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内部旅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 像地球人那样思考

东西方思维方式可以很容易地互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地球人一样思考。

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你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心理学家邱莲黄(音译)把这道题分别给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儿童做,发现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更倾向于把牛和草地分在一起。邱莲黄认为,美国孩子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于动物,因此被归为一组。中国孩子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因为牛吃草,所以牛和草地被分在了一起。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曾经给中美大学生出过一道类似的题目,结果发现美国大学生喜欢把猴子和大熊猫分在一组,中国大学生则会把猴子跟香蕉配对。

这是心理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一类经典实验,为的是研究东西方思维差异的根源究竟在哪里。说到这个话题,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以欧美人为代表的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善于分析每个物体各自不同的性状。而以中日两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则擅长整体思维,对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更敏感。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思维差异太过复杂,必须把它简化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才能科学地加以研究。尼斯贝特教授曾经借助一种能够跟踪人眼球活动的仪器,分析过中美两国的志愿者对同一个事物的关注点到底有何不同。他让志愿者们欣赏同一张老虎照片,结果发现美国人迅速地把目光集中到老虎身上,在它身上停留的时间也更长,而中国人的关注点明显不同,更多地在老虎和周围环境之间游走。

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尼斯贝特教授于200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思维的版图》(The Geography of Thought)的书,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在他看来,西方文化的基础来自古希腊,那地方地形复杂,无论是种田还是放牧规模都不大,这就让希腊人养成了一种独立的精神。相反,中国很早就统一了,中原地区连成一片的土地使得中国人从很早开始就必须学会相互合作,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中国人必须学会察言观色,这就让中国人更善于从整体来看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细枝末节。

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早就被他的出身所决定了,很难更改。幸运的是,这个带有种族歧视嫌疑的理论近年来不断受到挑战。新的实验证据证明,这两种思维方式可以很容易地互换。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阿特·马克曼(Art Markman)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先让一组美国志愿者回忆自己被同伴抛弃的情景,然后让他们做一个心理测试,结果发现他们比对照组更加看重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他们的表现更像东方人。

另一个反向的实验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实验者让一组来自东亚的志愿者事先想象自己在玩网球(单打),然后再去做心理测试,结果他们立刻变得更加崇尚个人主义,或者换个说法,更加偏向西方人。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心理学教师维罗妮卡·本内特—马汀内兹(Verónica Benet-Martínez)通过实验证明,东方人只要试着把自己想象成西方人,就能换一种思维方式。她让一组来自中国香港的学生事先看一眼美国国旗,然后去做心理测试,结果便会偏向西方。让他们事先看一眼中国标识,比如龙图案,其结果便会偏向东方。

尼斯贝特教授的同事,同样来自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戴夫娜·欧瑟曼(Daphna Oyserman)教授在全球范围内检索到67个类似的心理学实验,发现这些实验都证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以非常轻易地被改变。“我们无法证明历史是否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但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他的思维方式影响巨大。”欧瑟曼教授总结说:“东西方思维方式并不是固定在人的脑子里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这两种方式来思维,只不过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某种方式用得多一点而已。”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东西方思维方式各有千秋,谁也无法取代谁。但不同的文化往往倾向于鼓励某一种思维方式,压抑另一种。在欧瑟曼看来,这种偏向是毫无必要的。毕竟我们都是地球人,应当学会如何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自如地转换,才能做到各取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