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刘渊:金鳞岂是池中物
此五部,非彼五部
东汉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汉建魏。
为了有力地管控入居并州等地的南匈奴,曹丕继承了父亲曹操的那套做法。到齐王曹芳时期,匈奴部族的建制才开始有了变化。
嘉平三年(251)八月,司马懿这位老寿星终于驾鹤西游了,其子司马师担任了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前不久,担任匈奴左部帅的刘豹,将五部并为了一部。
不要奇怪他是怎么做到的,因为五部都居住在晋阳的汾水、涧水一带,距离不是太远。故而,空间的接近,为有心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此外,这个刘豹本是于扶罗的儿子,他的部族实力原本就是这五部中最为雄厚的。
城阳太守邓艾即刻产生了焦虑情绪,他连忙上书称:“臣听说刘豹的部族,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些少数民族对他产生了叛离之心。咱们要想分散刘豹的势力,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将之一分为二。怎么分解呢?可以给去卑的儿子加封显赫的名号,让他入居雁门。如此这般,他们的国家就被我们割裂了,此乃统治边地的长久之计。”
司马师一听,深以为然。
邓艾又进一言:“羌胡之人与汉族百姓同居一处,实在危险。咱们应该把他们分离出来,使之居于汉族百姓的编户之外,以便于对他们予以针对性的教育。”这个教育,指的是“廉耻之教”,其目的在于“塞奸宄之路”。
司马师也认为可行,但不知是何缘故,迟而未行。现今,我们把邓艾的意见审视一遍,可以发现割裂匈奴国最核心的一个因素,是给去卑之子加以尊位。
这个去卑是谁呢?
他是匈奴左贤王,是呼厨泉单于之叔、羌渠单于之弟。再后来,他还是十六国中胡夏皇帝赫连勃勃的五世祖。当年,他曾协助汉献帝逃往洛阳,又与李傕、郭汜交战,是前朝的一大功臣。而如今,这个大功臣被晾在一边,什么好处也没捞到,匈奴部族中为其暗抱不平的大有人在。
不得不说,邓艾的认识非常到位,他的办法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奈何司马师这个“拖延症患者”没有及时去做,以致匈奴势力益发壮大。直到十三四年后,曹魏饱受压力,才想方设法将其分为三部。
然而,此时的曹魏政权已走向了末日。
咸熙二年(265),曹魏迁鼎,司马炎立晋。打从西晋初年起,南匈奴部族便因天灾人祸等因素,数次内迁。史载中可见的数据,就有七次之多。仅以太康五年(284)为例,就能见到近三万人跑来抱司马炎大腿的记载。
对此,司马炎持何种态度呢?毫无疑问,自然是敞开胸怀来者不拒了。毕竟那种万民臣服的感觉,真是爽得不能再爽了。
不过,如此一来,内附的匈奴也越来越多。以并州、河东为代表的西北诸郡(今甘肃、宁夏、山西、河北),遍是匈奴人的足迹。除此以外,为匈奴所统治的部族,也一并迁移了过来。据《晋书·北狄匈奴传》等史料所载,屠各、鲜支、寇头等19个部族,都被纳入了匈奴人的范畴。
到了魏晋时期,“屠各”一词用以代指内迁的匈奴人,这便是部分史籍中称刘渊是屠各人的来由。必须说明一点,学术界里也有“屠各取代了南匈奴,刘渊是屠各人”的说法,但笔者未加采信。
内迁的匈奴人如此之多,为了达到管理目的,司马炎决定用曹操的老办法来做。之前,匈奴人不是又被分作三部了嘛,在此基础上,再来个循序渐进吧!泰始初年,增一部;不久后,再增一部。
总体而言,这五部匈奴的分布情况,与曹操所划定的范围大致相当,只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五部的划分和设置跟以往一样。
子承父业,刘渊为左部帅
关于刘渊的来历,我们可以按“于扶罗—刘豹—刘渊”的三代关系予以说明。一些史家对于刘渊的自述,发过一些质疑之声,这种质疑主要来自刘豹和刘渊的年龄差:刘渊大约出生在曹芳嘉平年间(249—254)。如果刘豹是在20岁当上左贤王,那么刘渊出生的时候,刘豹已经74岁了。刘豹死于秃发树机能反晋之后,《资治通鉴》说是咸宁五年(279)。算下来,刘豹寿命已经超过了100岁。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左贤王刘豹与左部帅刘豹,是两个人。汉赵史书故意混淆,把两个人混成了一个人。右贤王去卑的孙子刘虎,血统反倒是更接近于扶罗。这也是汉赵承认刘虎是宗室,却不给他宗室待遇的原因。
在西晋八王之乱时,刘渊为了提升号召力,博得匈奴贵族的支持,故意将自己说成是单于的后代。
史书中说刘渊的出生是伴随着一些异兆的。
那个时候,刘豹的妻子呼延氏曾在龙门祈福。她的态度十分虔诚,所求的无非是很多女人都想要的——儿子。兴许是,神灵被呼延氏打动了,不多时,一条头生两角的大鱼,便摇头摆尾地来到了她祭神的地方,待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游走。呼延氏很是惊异,便将这事说给了巫师们听。
巫师们一听,纷纷表示:这是吉兆啊!
呼延氏喜滋滋地睡下了。就在睡梦之中,那条白日所见的大鱼,忽而变成了人。此人左手持有一物,约有半个鸡蛋那么大,他把它交给呼延氏,说那是太阳的精华,吃后便能诞下贵子。
梦醒后,呼延氏把这事讲给她老公听。刘豹听得直乐,忙道:“这是个大好的征兆。以前,我便让人给我看过相,她说我刘豹的子孙当中,必有显贵之人,三代之后我刘家必会兴旺发达,显赫非常。”
接下来,沉浸在美好憧憬中的呼延氏,在十三个月之后,生下了宝贝儿子刘渊。
渊者,深水也。刘渊表字元海,也是本于此名。还有一个说法,是来自刘渊的生理特征。他那左手掌心的纹路,像是一个渊字。
无论传说的可信度有几分,刘渊是刘豹寄予厚望的一个儿子,当是无有争议的。因为天赋异禀的刘渊不仅师从于上党崔游(年七十余,犹敦学不倦,撰《丧服图》),喜读《左传》《孙子兵法》《史记》《汉书》等著作;而且还侍母至孝,感人肺腑。
大约在刘渊7岁那年,慈母撒手而去,刘渊伤心至极,日日哀哭,落得个形销骨立的模样。这一次,不必说宗族、部落的人都被他的孝心打动了,就连曹魏的司空王昶也知道了这件事,急忙派人去吊唁。
从刘渊的阅读书目上,不难看出他对于汉文化的重视程度。当然,这也能再次证明,内迁的匈奴人已拥有较高的汉化程度了。后世有人以为,刘渊汉学水平高,是出自史家的虚美之言;但其实,史料中纵有虚美之言,其程度也是很有限的。
不信,请看刘渊建国后所任之官。崔游,是他的老师;朱纪、范隆,是他的同学;崔懿之、公孙彧,是预测过他前途无量的善相之人……
是用,还是忌?
有一次,刘渊观书有感,对他的同学说道:“我十分鄙弃那种不能兼习文武的做法。随何、陆贾的做法,武功不行;周勃、灌婴,则文才不够。所以,他们虽有机会遇上汉高祖这样的人,但却没能开创更大的局面。前者,不能封侯;后者,不能开创教化之业。”
文才武略,一样都不能少,这便是刘渊的学习思想。
不得不说,他也是这种思想的执行者。习文之外,刘渊也很重视自己的武学知识和技能。史称,刘渊“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长得就很吸睛。他又“妙绝于众,猿臂善射,臂力过人”,拥有良好的习武资质。
天分加努力,成就的便是一个文武全才。
魏晋易代之交,刘渊曾作为侍子,留居于洛阳——这也是他濡染汉文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那段时间里,刘渊得到了晋王司马昭的尊重。不止于此,在人际交往上,刘渊也是一个十分主动的人。因此,东莱人王弥是他的死党;太原世家王浑也很看重刘渊,他还让儿子王济和刘渊做朋友。
西晋建国之初,急需招揽人才。王浑父子忙向晋武帝推荐了刘渊。一番接触下来,司马炎也认为刘渊是个人才,他本想听取王济的意见,让刘渊负责平定东吴,但大臣孔恂、杨珧却拿出了一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理论,呛得司马炎无话可说。
客观地说,他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若对刘渊授予实权,虽不用担心他平不了东吴,但却必须得提防他再不会北渡回师。届时,一旦刘渊据天险之固而划江自立,谁又有能力来收拾残局?
因为朝臣的反对,刘渊没能如愿以偿。刘渊受到挫折,但并未沮丧,他在静静地等待展现武功的时机。因为,刘渊的文才虽然也很出众,但与大量的西晋才士相比,没有绝对性的优势。
事实上,之后刘渊的确有过这样的机会。这个机会来自另一个部落。
原来,在泰始六年(270)、咸宁五年(279),秃发鲜卑部的首领秃发树机能,曾造过皇帝的反。两度击败晋军后,秃发树机能成了司马炎的心病。
“如何收复失地?”司马炎问。
司马督马隆和刘渊都自请前往。上党人李憙也表示,应该授予刘渊一个将帅的封号,这样他便能带领匈奴五部,去平定秦州、凉州。
孔恂摇摇头,觉得刘渊干不了这事。
李憙显然没明白孔恂的真意,便急忙质问,匈奴人又强悍,刘渊又会带兵,怎么就不行了?
孔恂看李憙是真不明白,才被憋出了实话:如果刘渊能平定凉州,恐怕只会一波既平一波又起。他这样的人,一旦得到机会,必然会应了“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这句古语。
司马炎一听,这话说得没错呀,于是,他打消了任用刘渊的念头,把建功立业的机会交给了马隆。
刘渊心里那叫一个郁闷。不过,马隆的确很有本事,他出征的时候,是在正月间。西行凉州后,久无音讯传来,朝中议论纷纭,甚至有马隆战死的流言传来。实情却是马隆在凉州大搞科技创新,一会儿是依着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一会儿是在道路两旁放置黑武器——磁石。结果也让人极为振奋——大破叛军,打得他们找不着北。
往后说,马隆还留下了《风后握奇经》《八阵总述》等著作。前者,记述一些兵法原理;后者,则记录了自己在排阵用兵方面的心得体会,成为中国古代兵书的经典名作之一。
诚如刘渊所言,文才武略,还真是一样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