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包到蛋糕:欧洲经济社会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一
部从勉强生存到追求品味的人类进步史

一、面包是“生存”,蛋糕是“品味”

自有人类以来,人就得不断地为衣食住行奋斗,除了希望能获得足以维生的粮食、衣服、住宿、交通条件外,还希望能过上更好、更有质量的生活。这也意味着人类不止追求面包以维持生命,还要追求蛋糕,好让自己过得有品味、有尊严。为了达成这些目标,人类不仅自己奋斗,还通过组织,以集体的奋斗朝目标前进,其中组织涉及社会的问题,而为生存奋斗、追求幸福则涉及经济的问题。在奋斗的过程中,人类首先会观察环境,设法将所有不同的自然现象串联在一起,并予以了解。然后再设想如何利用,这就涉及经济思想的问题。剖析社会、经济与经济思想,从中勾勒出人类如何了解、认知环境与自然,如何以组织的方式不断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将是本书想要一探究竟的课题。

人类为生存奋斗与追求快乐幸福的行动内容非常庞杂,包括经济动机、经济发展、经济思想与制度、社会与经济的互动、社会阶层与阶级、休闲、消费、生产、分配、城市、人口、物质生活、两性分工与互动、家庭制度与关系,等等。

无论“经济”还是“社会”,都是很难定义的名词与概念。但可以确定的是,本书所说的“经济”或“社会”都不是指学术圈所研究的“经济学”或“社会学”。事实上,这两门学问都是近代才兴起的学问,一直要到20世纪,这两门学问才成为学院派的独门生意,即成为专门的学科。在这之前,探讨与研究人类经济行为与经济思想的人士,都不限于学院中的专家学者。

纵观古今,不少哲学家、法学家、神学家、商人、政府官员都曾留下他们观察、探索与钻研的记录,甚至连文学作品中都留有不少与经济生活相关的描绘。到了现在,即便成立了专门的经济学科系,但研究经济问题的仍不限于经济学的专业学者,还包括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环境学者、数学家和管理科学教授等,经济学已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科际整合学问。

(一)“经济”是什么?

“经济”(economics)的字源来自古希腊的“家庭管理”(oikonomia),意指家庭经济的意思。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与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前354年)都曾写过有关家庭经济(oeconomicus)的著作。他们认为治国如治家,一个无法有效理家的人没有统治国家的资格与能力,因此家庭经济的原则可以适用于国家经济。

实际上,当时的家庭经济比起现代的家庭经济要复杂得多。因为当时的家庭犹如微型的国家,除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成员外,还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商人、工匠、农民与奴隶等,除了管理土地生产外,还有制造业与商业等经济活动。或许是因为这样古希腊学者才有发此想。

古希腊时代,经济学是哲学与伦理学的一部分,这样的情形直到近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之时方告结束。他的《国富论》发表后,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问。在经济学中这个时期被定义为“古典经济学时期”。

在古典经济学的定义中,经济是研究人类在资源困乏的条件下,如何追求最大的福祉。在那个时候,幸福与满足被称为“utility”(功利或利益),即后来功利主义的来源:经济就是追求最大的满足。

当古典经济学出现时,可供人类追求福祉的资源实在不多。但现在情况改变了,因此人类的经济目的也改变了:以前以生存为主,现在则是讲究质量。因此,现在的经济学不再只着重于满足生存所需,不再只是讨论面包的问题,还进阶到蛋糕的问题,亦即享受、休闲、消费等经济生活。于是,现代经济学主要是探讨经济的行为表现(performance)与影响经济行为表现的结构问题。经济学不仅在探讨人类生产、分配、消费等行为和现象,也在探讨人类如何组织生产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欲望。早期人类的经济目的着重在如何战胜资源匮乏,慢慢地因为资源充沛而变成如何有效打理日常经济生活,而这些就涉及人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等面向。

随着新内涵的不断出现,“经济议题”也跟着扩大了。一般而言,现在所谓的“经济”,除了研究上述的经济行为与表现外,更包括人类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采取的经济与社会组织、制度、结构与政策等手段。

尽管学者们将经济研究的议题简化成行为表现、结构等大方向,但其实内部值得注意的细目还是非常多的。例如在行为表现和成就方面,尚需注意资本、生产制造、市场、分配、经营管理等。在资本方面,又包括如何筹集、组织资本,如何配置与调度资本。生产制造方面包括原料、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产出、劳力(如劳力的配置等问题)、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管理等。市场方面,也需注意销售、原料之取得、成品的配销、市场结构与利润等问题。分配则包含财富分配、剩余分配与资本分配等。经营管理方面亦需注意资本、技术、机器、劳力等要素之配合与协调。

(二)“社会”是什么?

至于“社会”的定义就更难了,几乎没人能说清楚或给出精确的定义。有人开玩笑说,三人以上的团体即构成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他们的社交、互动与关系等现象。当然,更复杂的社会中还包括组织、阶层、地位、价值观等问题。一般而言,社会与经济关系颇为密切,社会中的分化、群聚、互动、分层等都与经济脱离不了关系。这也就是说,经济与社会之间呈现相互依赖的关系,亦即彼此间相互影响:社会因素会影响经济行为与发展,而经济事务也会影响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

事实上,古代的学者如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等,其研究经济的目的在于重组社会秩序,而非在了解经济机制本身,可以说不是为了经济而研究经济,而是为了社会或政治目的而研究经济。即便到了中古时期,许多经济议题仍多围绕如何治理家业,或是如何减少财产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仍偏向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的目的,这也是近代以前的经济学多属于伦理学、哲学等范畴的原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