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政治与思想文化史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 “革命”三论

第一章 “革命”论退化与汉代政治、思想之转折变迁

思想史研究要当以历史时期实际存在的论题为中心展开,“革命”就是我国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1)历代关于“革命”问题的讨论,即所谓“革命论”,无疑是我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先秦以来革命论呈现的演变趋向和脉络中,具有关键意义而影响深远的转折发生在西汉。这自然与其统治期甚长,又是第一个巩固了的大一统王朝,思想界诸种事态经历了反复整合的大势分不开;同时也是革命论在西汉王朝地位特殊,相关讨论贯穿于其兴衰存亡始末,“革命”内涵和外延与其统治方略的变迁紧相缠绕而不断演化之故。

对于汉代革命论之况,清代今文学派多有关注。(2)迨至近现代变法潮起,革命风生,汉代今文学各家对“革命”问题的讨论,遂被当作重要资源加以开发,更被看成儒学具有革命改制传统的关键证据来着力论证(3)。而其晚近之殿军,洵当首推蒙文通先生。蒙先生于1940年发表《儒家政治思想之发展》,至1961年又刊出《孔子和今文学》,二文所处背景不同,然皆截断众流而气魄无双,大略则以《齐诗》《京房易》《公羊春秋》中的“革命”“素王”学说为西汉今文学之中心,述其上承《易传》、孟、荀,下启后儒阐崇“一王大法”、礼家经制的源与流。(4)其旨显自廖、康之茧蜕出蝶飞而来,而所论西汉革命论及其与一代政治思想的关系问题,实为近代以来相关论域最为出色的研究成果。直至2000年刘小枫出版《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要仍围绕西汉今文学中的革命论而上下延伸(5),可谓蒙先生所论之流风余韵。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在不同角度和程度上探讨过汉代革命论的相关问题,其共同点似可概为由经入史的“斫雕为朴”。即舍弃前人为汉儒“革命”之说构筑起来的宏伟叙事,而把汉代对“革命”问题的相关表述,各各还原至其本来所处的语境和历史过程之中。这类研究开始时明显是对清季以来该论域今文学风行一时之况的一种反动(6),因为那个用微言大义黏合而成的革命大观,确有脱离历史过度演绎的致命缺陷(7)。较为晚近的,则从属于经学、谶纬及易代等问题的研究,其风更趋平实,所论亦多有进展。(8)这些讨论不仅擅胜于各自领域,整理了相关的史料和问题,也为继起的研究者讨论当时的“革命”问题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但问题在于,清末今文学因欢呼革命而直面“革命”,其研究过程所开扩的,确为“革命”的论域和前沿;而晚近不少学者的研究,却往往对“革命”持回避态度,或者只是借用“革命”一词以称易代改姓,所关心的并不是革命论本身而是其他。若按此路数,当汉代形形色色的“革命”佚文各自散归五行、三统、受命、谶纬等表述之中,前一路研究构筑的琼楼玉宇斫为一地碎玉之后,“革命”这个汉人持续关注的重大论题,更不必说其演化历程和流变脉络,也就被消于无形了。由此看来,斫雕为朴固然可说是近现代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若由此而扭曲、放弃甚至取消了客观存在的“革命”问题,则其在认识传统“革命”理论和实践时所竖立的识障,正恐不小于非常可怪的今文学末流而更有过之。

以下即拟正面考察汉初以来革命论递嬗转折的基本历程,虽不敢谓树大义而弃微言,缀碎玉而去雕饰,亦愿见其本来面目与动态,探其与当时政治思想转折和政局演化关系之概要,抑且有裨于“以实际论题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