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哲学经常强调减法思维
我不是哲学家,但我理解的中国哲学,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都是幸福这样的终极目标,只不过大家抵达幸福的路径不一样。可是,你仔细观察,或多或少,强调的减法思维是相似的。
道家对减法思维的强调是最直接的。《道德经》第十二章说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是在批评贪得无厌的加法思维让人迷失自我、丧失道德。因此,道家倡导“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减法。
儒家虽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加法,但也看重人生的减法。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是怎么表扬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的?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你看,颜回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破败的小巷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颜回无所谓,安贫乐道得很,根本就不会改变他好学的乐趣。从追求生命的意义的角度看,颜回在做人生的加法,从世俗意义的成功的角度看,颜回在做减法。孔子表扬他,表明孔子也认同这样的减法思维。
佛家也有减法思维。有人说,佛法就是减法,我觉得有点道理。佛家谈空,谈因果,谈修行,谈戒定慧,谈慈悲,谈来谈去,说的还是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减少冤业烦恼、消除祸患。佛家认为,断执念、消业的减法完成之后,清净无染的“自性本心”才会自然显现。
佛教和道教可能更多是直接的减法思维,儒家则是一种间接的减法思维,但是总的来说,都还是能够看清楚人生最根本的方向和目标,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也就是说,追求成功和追求幸福本身不是不可以统一的,但是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人生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你看贪腐官员忏悔录,所有高官的忏悔录无一例外,都会谈到自己各种欲望的膨胀,最后都是说:“早知道,我就做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比现在好。”很多孩子出了问题后,父母也都在懊悔,早知如今何必当初?其实,大家真正想清楚的时候,都会豁然开朗。
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的节目里讲过一对学霸父母,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后来,他们想开了,孩子跟人相处得那么好、那么开心,你何必再去给他增添烦恼,他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你硬要逼着他去学习,其实没有必要。做一个厨艺家,未尝不是人生一个很好的选择。人生也是这样,每个人的路可能都不一样,你要走别人的路,到最后你可能就走错了路。
有一位年纪轻轻就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在儿子10岁左右的时候,就带着他背诵苏轼的《赤壁赋》,目的是希望孩子长大了,能把人生的减法看清楚。苏轼在《赤壁赋》里面讲,“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他说世界上所有东西“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这是中国哲学伟大的地方,提醒我们不要贪恋过多的东西,提醒我们从宇宙当中、从生活当中、从生命当中,体现有和无、多和少、富和贫。
苏轼的弟弟苏辙给哥哥写信,劝他不要那么忙,笑言长寿的秘诀是清闲,得一日休闲如获两日寿辰。你看《菜根谭》也讲,如果你终身忙碌不堪,纵有百岁亦为夭,你就是获得百年的寿辰,也是夭折。
《菜根谭》也直接谈到人生的减法:“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认为人生如果不做减法,反而千方百计去做加法,那就等于是用枷锁把自己的手脚锁住了。
有人说,这样的中国哲学太消极,我觉得这不是消极,这是一种生命精神,是一种生存智慧。
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他选择了生命结构、生命时间、生命基础、生命符号四个问题,逐一剖析中国文化和哲学影响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逻辑点。最终结论是,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间的最高真实。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我们新教育这几年一直在开发新生命课程,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其他学校没有的这门生命教育课程,最简单的回答是:如果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