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小学阶段,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

一位母亲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你是一个铁杆球迷,为了看球,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说实话,我原本无法理解,对我来说,足球只是一堆人争夺一个球的无聊游戏。你常常深更半夜悄悄起来看英超、意甲转播,虽然为了不吵醒我们,你总是把音量放到最低。但是,你那压抑的激动声响和偶尔克制不住而发出的大声喝彩,还是会惊醒我,那时,总免不了对你的一顿教训。可有一天,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能够让你如痴如醉的足球到底为何吸引你呢?我怎样才能够体会你在看足球时的快乐呢?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

对此,儿子在自己的日记中也有所记载:“奇迹果然出现了!不但是塞内加尔的奇迹,也是我妈妈的奇迹——她竟然从此迷上了足球,每天抢着看报纸,准时看球赛,关心贝克汉姆,询问罗纳尔多。当我们同时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面红耳赤地给中国队加油的时候,我感到我们的心灵第一次如此相通。我心里只想说:‘能跟妈妈分享我的快乐,我真高兴!’”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陪伴孩子的过程,只有当孩子感受到你与他同在一起,他才能把你的爱放入心中。

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陪伴孩子成长,对于亲子关系非常重要。

孩子们通常有自己的社会活动,例如,学校组织的风筝大赛、校际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一些父母可能会认为,这只是毛孩子的游戏,关我什么事儿呀!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教育学家建议父母们,要积极参与孩子的这类活动,因为你的参与就是对他们的肯定。

安吉莉从未忘记参加有儿子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市篮球联赛、运动会、学生音乐会、话剧表演——即使儿子只是演一棵树。安吉莉是一个牙科医生,对运动一窍不通,对音乐也不大感兴趣,但她还是努力抽出时间去为儿子加油。因为她说,希望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尽量陪着他。

最近一段时间,儿子迷上了制作遥控飞行器,为此,他甚至办了寄宿,专心地在学校里研究试验。每天,他都会给安吉莉打电话,报告自己的新进展:他的飞行器反应更灵活了、飞得更远了……一天,儿子打来电话:“妈妈,明天下午就开始比赛了,来替我加油吧!”

妈妈兴高采烈地回答:“太棒了!我明天一定准时去。”

第二天,安吉莉把诊所停业一天,上午跑到书店里找了很多遥控飞行器方面的书,又给儿子买了一组昂贵的飞机模型,下午准时赶到学校。遗憾的是,儿子那天并没有取得好名次,面对专程赶来的妈妈,孩子有点惭愧。安吉莉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礼物——书和模型递给了儿子,然后用玩笑式的威胁口吻说:“小子,看到了吗?这么贵的书和礼物都买了,你要是敢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就放弃,那我绝对饶不了你!”

儿子大笑着接过礼物:“什么放弃呀!等着吧,下次第一名就是我!”这时,他已经完全振作起来了。

腾出时间陪孩子一起做孩子所热衷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父母不明白这一点,只是一心一意“教育”孩子,却拉开了孩子和自己的距离,到了孩子成年的时候,两个人竟然像陌生人一样,无法对话了。

如果你希望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品质,掌握其他与工作、生活相关的技能,你就要积极去参与孩子的活动,用你自己的兴趣、可依赖性及独特的指导,为孩子树立榜样。

最好的父母不是端坐在书房中写字的父母,也不是忙碌在厨房里做菜的父母,而是那个一直陪伴着孩子的父母。他不是一个符号,而是孩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共同的回忆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

多多陪伴孩子,参加他的集体活动,主动帮他解决问题,这样父母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怎样的爱。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你可以错过一份好的工作、一个好的人生机遇,可是,身为父母,如果你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便也错过了孩子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

除了钱,孩子更需要爸爸妈妈的时间

一位妈妈下班回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她发现5岁的儿子正靠在门边等她。

“妈妈,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儿子问。

“可以,你问吧。”妈妈回答。

“您1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儿子问道。

“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妈妈有点生气地说道。

“我只是想知道,请您告诉我吧!”儿子哀求着。

“如果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1小时能赚20元。”妈妈无奈地说。

“哦!”儿子低着头说,“妈妈,那您可以借我10元吗?”

妈妈被激怒了:“如果你问这问题只是想要借钱去买玩具的话,你就马上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样自私。我每天工作很辛苦,没时间陪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听了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1小时后,妈妈平静下来了,她觉得对儿子太凶了,于是走到儿子的房间。“你睡了吗,孩子?”她问道。

“还没睡。”儿子回答。

“我想过了,我刚刚对你太凶了。”妈妈有些歉疚地说,“我将今天的怨气都撒在了你的身上,对不起,孩子。这是你要的10元。”

儿子笑着搂住妈妈的脖子说:“妈妈,谢谢你!”说完他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了的钞票,对妈妈说:“妈妈,我现在有20元了,我可以向你买1小时的时间吗?请你明天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你是不是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的确,就像故事中的妈妈一样,现在的父母们总是忙着不停地工作、赚钱……从来没有想过停下来陪孩子一起玩。大多父母本能地认为只要给了孩子舒适的环境、良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他自然就会健康长大,但是父母们却忽视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中最重要的条件——爱。父母的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家庭的温暖感觉来自家人之间的爱,而不是钱。

现在的父母大多很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但却舍不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工作忙”“加班”“挣钱”“为了以后更好生活”……这些都不能作为“不陪孩子”的借口。孩子不是一件玩具,他的健康成长和父母的爱与支持密不可分。虽说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很重要,但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其乐融融,即使经济状况不太好,大家也会共同努力来克服。因为赚钱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那就是得不偿失了。父母们不要掉进忙碌的陷阱,也不要做赚钱的机器,因为多少钱都买不来陪孩子长大的过程,成长只有一次,一旦错过了,这个遗憾一辈子都无法弥补。

茵茵是个10岁的女孩,不仅学习成绩不好,性情也很古怪。她既不喜欢与同学相处,也不喜欢和父母待在一起,她只喜欢黏着家里的保姆小玲。

茵茵的父母非常能干,是单位的重要负责人,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孩子一出生,他们就请了保姆小玲来家里照顾孩子。妈妈休完产假上班后把带孩子的事完全交给了保姆,茵茵其实是小玲带大的。

表面上看起来茵茵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由于父母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孩子从早到晚甚至睡觉都是和保姆一起。茵茵住在自己家,感觉却像个“寄养儿童”。所以,茵茵从小就十分孤独,性格也很孤僻。

后来小玲回农村结婚,离开了茵茵,茵茵从此就更加孤单了。父母为她找了新保姆,但是茵茵和新保姆都处不来,于是父母就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换保姆。在更换保姆期间,茵茵每天一个人在家,她的性格也变得越发孤僻,而且身体也越来越差,学习成绩就更不用提了。

在现代社会,很多父母会为了自己的事业忽视了对孩子的养育。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给了事业,留给孩子的时间只有可怜的一点点。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我虽然工作,但是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啊!可是,即使你天天见到你的孩子,如果你没有时间和孩子聊一聊学校里发生的好玩事情,没有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讲笑话,没有告诉你多么爱他,那么你的孩子还是会感觉到无比的孤独,这样的孩子是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父母要明白,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每一天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况都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需要把与孩子相处这件事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不能对孩子爱的需求视而不见,别把你的孩子变成可怜的“精神孤儿”。请你多给孩子一些时间,一些关爱,让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让自己问心无愧地接受孩子的那一句“爸爸”“妈妈”。

“高科技”玩具不能代替父母的呵护

欢欢的爸爸是医生,经常加班,所以,照看欢欢的重任就主要落在妈妈的肩上。妈妈是个公务员,工作朝九晚五。晚上吃完饭后,妈妈总是和几个阿姨约在一起打麻将,为了不让欢欢捣乱,妈妈总是把欢欢放在电视前,让她自己看电视。欢欢每天晚上都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直看到睡着,妈妈打完麻将再把她抱到床上脱衣服睡觉。

慢慢地,欢欢与妈妈的接触越来越少,她也越来越自闭,经常一回家就自己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家里似乎只有电视机和她最亲近,妈妈看孩子自己看电视,不妨碍她打麻将还暗自高兴。可是,欢欢年仅5岁,眼睛就近视了,而且还患上了自闭症,这些其实主要归咎于妈妈的不负责任!

很多成功或者不负责任的父母总是因为太忙或太贪玩而无法与孩子一起消磨时间,于是他们就把电视机或者电子产品请来做孩子的“保姆”,时间长了孩子就丧失了思考能力,而且感情还很脆弱。

还有些父母总是觉得高科技的产品一定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好处,于是就不断地把这些高科技产品塞在孩子手里,但实际上,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看电视,必然会导致智力下降;同样道理,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孩子智力也会下降。另外有研究表明:那些利用新技术开发出来的智力玩具,也常常会导致种种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可能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危害。

明明很喜欢听故事,每天晚上都会缠着妈妈讲故事,这让妈妈很不耐烦,于是她给孩子买来一个CD机。每当孩子要求听故事的时候,妈妈就会把CD机打开,让孩子自己看动画片。

齐齐的父母是一对“数码潮人”,家里有各种各样新奇的数码产品。每当齐齐追着他们要求做游戏的时候,他们就会拿出电脑,找到游戏,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到一边去玩。看到孩子对数码产品感兴趣的样子,他们非常开心,但是他们也发现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出去玩的时候也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电脑游戏。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被爱的感觉,他们喜欢的是和爸爸妈妈亲密接触时享受到的爱和温暖。

在柔和的灯光下,父母和孩子凑在一起欣赏书里的有趣故事,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孩子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产生感情共鸣。当孩子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时,总想和人一起分享。成年人尚且有和人分享的心理需要,何况是孩子呢?他们需要父母来倾听他们的声音,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心、爱护他,父母会因此而赢得孩子的信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心、信任可使孩子感到他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和亲近,并乐于向父母倾吐心声。而这些东西都是一套动画片或者是一件高科技玩具不可能提供的。

这种被爱的感觉不但可以加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也是一个孩子乐观、自信的动力。即便是成年人也常常希望听到一遍又一遍“我爱你”来确定一种稳定的关系,孩子的心里更是渴望爱的关系被行动证明。而父母的陪伴,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方式。

对被电动玩具、电视、电脑带大的孩子来说,“亲情”很可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当他看到别的孩子在妈妈的怀中撒娇,坐在爸爸的车上上学放学时,孤独感和失落感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大量事实表明,没有感受过太多爱的孩子容易多疑、自卑、缺少主见,或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大、自私、固执己见。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将来的生活,而且这种影响不会因孩子长大而消失。因此父母们,尤其是那些忙着事业、忙着玩的父母们一定要记住,孩子真正在乎的,是父母能花多少时间来照顾他以及陪他玩。让孩子接触再多的智力开发产品,也比不上父母和孩子之间哪怕是最随意的玩耍,这种玩耍给孩子的智力和感情带来的刺激比任何人工产品的功效都要强大得多。

让孩子少看电视,父母最好以身作则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电视频道也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放松精神的需要,但是电视也给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带来了恼人的家教问题。

说起孩子的“电视瘾”,刘妈妈也很苦恼。她抱怨说孩子最喜欢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本来20分钟就可以吃完饭,他非要磨蹭着吃40分钟。有的时候如果关着电视他就拒绝吃饭。孩子离不开电视的习惯真让人犯愁。

小孩子,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看电视上瘾影响学习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能够以身作则,拒绝电视的诱惑。一些有经验的家长说,“要想让孩子能够专心学习,做家长的必须要首先关掉电视机。”因为即使家长们把电视声音调到很低,这些节目也会对正在做作业的孩子形成诱惑,让孩子不由自主分散注意力,总是想偷偷地看一眼,只有自己关掉电视机才能让孩子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如果不想让孩子看电视,并且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家长要多花点心思去创造更多有趣的活动,比如一起看书、一起参加活动、一起运动健身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让孩子发现更有趣更有意义的活动。

另外家长们也可以制定看电视的家庭规则。看什么节目以及看的次数和时间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比如作业没做好不能看,没吃完饭不能看,看到几点就要去做作业或睡觉,这些都要事先跟孩子说好。而一旦做好了规定,大人和孩子就必须要共同遵守,严格执行,不能因为孩子的请求而心软,也不能因为自己是大人就擅自破坏规矩。

小玲今年上六年级,正面临“小升初”的考试。她原本是个小小电视迷,因为成绩一直不错,开始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强制剥夺她看电视的权利。但是上了六年级之后,妈妈就不再允许她看电视了。这一天,小玲正在学习,忽然听到妈妈看电视的声音,就把房门拉开一条缝,躲在门后悄悄看,不料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大发雷霆。小玲嘀咕了一句:“为什么我不能看,你就能看?”妈妈听了更生气了,大声训斥道:“我是大人了,工作一天很辛苦,并且现在不需要学习,所以可以晚上看电视;你是孩子,需要好好学习,需要完成作业,所以你不能看电视!”

小玲的妈妈说的似乎没有错,孩子也没有反驳,但是这种说法造成的效果却非常不好,这些话潜在的意思是:看电视是一种特权,我现在已经有资格享受了;你还没有资格,你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获得这样的资格。

这种说法让孩子觉得他和大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他会认为大人是有特权的,而且“学习”的过程是痛苦不堪的,和“享乐”是完全对立的。其实孩子的心里明白自己应该去学习,可是天性中的享乐愿望又让他非常想看电视。如果这种矛盾经常出现,就会激起他对学习的厌烦和对电视更热切的渴望。

其实很多家长也知道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人也表示自己很难做到。连家长都觉得不想做的事情,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呢?其实,很多时候,身教都胜于言传,家长的行动往往比语言更有说服力。要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家长应该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看电视的问题上和孩子平等地沟通,发挥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终身受益。

孩子爱奶奶,隔辈教育好不好

“妈妈就只会说我淘气,她根本不管我,有什么资格说我?我饿了,奶奶喂我吃饭;困了,奶奶给我铺床,讲故事哄我睡觉;作业不会做,奶奶教我;如果妈妈说我,我才不怕,有奶奶保护我呢。”

这段文字摘自一篇小学生作文。妈妈看了,大概会哭笑不得吧。

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年轻的父母们迫于工作生活压力,几乎无暇顾及孩子,不得不将孩子的抚养重担移交一些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于是,祖父母们便不自觉地成为孩子的“爸爸妈妈”兼“保镖”。从生活照料到上学接送,从检查作业到在爸爸妈妈批评孩子时充当“保护伞”鸣不平,在当下,大概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聪儿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但她的“状况”越来越让妈妈忧心。在家里聪儿一切都挺正常的,爱说爱笑,但在学校里,她非常害怕集体活动,胆小到老师让她起来回答问题都会吓哭,最近还在家常常反驳妈妈:“奶奶说了,女孩子长大以后会变笨,怎么也比不过男孩子,女孩子小的时候学习再好也没用!”

年轻的由于自己没有时间带孩子,而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这样做的好处固然显而易见:老人平和的心态给孩子造就和谐的家庭氛围;“老小孩”的特点让他们容易融入孩子的游戏之中,令他们关系融洽;经验丰富的祖辈在抚育孩子这一点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淡定沉着、耐心细致的态度及方法,不仅能给孩子安全感,更给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年轻父母积极的支持和帮助;老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有着更多的认知,在向孩子传承这些东西时更有优势。

但是,就像聪儿妈妈忧虑的那样,老人带孩子产生的问题也很明显:老人对孩子的无原则的溺爱,不仅阻挠了孩子优秀自我品格的成长,导致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缓慢能问题,还因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与父母产生分歧,一方面让孩子产生混乱的是非观感,另一方面影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除此之外,由于祖辈自身认知能力与现代教育观念的落差,导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仅“落伍”还“错误”。

那么,对身负工作生活压力的父母而言,在自己全力照顾养育孩子分身乏术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有效对待并处理“隔辈教育”?

在此,建议父母首先承担必要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好父母,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父母不论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孩子,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抚养责任全部推给老人,待到孩子出现问题又指责祖父母。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亲子关系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如果孩子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亲情归属感就会发生转移,通常都会转移到和自己一起生活的人的身上。如果把孩子完全放任地交给祖辈抚养,那么就会出现孩子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感情深厚,和自己父母反而有隔阂的家庭生活现象,而这一现象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身心健康。

其次,当父母和老人的教育观念发生分歧时,与老人的沟通要讲“技巧”。不要一味地以为老一辈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能理解。实际上,只要对他们报以足够的耐心去解释、讲解,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他们也乐于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方式。

这些技巧包括:第一,肯定并强调他们对孩子的爱,因为这份爱,大家都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不要直白地对老人说“你这样不对,会害了孩子”之类的话;第二,多用育儿专家的话来讲道理,你可以说“我看到一个育儿专家说这样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帮助,很好”,不要说“你那样教不对,我觉得应该这样教”等;第三,一旦老人做了对的教育方式,一定要大加鼓励和赞扬,强调因为老人的这种方式,孩子在哪个方面表现得比过去好多了。

最后,聪明的父母不会当着孩子的面,与老人争执该如何教育孩子。孩子虽小,但他对外界的认知正是飞速发展的时候,他的观察能力不仅格外敏锐,“钻空子”的能力也不容小瞧。在孩子面前进行争执,不仅会让他察觉两方争执不下,自己身上的问题不会有人管,从而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别的问题,还会让他觉得这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不安全,从而对他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你是“亲生后母”吗

人们对后母的印象通常是极为不好的。许多人都认为后母的恶劣行为会给孩子的幼小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是,人们通常只关注真正的后母的行为,却常常忽视“亲生后母”现象,这种现象其实比后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大。

那么,什么是“亲生后母”呢?所谓“亲生后母”就是指妈妈虽然把孩子生下来了,但是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比如将孩子送给别人抚养或是对自己的孩子动不动就打骂等。

“亲生后母”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孩子出生时或出生后发生了某种变故,比如难产、犯了忌讳等原因导致母亲心理上对孩子的疏远。

思思出生的那一天,她的爸爸因为意外去世了,所以思思的妈妈认定正是因为女儿的出生带来了爸爸的死亡,于是思思刚出生就被送到了外婆家抚养,妈妈对她不闻不问,甚至看到思思就觉得厌烦。少年时期的思思为了得到妈妈的关爱,不惜通过学坏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她旷课、打架、穿奇装异服等。但是妈妈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态度,最终思思学会了吸毒,并因此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实际上,孩子是上天送来的礼物,不管他来的时候发生了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那都是一个巧合而已,妈妈们因此而厌恶孩子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思思的妈妈认为孩子是祸害,对她不闻不问,这是思思最后断送了自己年轻生命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类型是由于子女较多,妈妈忽略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孩子。

梁红有两个孩子,女儿7岁,儿子4岁。为了这两个小家伙,她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最近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晚上要给正在上小学的姐姐辅导功课时,儿子就会跑过来捣乱。有时候妈妈不在家,这种情况也依然存在。姐姐要练习弹钢琴,弟弟就会跑过来在琴键上乱按一通。总之,无论姐姐做什么,弟弟都要搞破坏,一直妨碍姐姐的活动。梁红因此冲儿子发过火,也讲过道理,可是一点用都没有。梁红觉得很累,既不能耽误女儿的学业,还要安慰弟弟,真是分身乏术。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后出生的孩子为了得到妈妈的爱,会本能地做出努力。因此,稍小的孩子总是会表现出竞争性,会时刻准备着战胜老大。实际上,故事中弟弟是为了得到疼爱才表现出了那样的行为。当妈妈和姐姐坐在一起学习的瞬间,他天生的竞争意识被激发出来,所以他才非要凑过去把妈妈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此时,如果妈妈责备他或者让他自己去看电视,他就会觉得自己被妈妈抛弃了。这种情况下妈妈要做的是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和每个孩子相处的时间都充分而公平。

不过生活中老大欺负弟弟妹妹的事情也很常见,而且很多大孩子还会出现“退步现象”,比如明明可以自己吃饭了,忽然之间又做出了妈妈不喂就不吃或者抢弟弟的奶瓶来吃等行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担心妈妈从此只关注弟弟妹妹而不再爱自己了。多子女家庭的妈妈们要注意,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后,要对老大更加上心,尤其是在孩子之间年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让老大时刻感到自己的弟弟妹妹并不会威胁到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的地位。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妈妈还要学会求得爸爸的帮助。受到妈妈“冷落”的孩子如果能从爸爸那里得到补偿的话,一般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最后一种“亲生后母”的类型是由于母亲沉迷于某事而置小孩于不顾,让小孩感受不到足够的母爱。

电视台曾报道过一起子女不愿意赡养老人的案件。事实上,这几个子女都是知识分子,每个人的家庭也都还算不错,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赡养老人。最后人们才知道原来是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不仅把家里的积蓄挥霍一空,而且对孩子们毫不关心,稍有不顺心就大打出手。现在他老了,几个子女宁愿出钱把他送到“敬老院”,也不愿意赡养老人。

这个事例的确引人深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年轻的时候不善待自己的孩子,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上了年纪之后,儿女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孝敬老人呢?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亲生后母”现象,对孩子的成长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最亲密的人带来的伤害比陌生人带来的伤害更大,是孩子柔弱的肩膀不能承受的重量。所以妈妈们,如果你给了孩子生命,请也一定要给孩子无私的爱!

和孩子一起吸收童话的营养

下班回家了,看见女儿乖乖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读刚给她买的童话书,妈妈很高兴。“来,让我们一起读这个故事吧!”于是,妈妈坐在女儿身边,开始听女儿抑扬顿挫地朗读《灰姑娘》这则故事。

“时间就要到了,我必须回家!”女儿模仿着灰姑娘的口气急切地说,她那投入的神情非常可爱,妈妈被她逗笑了。两人在一起度过了半个小时的阅读时光,最后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你也要像灰姑娘一样勤劳,将来才能收获美好的人生,知道吗?”然后,妈妈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房间。

上面这位妈妈的表现怎样?也许你会觉得还不错,既陪孩子阅读,又给孩子讲道理,两全其美。但是教育专家认为,这样的妈妈只能拿到及格分。能够有意识地与孩子在一起读书很好,但妈妈阅读儿童读物时的心情,也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童话里常常充满了“胡言乱语”,让成人忍俊不禁,这说明妈妈还没有进入阅读的状态,没有和孩子一起体验那段感情,上面的这位妈妈在危急的时候笑了,女儿这时却是真的感到十万火急的,这就让女儿感到妈妈没有和自己心领神会,所以会打断孩子的兴致。

很多父母说:“是的,我鼓励孩子看童话书,因此买了童话全集让他看。”父母都以为自己的责任是提供图书,童话是孩子的玩意儿,里面全都是胡言乱语,自己是没有工夫读的。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孩子。当自己成为父母,为有效的教育方法晕头转向的时候,何不走进孩子的世界,从阅读童话开始,唤醒自己内心的小孩,与孩子一起成长。接受童话需要成人拿出孩子般的天真,童话就是一种文学形式,它和诗歌、散文一样值得认真地对待,如果父母总是置身事外,就很难体会到孩子经历的感情。

在故事的结尾,父母教育孩子要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如何如何,这其实也是没必要的。故事就是故事,不用拿社会的道德指标衡量里面的角色,然后要求孩子也做到。孩子在读的时候已经体验到了各种情感,他们会在生活中模仿,父母的指点没有多大的效果,反而会扫孩子的兴。如果想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不如换成“灰姑娘以后会怎样呢”,这样的提问会激发孩子续写故事。

另外,父母和孩子一起读童话的时候,不妨从听众变为演说者,为孩子读一些故事,独生子女家庭可以找邻居“借”几个小听众,一方面给孩子创造一种故事会的感觉,另一方面也为孩子找交流的伙伴。父母读故事,会让孩子感到温馨,也会让自己更加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角色当中。

如果有时间,父母最好能和孩子分配角色,脱稿饰演故事中的角色,能做到这一点是最好的,饰演角色不仅挑战了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表演才华,因为剧情需要,孩子还可以为人物添加一些台词,这和诗人创作诗歌是相同性质的。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开发了大脑,还增加了与父母的亲近之情,而父母如果真的释放出心中的小孩来全身心投入,美好的童话也会滋养妈妈的心,让你或疲倦或复杂的心灵得到一些休息和解脱。同时,家庭的氛围也将在这种戏剧的互动中变得更加融洽。

童话对孩子具有神奇的魔法,它打开孩子的思维世界,让他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体验情感。童话故事中的真善美会滋养出纯洁美丽的花朵,所以,父母记得给“花儿”浇灌一些童话养料,让他们更加优美地成长。同时,如果你能和孩子一起接受童话的滋养的话,那你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伙伴,不仅帮助孩子的成长,也有助于你自己内心的洗涤和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