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维50讲:做一个理性的行动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01讲 稀缺 关于稀缺,很多经济学家讲错了

稀缺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起点。

稀缺的含义很简单:欲望>资源。

例如:名车豪宅,人人想要;金银珠宝,个个喜欢;群众演员都想当大明星,体育健儿都想拿冠军;年轻时觉得钱不够用,中年时觉得时间不够用,老年时觉得精力不够用。

稀缺的概念很好理解,但很多经济学家讲错了。

很多经济学家会在书中这样举例:“虽然亿万富翁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稀缺的。”

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其实,亿万富翁是非常“缺钱”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需要收购优质资产、投资项目、还银行贷款、给员工发工资……

在理解经济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对真实世界、真实人性有敬畏之心,不能用想象去代替事实。

1930年,在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候,凯恩斯写下了《我们孙辈的经济问题》这篇著名的文章,他预言说:“从长远来看,人类终将解决其经济问题。我敢预言,100年后进步国家的生活水平将比现在高4~8倍。即使是从现有的知识来分析,这也是意料之中的,而且更乐观的估计也并非异想天开。……人类首次遇到真正的、永恒的问题是,摆脱压迫的经济束缚后,应该如何利用自由?科学和复利的力量将为他们赢得闲暇,而他们又该如何消磨光阴,更明智惬意地生活呢?”(1)

凯恩斯的这篇文章对人性、经济的理解,就像一个古人说:“我预言两千年后人人都会有馒头吃有衣服穿,经济问题将不复存在,人类将永远摆脱经济束缚。”

我们再来看稀缺的内涵:(不断涌现的)欲望>(不断增加的)资源。

资源增长的速度,永远追赶不上欲望增加的速度,所谓得陇望蜀、这山望见那山高、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你可以批评这是欲壑难填、贪得无厌、人心不足蛇吞象,也可以赞美其为“不满足是历史进步的车轮”。

无论批评还是赞美,人性都是不变的。

米塞斯说:“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不得不服从其本能的冲动。人的本性在于保持和增强其生命力,在于消除其不适之感,在于寻求所谓的快乐。每个人的身体内都存在一种莫名的冲动。这种冲动乃万念之源,是驱使人们投入生活和行动的力量,是追求快乐人生的渴望。这种渴望既原始,又根深蒂固而难以去除。只要人活着,它就发生作用;只有当生命结束时,它的作用才会消失。”(2)

生命不死,欲望不灭。

稀缺不仅源于外部世界,也源于人类的本性。人类从来就不是一种吃饱喝足就可以彻底满足的动物。哪怕是原始人,他们也会搜集美丽的贝壳做项链,在山洞里画壁画、做雕塑、争夺权力,无穷的欲望驱动着他们去不断地劳动、竞争、创新……

关于稀缺,人们还有一种常见的误解,认为稀缺的反面是无限。他们的意思是,只要一个东西无限多,稀缺就不存在。

有一个民间传说,某人获得了一个聚宝盆,任何东西放进去,都可以变出很多倍。比如:扔一个馒头进去,可以变出来10个馒头;扔一两银子进去,可以变出一堆银子。

请问,这个拥有聚宝盆的人还面临稀缺的约束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欲望会不断升级。人不仅追求更多,还会追求更好、更有格调。例如:运动员想要打破世界纪录,科学家想要创新,慈善家想要帮助更多的人,游戏玩家想要玩更刺激的游戏……

人的欲望是和想象力挂钩的,这也就注定了稀缺永远存在。

那么,我们有可能修炼到无欲无求,像古人向往的那样“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吗?

答案是,不可能。哪怕是寺庙里的得道高僧,也并没有无欲则刚。他们怜悯世人,救济弱者,这背后是一种欲望,即助人的欲望、救世的欲望。

欲望可以压制,可以减少,可以改变,可以削弱,但不能被消灭,这就是人性。

2 000年前的古人认为,如果人人都有饭吃,有衣穿,那将是一个黄金世界,人类将生活在永恒的幸福之中。

90年前的凯恩斯认为,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经济问题将不复存在。

如今的很多人认为,如果人人都有房、有车、有人爱,世界就会变成天堂,人类就会过上永恒的幸福生活。

即使经济无限发达,即使人人都过上像巴菲特一样有钱的生活,人生依然会充满求而不得的困境,依然会充满抱怨。例如:为什么有的人长得更好看,为什么有的人身体更健康,为什么爱我的人这么少,为什么城市里老是堵车,为什么我不能活五百年?

稀缺永远存在,经济问题永远存在。

这才是人性,这才是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