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妈妈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妈妈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一旦孩子说错了什么或是做错了什么,妈妈立刻摆出一副严厉的样子对孩子指手画脚,同时带有无礼甚至是侮辱性的批评语言,结果可能是不但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顶撞。
吃早餐的时候,7岁的罗文在玩一个空杯子,正在餐厅打扫的妈妈对罗文说:“你会打碎它的,不要玩了,你不知道打碎了多少东西。”
罗文自信地说:“放心吧,不会打碎的,我保证。”刚说完,杯子就从手掌间滑落在地,摔得支离破碎。妈妈生气地说:“你应该放声大哭。真是个大笨蛋,屋里东西快要被你摔光了。”
罗文毫不示弱,他说:“你也是个笨蛋,你曾经打碎了最好的盘子。”妈妈一听这话,气得从餐厅里冲出来:“你竟敢说我是笨蛋?你太没礼貌了!”
罗文说:“是你先没有礼貌的,谁叫你先叫我笨蛋的。”妈妈简直气得无话可说:“不许说话,马上回到你的房间去。”
罗文看着妈妈生气的样子,来劲了:“来啊!逼我啊!”
这种行为激怒了妈妈,她一把抓住他,狠狠地将他打了一顿。罗文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直到深夜才回来,把全家人急得一晚上没睡好觉。
也许,这件事情让罗文得到了教训,他以后再也不玩空杯子了。但是妈妈也应该得到教训,那就是应该用善意的语气指导孩子,使孩子避免再次犯错,而不是用暴力教训孩子。
其实,在孩子玩杯子的时候,妈妈完全可以提醒孩子“小心摔了杯子,割伤了手”,然后对孩子说:“玩皮球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者当杯子打碎时,妈妈可以帮助孩子处理玻璃碎片,顺带说:“杯子很容易打碎,以后注意点哦。”这种和气的话很可能让罗文为自己的过错感到惭愧,继而会因为自己闯了祸而产生歉意。在没有斥责,没有巴掌的情况下,他甚至可能会在心里思考,并自己得出结论:杯子不是用来玩的。
妈妈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指导而不是批评。妈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孩子犯错之后,指导孩子处理问题。当孩子不小心碰翻了果汁,打破了杯子时,妈妈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的错误,而是指导孩子怎样处理错误导致的问题,妈妈应该告诉孩子如何清理破碎的玻璃杯,如何把地板拖干净。
第二,孩子犯错时,不能辱骂孩子。无论孩子犯了怎样的错,你都不能辱骂孩子,如果你经常在孩子犯错后辱骂孩子,孩子就会朝你所骂的样子发展:假如你骂孩子是个坏孩子,他会慢慢变成真正的坏孩子;假如你骂孩子是个笨蛋,孩子真的会变成笨蛋。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在犯错之后改过自新,就要杜绝辱骂孩子,你只需实事求是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告诉孩子怎么做就可以了。
第三,要及时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知道错误。孩子犯错了,你可能还不清楚原因。那么你需要和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告诉你他是怎样犯错的,这便于你针对孩子的错误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最终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你可以对孩子说:“现在没有必要惩罚你,而要搞清楚你是怎么犯错的,这样你才不会犯同一个错误。”让孩子明白,你并没有惩罚他的意思,他才可能放下心理包袱,和你进行交流。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指导而不是批评,孩子同样有这样的心理。这就要求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用善意的指导和关爱代替批评和责骂,这样孩子才会虚心地接受妈妈的教育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