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北京城最初是谁建造的
北京,是我们国家伟大的首都,又是一座古老的名城。但是,北京城究竟是谁建设的呢?希望你们能帮助我知道这方面的情况。
读者 王文海
现在,作为人民的首都,北京城正在经历着空前未有的改建,它的规模日益扩展,面貌日新月异。不过这一切改建工作,还是在一定的历史形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北京城原本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城,具有严正的规划和雄阔的气象。在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时期,它确曾是世界各大城市中罕有其匹的一个杰作。对于这样一座极不平凡的大城,我们想追问一下它最初的建造者究竟是谁,也是完全应该的。自然,它的建成,首先要归功于劳动人民的胼手胝足,但是这其间还有哪些良工巧匠,想来更是大家所想知道的。
要答复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历史上的北京城曾经有过多次的改建,至于现在的北京城,则是13世纪中叶在忽必烈(元世祖)的统治下最初营建的,当时叫做大都。到了15世纪初,即明朝永乐年间,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建,从而奠定了今日北京“内城”的基础,而“北京”一名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又过了一百三十多年,也就是明朝嘉靖年间,又加筑外城,旧日北京城的规模,终于完成。
现在要问北京城最初的建设者,应该从元朝大都城讲起。《元史》上只记载了一些领工修建的官儿,例如当时负责修筑宫城的顺天府官张柔及其子张宏略、工部尚书段天祐(见《世祖本纪》至元三年十二月丁亥条及《元史》卷一四七,张柔传);负责修筑大城的千户王庆端(见《元史》卷一五一,王善传附)等。但是,很难说这些人是懂技术的。在《元史》以外的记述里,倒是讲到了两个极其重要的人,都积极参与了大都城的营建。第一个是曲阳县(今河北曲阳)阳平村的石工杨琼,另一个是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在当时一切工匠中,这两个人算是最为出类拔萃的。
杨琼的父亲杨德、叔父杨荣和哥哥杨进,都是石工,而杨琼的技艺尤为高超,很早就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忽必烈先筑上都(即开平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后筑大都,杨琼参加了这两都宫殿和城郭的营建(见光绪《曲阳县志》卷十七《工艺传》,这篇传是根据杨家墓碑写成的。又参见朱启钤:《元大都宫苑图考》,载《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二期)。和杨琼同时参加大都修建的,还有同乡阎家疃村的石工王道和王浩兄弟,王浩的艺术造诣也很高(同见《曲阳县志》本传)。按石工、石材之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元大都的修建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从这一点来说,杨琼等不但在大都城的修建上功不可没,就是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是有一定贡献的。特别因为杨琼、王浩都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家,这就尤其值得我们纪念了。
其次,也黑迭儿也是很早就受知于忽必烈的。未建大都之前,他曾被任命管理“茶迭儿局”。“茶迭儿”就是“庐帐”的意思。到了至元三年(1266)八月忽必烈准备营建大都,就又命也黑迭儿“领茶迭儿属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达鲁花赤”就是“长官”的意思。“诸色人匠”就是局中其他中外各族工匠。同年十二月,也黑迭儿就和上文所说的张柔、段天祐正式受命负责修建大都城(见欧阳玄:《圭斋集》卷九《马合马沙碑》,也黑迭儿为马合马沙之父。又参见陈垣:《西域人华化考》下册美术篇,《新元史》卷一三一本传作“也里迭儿”)。按蒙古的兴起,曾经远征中亚,直到东欧,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交通和来往,所以当时中亚一带移居中国的颇有人在,而大都城的兴建,竟有外国工匠参加,这也是值得纪念的。当时欧阳玄记载说也黑迭儿所经营建造的宫殿、衙署、府第、苑囿,以及“崇楼、阿阁、漫庑、飞檐”,都很有法度(《马合马沙碑》)。
最初参加建造北京城的良工巧匠,除去杨琼、王浩和也黑迭儿外,一定还有别的人,可惜其姓名事迹多已无考。旧社会轻视“劳力”者,因此他们的名字是很难见诸史册的。
根据以上的讨论,是否就可以说元大都城—现在北京城最初的前身—乃是杨琼和也黑迭儿等人所建造的呢?还不能完全这样说。因为大都城乃是一个经过了详细规划而后动工兴建的城市,而这个设计人则应该被认作是北京城最初的建造者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为旧日北京城的规模以及城市布局特点,都是从大都城兴建的时候就定了下来的。明初的改建,只是把它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已。
那么,这个最初的设计者到底是谁呢?
根据一些仅有的资料来判断,最有可能的一个人就是刘秉忠。
刘秉忠原名刘侃,秉忠是忽必烈赐给他的名字。他是今河北省邢台人,少有才学,《元史》卷一五七本传说他“于书无所不读,尤邃(精通)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因此忽必烈非常喜爱他。当忽必烈还在蒙古高原的时候,刘秉忠已是他手下的谋臣。他曾奉忽必烈之命选址建造开平城,中统四年(1263)升开平府为上都。又过了四年(至元四年,1267),秉忠受忽必烈之命筑中都城,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都城。《元史》本传是这样写的:
[至元]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秉忠]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这就是说不但大都城是秉忠所筑,就是元朝国号也是他所奏建,元朝开国的典章制度也无不由他所创立,甚至前此忽必烈之决心定都在这里,也是出自刘秉忠的建议(《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七:“景定四年春正月,蒙古刘秉忠请定都于燕,蒙古主从之。”按景定为宋理宗年号,景定四年,即元世祖中统四年)。刘秉忠在当时可以说是忽必烈手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了。
按秉忠之筑上都开平城,是从选择城址开始的,《元史》本传写得也很清楚:
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都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
因此,这不是一般的领工而已,而且还包括了规划设计的任务。后来忽必烈“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想来也是如此。《析津志》曾记有如下一个传说:
世皇(指忽必烈)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相当于今天安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日下旧闻考》卷三八引)
从这个传说中也可看出秉忠在兴建大都宫殿时所起的作用。又从大都城的布局来说,其“宗庙宫室”的配列,实与《周礼·考工记》一篇所载帝都之制完全符合,也就是说大都城内正中前方为宫城,其后为市场,宫城之左(东)为太庙(元太庙约在今朝阳门内附近),右为社稷坛(元社稷坛约在今阜成门内附近),这正是《考工记》上所谓“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置原则。秉忠深通儒家经典,大都城的修建可以说是他把《周礼·考工记》上有关帝都建设的理想布局予以具体体现的尝试。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总结说:现在北京城最早的建造者,也就是为兴建元大都城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其有名可考的,刘秉忠是一个最重要的总体规划的设计者,杨琼和也黑迭儿则是参加当时具体工程的中外工匠中最为杰出的代表,至于埋没了姓名的良工巧匠以及付出了自己血汗的广大劳动人民,也同样是功不可没的。个人知识有限,以上所论,难免遗误或考虑不周之处,还需读者指正。
原载《北京日报》1962年5月31日
本次自《奋蹄集》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