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递增: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录 课程微信群的讨论

张慧雯同学整理的“第三讲”课堂笔记,2021年7月24日,包括第一讲和第二讲的复习,第三讲,及第四讲的“预热”,远比我的心智地图简明,反映了她认为我讲课内容之最值得记录的观点,或许,她笔记遗漏的部分还间接反映了我讲课内容之最不被同学们接受的内容。(见图1—3)

图1 复习第一讲:(1)一句话定义“自由市场”;(2)民营企业基本问题

图2 复习第一讲:(3)马歇尔局部均衡其实不是均衡

图3 第二讲的开篇:放弃可度量性,定义“潜在交易机会”

北京大学2020—2021学年的春季学期,2021年3月上旬开学,7月中旬结束。我的这门网课,一共四次,7月10日、11日、24日、25日,北京时间上午8:30—12:00。事实上,课程微信群是2021年2月19日建立的,原定授课时段因疫情而一再推迟,最终改为网上授课。我希望每一位选课同学经常浏览我的微信朋友圈,那里有我每日阅读的记录和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在课程微信群第一天就将选课同学逐一加为我的朋友。未能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不能进入课程讨论群。没有线下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在讨论群里的发言(数量与质量)占总分的40%,他们在课程结束后大约一个月内提交的学期论文(讨论各自企业内部的收益递增现象)占总分的60%。

课程微信群的聊天记录显示,为使学员们熟悉老师的思路及风格,李然首先发布了我写的一系列文章:“再谈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微信行为学”“行为金融学的缘起”“社会可能达到的文明水平取决于社会制度”“我与朗润:汪丁丁教授——我们一起成长,在朗润园”“南方人物周刊:汪丁丁——渊博之魅”。然后,3月1日,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经济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呢?同学们在听其他老师的课程时,可以想想。随后的几个月,我陆续发布我为这门课而写的系列博客文章:“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长期考察”(财新博客2021年3月5日),“怎样成为组织里不可或缺的人”(财新博客2021年3月8日),“精英意识与社会良序”(首发于2021年4月20日张维迎“辛庄课堂”),“经济长期发展与良治社会的特征”(财新博客2020年12月1日),“族群,知识,制度”(财新博客2020年11月30日),“历史,历史感,场景记忆”(财新博客2020年11月27日),“交换,等价交换,等价关系”(财新博客2020年9月22日),“经验,性质,关系”(财新博客2020年9月17日),“为存量定价”(财新博客2020年9月14日),“发现价格”(财新博客2020年9月5日),“经济学基本问题”(财新博客2020年9月4日),“广义的经济学”(财新博客2020年8月24日),“路径依赖”(财新博客2020年8月22日),“存量效应”(财新博客2020年8月21日),“互补性”(财新博客2020年8月20日)。

EMBA 2020级的学习委员是解海中,他买了我的三本讲义——《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行为经济学要义》,拍照并询问我应优先阅读哪一本。我的答复:绿皮的是本科生讲义(《经济学思想史讲义》),你可优先浏览。然后读厚重的写给研究生的思想史进阶讲义。那本小册子,“要义”,可留到茶余饭后旅行休闲时再读。

迟至2021年6月7日,我为课程绘制的心智地图(思维导图)仍在不断修改。因为,今年的授课思路与往年迥异,几乎是“逆序”前行。6月8日,我将三位义务助教拉入课程讨论群。依照惯例,杨昕应当是更早加入这个课程群的。6月10日,印刷版“心智地图”电子底稿由杨昕负责印刷并发给选课学员,人手一份,面积约一平方米的挂图。最早拿到挂图的是解海中,他拍照发布在群里。6月11日,杨昕发布我三十年前的文章,“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6月15日,选课学员韩勇询问《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各章的阅读顺序。我的答复:从第八讲开始读。

也是在6月10日至15日,张力、吴蒙、张慧雯、张来生、刘廷超、于秀志、解海中,陆续还有更多同学参与讨论——讨论的主题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以及这两类行为之间的关系。我的评论:所以,行为经济学首先区分“个体的”和“群体的”这两大类行为。群体行为,是社会学的主题,通常不是经济学的主题。不过,随后的讨论,主要是沿着解海中的思路,将“行为”从人类的行为扩展到了有机体的器官和细胞的行为。于是,我推荐了我写的几篇文章:“从系统生物学到意识发生学”(财新博客2021年4月14日、21日、26日),“从生命系统论到系统生物学”(财新博客2021年4月9日),“生命系统”(财新博客2021年3月26日)。连莲也发布了我的几篇文章:《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自序”(鹭江出版社2000年)、“知识,为信仰留余地”(2020年6月4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说)、“行为社会科学的三组特征事实”(《学术月刊》2017年)。更多同学在稍后的几天里陆续加入讨论:瞿娜、杜康、陈莉娜、易涛、梁珂、杨立贺、赵中平、李曙光、张冉静、丁少华、孙鹏、赵向阳、姬美伊、杨金富、黄柏文、侯小宁、高伟刚、丁海华、余云龙、岳建军、杨蓉、蔡大波、马立杰、万磊、雷永辉、文武斌、黎佳林。我们转而讨论“心理”“动机”“稀缺性”“理性”“深圳与北京”“中国与西方”“后发优势与先发优势”等问题,并讨论“三分之一定律”在现实世界里的应用——首先要定义“好人”和“坏人”。我发言:在三分之一定律的论文里,只有两种策略,合作与不合作。据此,“好人”就是采取合作策略的人,“坏人”就是采取不合作策略的人。但是,我立即补充:我仍建议诸友试着读沈从文早期的一个短篇小说“丈夫”。6月26日,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丈夫”的全文。6月27日至7月8日,同学们讨论的主题包括:“什么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哈耶克的认识论与心理学”“生物演化的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表观遗传学”“中医和西医”“寿命与命理”“国画和西画大师作品的定价问题”。最后,张慧雯发布了她整理的课程群聊天纪要。她的理解,相当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