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职场最重要的十年:做好职业规划与管理
第1节 有反思才有更好的人生
1.1 人生际遇的分野从反思开始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从部队退役很多年来,一直在影响和指导着我做出很多重要的选择。从小父母就告诉我:犯错不可怕,关键是要反思为什么犯错,不要第二次犯错才是最重要的。同理,粗心不可怕,要反思为什么粗心,下次不会出错就好了。
有一项教学方法叫“头脑风暴”,我特别喜欢使用。我很少告诉学员定义和概念性的内容,而是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启发学员,让他们讨论和思考后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比我直接给出一个概念更有效果。
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个不思考的世界里,就会盲目认同所看到的现象。英国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非睡眠时间,人们每天至少解锁手机73次,平均每4分钟一次;2020年的研究数据表明,中国人平均每天看110分钟的短视频,每天刷短视频的人数以亿计。
短视频世界里的“知识”有多少是有用的呢?有多少是假的呢?有多少是为博取你的眼球和谋取你的时间呢?不去思考,那些错误的引导,那些虚度的光阴,你浑然不知。如果在工作之余偶尔放松则另当别论,但你一天中的几个小时沉浸在这样的世界里,就有点可怕了。刷短视频时不用思考,很放松、很开心,但是长此以往,每天都不思考,累积下去就可能变得越来越“懒”。
反思和不反思,最简单直接的延伸问题就是:做事是否思考?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刷短视频上,其实已经不仅是“不思考”的问题了,还是经济损失的问题。人生际遇的分野,从根本上来说是从时间的利用方式开始的。不珍惜时间的人往往意味着自己的时间可能没什么价值,因为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没什么“损失”,也不会心疼。想一想,你身边喜欢思考和不喜欢思考的这两种人,他们的人生是否有区别?
不少成功人士都说: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际关系是金牌,而思考能力才是王牌。而最好的思考方法就是逆向思考,遇到问题,从里面想,从外面想,从360度想,才会找到不一样的答案。
我是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今天的事情做得怎么样?为什么我做的事情达不到预期结果?这件事我要不要做?我要的结果是什么?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我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这些问题永远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是个需要思考的世界,越思考,我们的生命就越精彩。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养成反思的习惯,总会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前行的路绕开大大小小的“坑”。
如果你还没有每天反思人生的习惯,就给自己制订一个训练计划,这个计划不必每天定时定点,但要每天都去做,摒弃那些琐事,多去想想最重要的事,多去想想如何让人生更精彩。
没事的时候,发呆的时候,多给自己留点安静的时间。在安静独处的时候,一定会有来自内心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只要正确可行,你就追随着它走下去,只要足够坚定、足够坚强,就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获得成功。
如果当下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那就要改变你的生活、工作模式。如果这些改变都不行,那就想办法让自己跨上一个更大的台阶,比如换一个新工作、考一个新证书,或者寻找可以带你走进另一个领域的成功人士。
如果觉得这些说得“假大空”,那反思形式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人喜欢每天花几分钟写日记,和自己聊聊天。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与反思,发现用笔写下来特别真实。其实,日记随时随地可写,我也会经常在手机上写简单的日记,尤其是当我特别烦恼的时候,在日记里吐槽一下,把处理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写下来,写完了就会发现自己愿意行动并做出改变。
时间用在哪儿,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会生和死,每个人每天都有24个小时。
这24个小时就是我们人生的坐标,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成长和改变生活的前提。
退役后,有的战友赋闲在家,认为终于可以从严格作息的时间约束中“解放”了,开始黑白颠倒的作息,美其名曰放松。还有不少男兵战友,退役后的生活“讲哥们儿义气”,有兄弟招手一呼,二话不说,酒吧里喝酒唱歌,一晚上的时间就过去了。喝完回家睡到第二天中午,睡醒之后还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时间。这样的日子,偶然尝试一下不为过,但如果这样的作息已经成为习惯,那就需要反省了。
莎士比亚曾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将抛弃他。”达成目标的人,未必天赋奇才,只是愿意把时间用在达成目标的路上,不曾懈怠。是的,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要比别人吃更多的苦,更充分地利用时间。你用时间来做什么事情,就会在哪里得到相应的收获,时间在哪里,掌声就在哪里。就好比,你在喝咖啡、喝酒,别人在钻研精进,谁能收获更多的成功,早已一目了然。
可即使人人都知晓这些简单的道理,依然有人甘愿成为“被时间抛弃的人”。
也许,我们并未察觉,我们经常没有办法管住自己,从而陷入时间陷阱中不能自拔。
也许,我们并未察觉,我们选择的娱乐方式,不知不觉间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也许,我们并未察觉,我们的24个小时的时间管理和利用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
我们究竟是如何成为“被时间抛弃的人”的?我们应该深刻反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可能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精彩,但是要活出真正的精彩,必定是有一定自制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并懂得管理时间的人。
算明白时间这笔账
请准备一把60厘米的软尺,用笔画上刻度,每厘米代表一年。
假如你有80岁的寿命,1~20岁可能是你不能自主的,所以20岁以前的人生暂且不谈。而这60厘米的软尺,代表着你20~80岁的时间。
60~80 岁这20年是老年期,人们处于半退休或退休状态,所以你可以用剪刀把软尺上的20厘米剪去,那部分表示你60~80岁这20年的时间。现在,你的软尺只剩下40厘米,这是你一生中的黄金时间。
人平均每天睡眠8小时,一年365天,一年平均睡眠时间是2920小时,40年就是11.68万小时,大约是13年。请剪去软尺上的13厘米。
一般人每天早、中、晚三餐,加上周六日饮茶时间(还未包括下午茶及一般闲聊时间),每天平均需要2.5小时,一年大约用去912小时,40年就是3.65万小时,相当于4年时间。请剪去软尺上的4厘米。
每天用于交通的时间平均为1.5 小时,如果是经常在外跑业务的人员,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它的两三倍。他们每天用于舟车劳顿的时间可能超过5小时,工作看似繁忙,但业绩不显著。现在,你问一问自己每天用在交通方面的时间有多少。如果答案是1.5小时,40年便是2.19万小时,相当于两年半的时间。请剪去软尺上的2.5厘米。
如果你每天用于与亲友同事闲聊、打电话的时间,或者平均闲聊的时间是1小时,40年就用去1.46万小时,大约是一年半的时间。请剪去软尺上的1.5厘米。
相关数据统计,有些人平均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接近8小时,而一些事业有成的社会精英则每星期少于5小时,香港人的工作时间比较少,一般人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每天为5小时。假设你平均每天看电视3小时,40年所用去的时间就是4.38万小时,相当于5年的时间。请剪去软尺上的5厘米。
你是否计算过自己每星期用于娱乐、锻炼身体的时间有多少?周末晚上你有什么消遣?看电影、上网、打麻将、打球、听音乐、看书?如果你周末的时间有些花在娱乐方面,平均每天3小时,40年就用去4.38万小时,等于5年的时间。请剪去软尺上的5厘米。
还有,每人每日必须做的事:刷牙洗脸、上厕所及洗澡,还有女士的化妆,男士的看新闻。以上各项如果你每天用1小时,40年就是1.46万小时,大约是一年半的时间。请剪去软尺上的1.5厘米。
如果你一年有7天休假,完全不工作,40年就是0.672万小时;如果你每天都做白日梦或浑浑噩噩1小时,40年就是1.46万小时;如果你每天因为闹情绪,无法集中精力工作1小时(一般不超过2小时),40年便是1.46万小时。将以上各项相加,虚度的时间总时长为3.592万小时,大约是4.1年。请剪去软尺上的4.1厘米。
以上时间合计:虚度4.1年、琐事1.5年、娱乐5年、看电视5年、闲聊1.5年、交通2.5年、吃饭4年,睡眠13年、退休20年。
现在,软尺上只剩下3.4厘米,即3.4年是真正工作的时间。
时间是世间最短缺的资源,除非善于管理,否则我们就会一事无成。时间就是人生,人生没有彩排的机会,每个人都要以正式上场的姿态去面对它。
如果用3.4年的时间去工作,亲爱的战友,你能养活自己80年的人生吗?
虽然很多人知道时间很宝贵,也不想虚度光阴,不想自己的20~60岁的人生黄金期过得很差劲,但实际上很少人懂得如何管理时间,懂得把自己的黄金时间安排好、利用好。
20~60岁的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不好好珍惜一生中的黄金时间,浑浑噩噩,稀里糊涂,任由它从自己的每天中悄悄地溜走,若干年后回过头来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一定是捶胸顿足、后悔不已,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可怕的
1995年,美国发生了一起非同寻常的刑事案件,一个叫惠勒的中年男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两家银行。警方事发当晚就把惠勒逮捕了,惠勒看到警方调出的视频感到难以置信,而警方深入调查后发现,惠勒不是疯子也没有精神障碍,他对警方能破案感到难以置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身上涂了隐身物质“柠檬汁”,只要他根据隐形原理不去靠近热源,就会在监控之下隐形。
惠勒的无知和愚蠢惊动了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邓宁,于是邓宁和他的学生克鲁格做了一项研究:为什么像惠勒这么愚蠢的人,能有这么大的自信。这个经典的研究结论叫“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简单来说,这个研究就是“你的真实能力”与“你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是:那些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而正因自我评估能力差,因此误以为自己的真实能力很强。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更加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举两个例子。例子一,假如我的实际讲课水平是40分,但我觉得我的讲课水平是90分,这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能力,前者是真实的能力,后者是自认为的能力。例子二,一场考试之后,A悲观地觉得自己没发挥好,估计考得不理想;B说考得一般,如果老师评分松一点就会得高分;C说完全没问题,肯定得高分。结果,A考了高分,B考得一般,C考试不及格。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认知的区别。相关调查表明:95%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4%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0.9%的人“知道自己知道”,0.1%的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而所谓成长的升级,就是判断认知的升级。
越没能力的人,反而越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那些真正水平高的人,反而会经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再加上人天生就自我感觉良好,你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越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状态啊!
一个人的认知高度,决定着未来选择的质量。当你有了更高的认知能力的时候,就能让自己的思考、决策、行动更加符合当前和未来的现实环境。而提升认知能力的意义,就是让你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世界,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
但是,自以为是是自我认知升级、能力提升的死敌。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拒绝学习,错失认知升级的机会。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很多人之所以不喜欢自我否定,是因为它会导致不自信、负能量、自我消耗。但是,在面对未知领域和迎接挑战时,自我否定(假设自己无知)、清空归零的心态、想改变,才是自我认知升级、不断成长进步的主要路径。
网上曾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一万元的积蓄都没有,却总觉得年收入百万元很少?
“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可以解释这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越是过得好的人,越倾向于低估自己;越是过得差的人,越倾向于高估自己,总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说了这么多,终于弄明白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着认知偏差,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极有可能会因为认知偏差带来麻烦。知道问题的根源就好了,请常常思考,纠正自己的思考习惯。
纠正认知偏差的方法:当你觉得自己无比优越的时候,看看口袋里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一定要停下来思考,是不是立场、方法、心态有问题。在思考中,往往会发现问题是多方面的。例如,很多人喜欢安慰自己,认为什么时候努力都来得及,先休息一年半载再努力也不迟;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努力,明明没有收获,还安慰自己未来一定可以成功;做生意就是要赚钱,你却说赚那样的钱没面子;同事说想加班把工作做好,你说累死了怎么办……但现实是,“很牛的人”没有那么多借口,有机会的时候一定会抓住机会,该努力的时候一定会努力。
纠正认知偏差,还需读书、走路、与高人交流。关于读书,必须进行“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该在何处应用?我该如何应用?”的思考。走路是指积累直接的经验,就好比一顿美食,再怎么描绘的美味,都不如亲自品尝。多经历一些事,多对经历的事情进行思考,才能在实际行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与高人交流,是因为高人的指引会突破自己的认知盲区,给自己更好的经验和视野,为我们节省时间和精力。
只有知道“自己不知道”,未来才有进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