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新闻传播理论新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刘畅老弟的新作《多维视角下的新闻传播理论新探》即将问世,嘱我写序。

这本书的内容属于新闻传播学的范畴。对于这门学科,我是个门外汉,一时有点犯难,但又寻思着我们每天就生活在新闻里,无时无刻不在传播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又不完全是外行,于是就接受了。待浏览篇目,细读内容,品味文意后,兴味盎然而生,冒发出点底气。“底气”云云是说,刘畅的这本书与我的研究领域和感兴趣的话题还是有许多关联的。

我一直专注于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研究,关注王权与中国社会结构的问题,主张理解中国社会的要害之一就是“权力支配社会”;而刘畅的书名也有“权力”二字,只不过是一种现代的、基于新媒体的权力。但如果考虑到当下中国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有机延续,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东西都有古代社会的“胎记”,这些“权力”之间还是有若隐若现的联系的。简单来说,古代中国社会的弊端之一,就是缺乏制衡王权的其他行政或社会权力,一家独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基于血缘的宗法权力宝座成为政治争夺的唯一目标,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即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游戏规则导致中国社会的周期性动荡,破坏性极大,也导致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政治的基本结构。此不赘。

确如本书所说,网络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思潮。这样说不是在媒介和思想、思潮之间直接画一个等号,而是说网络技术的即时性、便捷性、大众普及性使得支配媒介的权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转移——原来只被少数人掌握的媒介现在进入了大众手中,于是就有了“思想”或“思潮”的含量。恰如作者所言,在权力监督的问题上,出现了“反向全景敞视”。其出现的意义在于,它使得以往“离场”、“缺场”的大众实现了真正“在场”。它昂首入“场”,构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电子监控空间,监视行政权力“犯规”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使其再也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个“新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还有,网民作为一个群体,确实在参与着政治活动,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看到,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议政、问政甚至是“参政”成为中国微博的一种主要功能,微博问政关注的是一个个关乎网民切身利益的制度漏洞,是极有针对性的。另外,网民为何能够成为一个群体,也是得益于网络这种技术。有了网络之后,网络的普及性、大众性、互动性、瞬时性、零成本以及强大的聚合性,使得原先如恒河细沙的无组织网民终于有了“组织”,并且几乎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从资金和技术上解决了奥尔森所说的“被遗忘的集团”和“潜在压力集团”难以组织起来的问题,网民对实际权力构成了无形的压力与引导。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与政治思想史的基本问题——权力与社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制约权力的方法也离不开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书中所说的“第五种权力”,实际上属于一种社会权力,而社会权力的壮大,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然,对这种权力改变社会的期待过大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毕竟是“虚”的,实权的掌控者能听几分,是很难预测的。

与刘畅老弟相识有年,平时多有沟通与交谈,每感见解契合,思想共鸣,很是享受谈话的乐趣。感觉他的思维和动作都很敏捷,勤思考,下手快。他涉猎较广,眼界开阔,属于杂家者流。专家固然不易,但我以为杂家可能更难,学者中需要有一批杂家。以前总担心他摊子铺得太大,要吃亏的,现在我要庆祝他进入了收获期。创意及新的观点,往往产生于跨学科思维的交叉和激荡之中。刘畅老弟眼界开阔的一个好处就是:左右逢源,皆成观点,上下古今,皆有文章可做。他此前耐得住寂寞,耗得起时间,一旦达到一个临界点,就会有不俗表现。

年龄有生理和心理之分,而心理年龄又包括学术年龄。从学术年龄的角度来看,他还年轻,当有更好的作品问世。是为盼,是为序。

刘泽华

2013年2月于西雅图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