依赖单一的注意力矩阵,而应该计算多个注意力矩阵,并将其结果串联起来。使用多头注意力的逻辑是这样的:使用多个注意力矩阵,而非单一的注意力矩阵,可以提高注意力矩阵的准确性。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一点。

假设要计算两个注意力矩阵。首先,计算注意力矩阵

我们已经知道,为了计算注意力矩阵,需要创建三个新的矩阵,分别为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为了创建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我们引入三个新的权重矩阵,称为。用矩阵分别乘以矩阵,就可以依次创建出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

基于以上内容,注意力矩阵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接下来计算第二个注意力矩阵

为了计算注意力矩阵,我们创建了另一组矩阵: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并引入了三个新的权重矩阵,即。用矩阵分别乘以矩阵,就可以依次得出对应的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

注意力矩阵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同理,可以计算出个注意力矩阵。假设我们有8个注意力矩阵,即,那么可以直接将所有的注意力头(注意力矩阵)串联起来,并将结果乘以一个新的权重矩阵,从而得出最终的注意力矩阵,公式如下所示。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多头注意力层的工作原理。1.2.3节将介绍另一个有趣的概念,即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

1.2.3 通过位置编码来学习位置

还是以I am good(我很好)为例。在RNN模型中,句子是逐字送入学习网络的。换言之,首先把I作为输入,接下来是am,以此类推。通过逐字地接受输入,学习网络就能完全理解整个句子。然而,Transformer网络并不遵循递归循环的模式。因此,我们不是逐字地输入句子,而是将句子中的所有词并行地输入到神经网络中。并行输入有助于缩短训练时间,同时有利于学习长期依赖。

不过,并行地将词送入Transformer,却不保留词序,它将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呢?要理解一个句子,词序(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是很重要吗?

当然,Transformer也需要一些关于词序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句子。但这将如何做到呢?现在,让我们来解答这个问题。

对于给定的句子I am good,我们首先计算每个单词在句子中的嵌入值。嵌入维度可以表示为。比如将嵌入维度设为4,那么输入矩阵的维度将是[句子长度×嵌入维度],也就是[3 × 4]。

同样,用输入矩阵(嵌入矩阵)表示输入句I am good。假设输入矩阵如图1-25所示。

图1-25 输入矩阵

如果把输入矩阵直接传给Transformer,那么模型是无法理解词序的。因此,需要添加一些表明词序(词的位置)的信息,以便神经网络能够理解句子的含义。所以,我们不能将输入矩阵直接传给Transformer。这里引入了一种叫作位置编码的技术,以达到上述目的。顾名思义,位置编码是指词在句子中的位置(词序)的编码。

位置编码矩阵的维度与输入矩阵的维度相同。在将输入矩阵直接传给Transformer之前,我们将使其包含位置编码。我们只需将位置编码矩阵添加到输入矩阵中,再将其作为输入送入神经网络,如图1-26所示。这样一来,输入矩阵不仅有词的嵌入值,还有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信息。

图1-26 在输入矩阵中添加位置编码

位置编码矩阵究竟是如何计算的呢?如下所示,Transformer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作者使用了正弦函数来计算位置编码:

在上面的等式中,pos表示该词在句子中的位置,表示在输入矩阵中的位置。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以上等式,如图1-27所示。

图1-27 计算位置编码矩阵

可以看到,在位置编码中,当是偶数时,使用正弦函数;当是奇数时,则使用余弦函数。通过简化矩阵中的公式,可以得出图1-28所示的结果。

图1-28 计算位置编码矩阵(简化版)

我们知道I位于句子的第0位在计算机科学中,数列的起始位置为0。——译者注,am在第1位,good在第2位。代入pos值,我们得到图1-29所示的结果。

图1-29 继续计算位置编码矩阵

最终的位置编码矩阵如图1-30所示。

图1-30 位置编码矩阵

只需将输入矩阵与计算得到的位置编码矩阵进行逐元素相加,并将得出的结果作为输入矩阵送入编码器中。

让我们回顾一下编码器架构。图1-31是一个编码器模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将输入矩阵送入编码器之前,首先要将位置编码加入输入矩阵中,再将其作为输入送入编码器。

图1-31 编码器模块

我们已经学习了多头注意力层,也了解了位置编码的工作原理。在1.2.4节中,我们将学习前馈网络层。

1.2.4 前馈网络层

前馈网络层在编码器模块中的位置如图1-32所示。

图1-32 前馈网络层在编码器模块中的位置

前馈网络由两个有ReLU激活函数的全连接层组成。前馈网络的参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的编码器模块上是不同的。在1.2.5节中,我们将了解编码器的叠加和归一组件。

1.2.5 叠加和归一组件

在编码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叠加和归一组件。它同时连接一个子层的输入和输出,如图1-33所示(虚线部分)。

  • 同时连接多头注意力层的输入和输出。
  • 同时连接前馈网络层的输入和输出。

图1-33 带有叠加和归一组件的编码器模块

叠加和归一组件实际上包含一个残差连接与层的归一化。层的归一化可以防止每层的值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了模型的训练速度。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编码器的所有部分。在1.2.6节中,我们将它们放在一起看看编码器是如何工作的。

1.2.6 编码器总览

图1-34显示了叠加的两个编码器,但只有编码器1被展开,以便你查看细节。

图1-34 叠加的两个编码器

通过图1-34,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将输入转换为嵌入矩阵(输入矩阵),并将位置编码加入其中,再将结果作为输入传入底层的编码器(编码器1)。

(2) 编码器1接受输入并将其送入多头注意力层,该子层运算后输出注意力矩阵。

(3) 将注意力矩阵输入到下一个子层,即前馈网络层。前馈网络层将注意力矩阵作为输入,并计算出特征值作为输出。

(4) 接下来,把从编码器1中得到的输出作为输入,传入下一个编码器(编码器2)。

(5) 编码器2进行同样的处理,再将给定输入句子的特征值作为输出。

这样可以将个编码器一个接一个地叠加起来。从最后一个编码器(顶层的编码器)得到的输出将是给定输入句子的特征值。让我们把从最后一个编码器(在本例中是编码器2)得到的特征值表示为

我们把作为输入传给解码器。解码器将基于这个输入生成目标句。

现在,我们了解了Transformer的编码器部分。1.3节将详细分析解码器的工作原理。

1.3 理解解码器

假设我们想把英语句子I am good(原句)翻译成法语句子Je vais bien(目标句)。首先,将原句I am good送入编码器,使编码器学习原句,并计算特征值。在前文中,我们学习了编码器是如何计算原句的特征值的。然后,我们把从编码器求得的特征值送入解码器。解码器将特征值作为输入,并生成目标句Je vais bien,如图1-35所示。

图1-35 Transformer的编码器和解码器

在编码器部分,我们了解到可以叠加个编码器。同理,解码器也可以有个叠加在一起。为简化说明,我们设定。如图1-36所示,一个解码器的输出会被作为输入传入下一个解码器。我们还可以看到,编码器将原句的特征值(编码器的输出)作为输入传给所有解码器,而非只给第一个解码器。因此,一个解码器(第一个除外)将有两个输入:一个是来自前一个解码器的输出,另一个是编码器输出的特征值。

图1-36 编码器和解码器

接下来,我们学习解码器究竟是如何生成目标句的。当时(表示时间步),解码器的输入是<sos>,这表示句子的开始。解码器收到<sos>作为输入,生成目标句中的第一个词,即Je,如图1-37所示。

图1-37 解码器在时的预测结果

时,解码器使用当前的输入和在上一步()生成的单词,预测句子中的下一个单词。在本例中,解码器将<sos>和Je(来自上一步)作为输入,并试图生成目标句中的下一个单词,如图1-38所示。

图1-38 解码器在时的预测结果

同理,你可以推断出解码器在时的预测结果。此时,解码器将<sos>、Je和vais(来自上一步)作为输入,并试图生成句子中的下一个单词,如图1-39所示。

图1-39 解码器在时的预测结果

在每一步中,解码器都将上一步新生成的单词与输入的词结合起来,并预测下一个单词。因此,在最后一步(),解码器将<sos>、Je、vais和bien作为输入,并试图生成句子中的下一个单词,如图1-40所示。

图1-40 解码器在时的预测结果

从图1-40中可以看到,一旦生成表示句子结束的<eos>标记,就意味着解码器已经完成了对目标句的生成工作。

在编码器部分,我们将输入转换为嵌入矩阵,并将位置编码添加到其中,然后将其作为输入送入编码器。同理,我们也不是将输入直接送入解码器,而是将其转换为嵌入矩阵,为其添加位置编码,然后再送入解码器。

如图1-41所示,假设在时间步,我们将输入转换为嵌入(我们称之为嵌入值输出,因为这里计算的是解码器在以前的步骤中生成的词的嵌入),将位置编码加入其中,然后将其送入解码器。

图1-41 带有位置编码的编码器和解码器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解码器的工作原理。一个解码器模块及其所有的组件如图1-42所示。

图1-42 解码器模块

从图1-42中可以看到,解码器内部有3个子层。

  • 带掩码的多头注意力层
  • 多头注意力层
  • 前馈网络层

与编码器模块相似,解码器模块也有多头注意力层和前馈网络层,但多了带掩码的多头注意力层。现在,我们对解码器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让我们先详细了解解码器的每个组成部分,然后从整体上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1.3.1 带掩码的多头注意力层

以英法翻译任务为例,假设训练数据集样本如图1-43所示。

图1-43 训练数据集样本

图1-43所示的数据集由两部分组成:原句和目标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解码器在测试期间是如何在每个步骤中逐字预测目标句的。

在训练期间,由于有正确的目标句,解码器可以直接将整个目标句稍作修改作为输入。解码器将输入的<sos>作为第一个标记,并在每一步将下一个预测词与输入结合起来,以预测目标句,直到遇到<eos>标记为止。因此,我们只需将<sos>标记添加到目标句的开头,再将整体作为输入发送给解码器。

比如要把英语句子I am good转换成法语句子Je vais bien。我们只需在目标句的开头加上<sos>标记,并将<sos>Je vais bien作为输入发送给解码器。解码器将预测输出为Je vais bien<eos>,如图1-44所示。

图1-44 Transformer的编码器和解码器

为什么我们需要输入整个目标句,让解码器预测位移后的目标句呢?下面来解答。

首先,我们不是将输入直接送入解码器,而是将其转换为嵌入矩阵(输出嵌入矩阵)并添加位置编码,然后再送入解码器。假设添加输出嵌入矩阵和位置编码后得到图1-45所示的矩阵

图1-45 嵌入矩阵

然后,将矩阵送入解码器。解码器中的第一层是带掩码的多头注意力层。这与编码器中的多头注意力层的工作原理相似,但有一点不同。

为了运行自注意力机制,我们需要创建三个新矩阵,即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由于使用多头注意力层,因此我们创建了个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对于注意力头的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可以通过将分别乘以权重矩阵而得。

下面,让我们看看带掩码的多头注意力层是如何工作的。假设传给解码器的输入句是<sos>Je vais bien。我们知道,自注意力机制将一个单词与句子中的所有单词联系起来,从而提取每个词的更多信息。但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在测试期间,解码器只将上一步生成的词作为输入。

比如,在测试期间,当时,解码器的输入中只有[<sos>, Je],并没有任何其他词。因此,我们也需要以同样的方式来训练模型。模型的注意力机制应该只与该词之前的单词有关,而不是其后的单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掩盖后边所有还没有被模型预测的词。

比如,我们想预测与<sos>相邻的单词。在这种情况下,模型应该只看到<sos>,所以我们应该掩盖<sos>后边的所有词。再比如,我们想预测Je后边的词。在这种情况下,模型应该只看到Je之前的词,所以我们应该掩盖Je后边的所有词。其他行同理,如图1-46所示。

图1-46 掩码

像这样的掩码有助于自注意力机制只注意模型在测试期间可以使用的词。但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实现掩码呢?我们学习过对于一个注意力头的注意力矩阵的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计算注意力矩阵的第1步是计算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图1-47显示了点积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数值是随机的,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图1-47 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

第2步是将矩阵除以键向量维度的平方根。假设图1-48是的结果。

图1-48 计算注意力矩阵的第2步

第3步,我们对图1-48所得的矩阵应用softmax函数,并将分值归一化。但在应用softmax函数之前,我们需要对数值进行掩码转换。以矩阵的第1行为例,为了预测<sos>后边的词,模型不应该知道<sos>右边的所有词(因为在测试时不会有这些词)。因此,我们可以用掩盖<sos>右边的所有词,如图1-49所示。

图1-49 用掩盖右边的所有词

接下来,让我们看矩阵的第2行。为了预测Je后边的词,模型不应该知道Je右边的所有词(因为在测试时不会有这些词)。因此,我们可以用掩盖Je右边的所有词,如图1-50所示。

图1-50 用掩盖Je右边的所有词

同理,我们可以用掩盖vais右边的所有词,如图1-51所示。

图1-51 用掩盖vais右边的所有词

现在,我们可以将softmax函数应用于前面的矩阵,并将结果与值矩阵相乘,得到最终的注意力矩阵。同样,我们可以计算个注意力矩阵,将它们串联起来,并将结果乘以新的权重矩阵,即可得到最终的注意力矩阵,如下所示。

最后,我们把注意力矩阵送到解码器的下一个子层,也就是另一个多头注意力层。1.3.2节将详细讲解它的实现原理。

1.3.2 多头注意力层

图1-52展示了Transformer模型中的编码器和解码器。我们可以看到,每个解码器中的多头注意力层都有两个输入:一个来自带掩码的多头注意力层,另一个是编码器输出的特征值。

图1-52 编码器与解码器的交互

让我们用来表示编码器输出的特征值,用来表示由带掩码的多头注意力层输出的注意力矩阵。由于涉及编码器与解码器的交互,因此这一层也被称为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层

让我们详细了解该层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多头注意力机制的第1步是创建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我们已知可以通过将输入矩阵乘以权重矩阵来创建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但在这一层,我们有两个输入矩阵:一个是(编码器输出的特征值),另一个是(前一个子层的注意力矩阵)。应该使用哪一个呢?

答案是:我们使用从上一个子层获得的注意力矩阵创建查询矩阵,使用编码器输出的特征值创建键矩阵和值矩阵。由于采用多头注意力机制,因此对于头,需做如下处理。

  • 查询矩阵通过将注意力矩阵乘以权重矩阵来创建。
  • 键矩阵和值矩阵通过将编码器输出的特征值分别与权重矩阵相乘来创建,如图1-53所示。

图1-53 创建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

为什么要用计算查询矩阵,而用计算键矩阵和值矩阵呢?因为查询矩阵是从求得的,所以本质上包含了目标句的特征。键矩阵和值矩阵则含有原句的特征,因为它们是用计算的。为了进一步理解,让我们来逐步计算。

第1步是计算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查询矩阵和键矩阵如图1-54所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数值是随机的,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图1-54 查询矩阵和键矩阵

图1-55显示了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结果。

图1-55 查询矩阵与键矩阵的点积

通过观察图1-55中的矩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 从矩阵的第1行可以看出,其正在计算查询向量<sos>)与所有键向量(I)、(am)和(good)的点积。因此,第1行表示目标词<sos>与原句中所有的词(I、am和good)的相似度。
  • 同理,从矩阵的第2行可以看出,其正在计算查询向量(Je)与所有键向量(I)、(am)和(good)的点积。因此,第2行表示目标词Je与原句中所有的词(I、am和good)的相似度。
  •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所有行。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查询矩阵(目标句特征)与键矩阵(原句特征)的相似度。

计算多头注意力矩阵的下一步是将除以,然后应用softmax函数,得到分数矩阵

接下来,我们将分数矩阵乘以值矩阵,得到,即注意力矩阵,如图1-56所示。

图1-56 计算注意力矩阵

假设计算结果如图1-57所示。

图1-57 注意力矩阵的结果

目标句的注意力矩阵是通过分数加权的值向量之和计算的。为了进一步理解,让我们看看Je这个词的自注意力值是如何计算的,如图1-58所示。

图1-58 Je的自注意力值

Je的自注意力值是通过分数加权的值向量之和求得的。因此,的值将包含98%的值向量(I)和2%的值向量(am)。这个结果可以帮助模型理解目标词Je指代的是原词I。

同样,我们可以计算出个注意力矩阵,将它们串联起来。然后,将结果乘以一个新的权重矩阵,得出最终的注意力矩阵,如下所示。

将最终的注意力矩阵送入解码器的下一个子层,即前馈网络层。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解码器的前馈网络层是如何实现的。

1.3.3 前馈网络层

解码器的下一个子层是前馈网络层,如图1-59所示。

图1-59 解码器模块

解码器的前馈网络层的工作原理与我们在编码器中学到的完全相同,因此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来看叠加和归一组件。

1.3.4 叠加和归一组件

和在编码器部分学到的一样,叠加和归一组件连接子层的输入和输出,如图1-60所示。

图1-60 带有叠加和归一组件的解码器模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线性层和softmax层。

1.3.5 线性层和softmax层

一旦解码器学习了目标句的特征,我们就将顶层解码器的输出送入线性层和softmax层,如图1-61所示。

图1-61 线性层和softmax层

线性层将生成一个logitlogit是指BERT模型在softmax激活函数之前输出的概率分布。——译者注向量,其大小等于原句中的词汇量。假设原句只由以下3个词组成:

vocabulary = {bien, Je, vais}

那么,线性层返回的logit向量的大小将为3。接下来,使用softmax函数将logit向量转换成概率,然后解码器将输出具有高概率值的词的索引值。让我们通过一个示例来理解这一过程。

假设解码器的输入词是<sos>和Je。基于输入词,解码器需要预测目标句中的下一个词。然后,我们把顶层解码器的输出送入线性层。线性层生成logit向量,其大小等于原句中的词汇量。假设线性层返回如下logit向量:

最后,将softmax函数应用于logit向量,从而得到概率。

从概率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出索引2的概率最高。所以,模型预测出的下一个词位于词汇表中索引2的位置。由于vais这个词位于索引2,因此解码器预测目标句中的下一个词是vais。通过这种方式,解码器依次预测目标句中的下一个词。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解码器的所有组件。下面,让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它们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工作的。

1.3.6 解码器总览

图1-62显示了两个解码器。为了避免重复,只有解码器1被展开说明。

图1-62 两个解码器串联

通过图1-62,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 首先,我们将解码器的输入转换为嵌入矩阵,然后将位置编码加入其中,并将其作为输入送入底层的解码器(解码器1)。

(2) 解码器收到输入,并将其发送给带掩码的多头注意力层,生成注意力矩阵

(3) 然后,将注意力矩阵和编码器输出的特征值作为多头注意力层(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层)的输入,并再次输出新的注意力矩阵。

(4) 把从多头注意力层得到的注意力矩阵作为输入,送入前馈网络层。前馈网络层将注意力矩阵作为输入,并将解码后的特征作为输出。

(5) 最后,我们把从解码器1得到的输出作为输入,将其送入解码器2。

(6) 解码器2进行同样的处理,并输出目标句的特征。

我们可以将个解码器层层堆叠起来。从最后的解码器得到的输出(解码后的特征)将是目标句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将目标句的特征送入线性层和softmax层,通过概率得到预测的词。

现在,我们已经详细了解了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把编码器和解码器放在一起,看看Transformer模型是如何整体运作的。

1.4 整合编码器和解码器

图1-63完整地展示了带有编码器和解码器的Transformer架构。

图1-63 Transformer架构

在图1-63中,表示可以堆叠个编码器和解码器。我们可以看到,一旦输入句子(原句),编码器就会学习其特征并将特征发送给解码器,而解码器又会生成输出句(目标句)。

1.5 训练Transformer

我们可以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来训练Transformer网络。但是,应该如何选择损失函数呢?我们已经知道,解码器预测的是词汇的概率分布,并选择概率最高的词作为输出。所以,我们需要让预测的概率分布和实际的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最小化。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将损失函数定义为交叉熵损失函数。我们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来训练网络,并使用Adam算法来优化训练过程。

另外需要注意,为了防止过拟合,我们可以将dropout方法应用于每个子层的输出以及嵌入和位置编码的总和。

在本章中,我们详细学习了Transformer的工作原理。在第2章中,我们将开始使用BERT。

1.6 小结

在本章中,我们首先了解了什么是Transformer模型,以及它是如何使用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的。我们研究了Transformer的编码器部分,了解了编码器使用的不同子层,比如多头注意力层和前馈网络层。

我们了解到,自注意力机制将一个词与句子中的所有词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词。为了计算自注意力值,我们使用了3个矩阵,即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计算位置编码,以及如何用它来捕捉句子中的词序。接下来,我们了解了前馈网络以及叠加和归一组件。

在学习了编码器之后,我们还学习了解码器的工作原理。我们详细探讨了解码器中的3个子层,它们是带掩码的多头注意力层、多头注意力层(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层)和前馈网络层。之后,我们了解了编码器和解码器是如何组成Transformer的,并在本章最后学习了如何训练Transformer网络。

在第2章中,我们将详细了解什么是BERT,以及它是如何使用Transformer来对上下文嵌入进行学习的。

1.7 习题

让我们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本章介绍的知识。请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 自注意力机制包含哪些步骤?

(2) 什么是缩放点积注意力?

(3) 如何创建查询矩阵、键矩阵和值矩阵?

(4) 为什么需要位置编码?

(5) 解码器有哪些子层?

(6) 解码器的多头注意力层的输入是什么?

1.8 深入阅读

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查阅以下资料。

  • Ashish Vaswani、Noam Shazeer、Niki Parmar等人撰写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 Jay Alammar的博客文章“The Illustrated Transfor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