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围绕产业集群发展构筑区域创新系统,需要以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生命周期等产业集群理论,创新集群和集群式创新、合作创新等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系统等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区域的具体情况来完成。因此,相关的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以及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关系及互动机制理论,是开展这一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外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是本项目研究的起点。
一、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的进展
一般认为,马歇尔(Alfred Mashall,1890)对外部经济和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ID)的研究是人类对产业集群最早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伴随着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产业区(New Industrial District,NID)的认识和研究而重新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波特(Porter,1990)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理论而进入研究的高潮。
马歇尔[3]从外部经济的角度着重探讨了企业集聚的原因和机理,认为是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和技术扩散等形成的“外部经济”导致企业的地理集中和相互依赖。
图1-1 产业集群研究进展示意图
在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论述以后,西方经济学主流对经济的空间问题并不重视,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中并没有太多关于产业区的后续研究;相反,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对后来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韦伯(Alfred Weber,1909)在《工业区位论》[4]中关于聚集因素和工业聚集的论述是继马歇尔之后在产业集群领域的重要贡献,重点仍在论述企业集聚的原因和机理。但韦伯与马歇尔研究的角度不同。马歇尔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表明企业为追求规模的好处而自发集聚,是产业集群研究的主流经济学派的起始。韦伯是从工业区位选择的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形成集群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是产业集群研究中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派的起始。
苏联的经济地理学家和区域经济学家提出的在区域规划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从产业关联与产业地域结构的角度阐述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机理,以及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中增长极理论关于产业的空间聚集与扩散的内容等,都从产业聚集机制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则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提出了产业聚集机制,对产业集群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意大利社会学家(Bagnasco,1977)开始的新产业区研究,在重拾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基础上,对由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聚发展起来的产业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波特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和战略管理角度提出的产业集群概念及相关的理论分析框架(钻石理论,Diamond Theory),掀起了新时期产业集群的研究高潮。[5]此后,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促成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繁荣。
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新世纪后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研究和创新研究的一大热点。在众多的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中,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是国内产业集群问题研究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在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和区域创新网络与环境的基础上,王缉慈教授开始了产业集群的研究,并在2001年出版了专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在2003年4月开通了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http://www.clusterstudy.com)。以王缉慈教授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研究主要是从产业的空间组织角度展开的。进入新世纪后,在学习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国内的产业集群研究也呈现出不同角度同时展开的局面,产业集群研究成为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由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涉及不同的学科,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开展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研究的不同流派,概括起来有主流经济学流派、技术创新学流派、社会经济学流派、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流派。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产业集群基本问题(概念、分类、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产业集群实证分析与政策研究等。
关于产业集群基本问题的研究虽仍有争论,但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具体的概念、分类等需要根据研究的对象、目的进行约定。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其分类是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说法。在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的产业集群及其相关的概念中[6],得到广泛承认的是波特提出的概念。关于产业集群的分类,国内学者的观点也很多(孙伟,黄鲁成,2003;陈剑锋,唐振鹏,2002),这是正常现象,因为产业本身就是一种集合体,产业的分类是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进行的。与此相对应,出于不同目的和不同研究背景进行的产业集群分类也视研究的具体目的而定。对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上,得出的共识是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并已深化到对产业集群与集群内企业绩效的研究(Catherine Beaudre&Peter Swann,2001),以及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上,如Philippe Martin和Oianmarco I.P.Ottaviano(2001)建立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自我强化的模型等。
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各个流派从不同角度作了深入的了解,随着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中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是产业集群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不同流派的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也相互交叉。主流经济学流派对外部经济效应的研究,技术创新学派对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社会经济学派对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区域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产业关联和空间聚集因素的研究等,都已比较深入、成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中技术创新的作用在增强,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研究需要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效应(刘清华,吴晓波,2002;刘友金,2002;符正平,2002),即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一步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技术创新规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构建等层面,从而为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这也包括对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型集群的研究,目前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Pim Den Hertog,Edward M.Bergman&David Charles,2001;OECD,2002)。
虽然对于产业集群的实证与政策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研究的深度不足。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相当重视实证分析,已有不少成果,如萨克森宁(Saxsonlan,1994)对于美国硅谷与128号高速公路地区的对比研究,Peter Knorringa等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及产业集群的分类,Shohei Kaibori对日本产业集群的研究,Michael Pender(1997)对澳大利亚产业集群政策的研究,Khalid Nadvi和Gerhard Halder(2002)对巴基斯坦的锡亚尔科特和德国的图特林根(Tuttlingen)的外科器械集群的实证分析[7];相对来说,国内的实证分析稍为薄弱,但近年来也有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对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一些典型的传统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上,如王缉慈教授等对广州服装产业集群和广东东莞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8],胡晓玉关于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9],刘艳等对南京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10],谢张军等关于产业集群机制与高新园区发展的研究[11],张国安关于中国武汉光谷的实证分析[12],尹建华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等[13]。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设计,是近几年来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新的关注点(王缉慈,2003;魏守华,2003)。
2003年1月10日,来自世界各地的150多名学者在丹麦进行欧洲集群政策研讨会,就集群政策如何从竞争力政策和增长政策中汲取经验,以及作为增长工具的集群政策如何在未来起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世界银行、OECD等组织已经开始了发展中国家集群研究,并积极推行由产业政策向区域集群政策的转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也在积极组织专家进行中小企业集群政策研究。在我国学者的积极推动下,科技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已在积极准备政策研究。未来的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的重点是: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产业集群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从对国外产业集群的理论、政策等的介绍为主,逐渐转变为在学习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借鉴国外产业集群政策的基础上,研究本国的产业集群特点、机制,并制定相应的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
二、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
关于创新系统的研究是技术创新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国家创新系统,后由国家创新系统向国家内部区域的区域创新系统拓展。
国家创新系统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技术创新研究的产物。在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创新理论的30年后,随着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技术创新的研究得以兴起。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技术创新研究分为两大方向:一是关于技术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称为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二是关于科技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的研究,称为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在研究企业创新过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的技术过程不仅是企业内部一体化的职能交叉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从而开始了技术创新研究从企业内部的研究向企业外部的区域、国家研究的拓展。[14]1987年,克利斯·弗里曼在研究日本经济增长和技术追赶成功的原因后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及相关的理论。[15]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在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发展的同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主要有以弗里曼、纳尔逊、佩特尔(Patel)和帕维蒂(Pavltt)等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宏观学派,以本特阿克·伦德瓦尔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微观学派,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国际学派。而OECD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以及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理论在各国的传播。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区域的凸显,创新系统的研究深入到超国家层次和国家内部的区域层次。区域创新系统是加强和巩固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并对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产生深刻影响。[16]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的一些文献曾提到“区域创新政策”(Antonelli&Momigliano,1981;Cooke,1985)、“区域创新环境”(Aydalot,1986;Maillat&Vasserot,1986;Maillat,1991)、“区域技术政策”(Rothwell&Dodgson,1991)、“区域创新潜力”(Meyer-Krahmer,1985)、“区域创新网络”(Camagnl,1991)和“高科技组合”、“技术中心”和“新技术产业”等概念与术语。[17]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检索到的国际文献,英国的库克教授最早提出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并对此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从系统演化和区域创新组织与机构的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他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如卡尔森(B.Carlsson,1999)等指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分类形式;卡西奥拉托(Cassiolato,1999)在对拉丁美洲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中论述了国家、区域、地方创新系统的关系。更多的学者在研究具体对象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如阿施姆和邓福德(Asheim&Dunford,1997)对欧洲区域未来发展的研究,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创新与技术经济研究所(MERIT,1998)对欧洲区域创新战略的研究,萨克森宁(Saxsonlan,1994)对美国硅谷和128号高速公路地区的研究,哈森克(Hassink,1992)对巴登—符腾堡及英格兰东北部的研究,考里根(Corrigan,1992)对莱茵—阿尔卑斯地区的研究等[18]。
目前,国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
(1)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包括:对不同层次的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对区域创新环境动态过程的研究(如:Gansey,1998;Damanpour&Gopalakrishnan,1998;Li Yuan,1999),对创新环境与区域内企业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区域整体创新环境优化的研究。
(2)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功能与创新过程的研究。组织结构研究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借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成果,近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创新要素(主体)的研究(弗里曼、德瓦尔、威特等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要素关联形式的研究(伦德瓦尔、帕威特、OECD的研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组织结构整体变动的研究等。
(3)区域创新系统能力的研究。包括对区域创新潜在能力的分析,对区域创新实力的定量分析与比较研究,以及对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Lawson&Lorenz,1999)等。
(4)区域创新过程的研究。包括:对区域创新运行机制的研究(即关于区域内部学习机制的研究),对区域创新模式的研究,以及对区域创新演化过程的研究。
(5)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包括:对区域创新空间网络的研究,对区域创新集群的研究,以及对创新区域差异和空间扩散的研究。
国内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各地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实践的总结,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区域创新系统的要素(主体)及其职能、区域创新系统的网络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具体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证分析上。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历程如下:
(1)国内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早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一篇文章是陈劲于1994年发表在《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6期)上的《国家创新系统:对实施科技发展道路的新探索》,以介绍国外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为起点。
(2)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热点始于90年代后期,但多为引入性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不仅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文章迅速增多,还出版了不少以国家创新系统为主题的专著,如冯之浚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李正风等的《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和《世界各国创新系统——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利用》、刘洪涛等的《国家创新系统(NIS)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等。
(3)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及国家启动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下,国内兴起了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及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1999年出现了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论文和一些专著,如胡志坚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盖文启、王缉慈的《论区域的创新模式及其创新网络》,尚勇等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4)在制定科技发展“十五”、“十一五”规划的推动下,各地围绕着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先后有陕西省、河南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等提出和研究了如何建立适宜于本区域创新系统的问题。[19]
应当说,通过这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国内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组成要素、系统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认知已比较成熟,各地开展的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网络及其机制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研究、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政策的协调等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在注意到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后,便在理论上侧重于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功能,在实践上侧重于创新主体的培育,尤其是创新机构的建设。这在中国突出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的建设与对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培育,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重新定位和能力建设,以及改革科技体制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对接,简而言之,即重点关注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培育及创新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建立,还没有对处于企业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这一层次的创新网络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结合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集群聚集机制研究中技术创新效应研究的深入和创新系统研究,尤其是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深入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兴起,在创新系统这个环节上,产业集群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开始出现交叉与重合。
在国外,OECD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项目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OECD对产业集群创新问题的研究是其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深入。在认识到国家创新系统对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后,OECD组织技术创新领域的专家组成了国家创新研究项目组(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Project),开展国家创新系统的系列研究。该项目的第一阶段研究重点是剖析国家层面创新系统中知识的配置,评价国家创新系统内部知识的流动和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第二阶段的研究则是分五个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之一就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研究,并为此组织了产业集群分析与产业集群政策课题组(The Focus Groups on Cluster Analysis and Cluster-based Policy,CACP)。
CACP的研究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集群的技术创新行为或技术创新效应,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999年出版的Boosting Innovation:The Cluster Approach一书中,包括提出价值链集群概念(Value-chain Cluster),指出创新网络及网络中的互动对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创新的角度重新将集群定义为创新系统或区域创新系统。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转向创新集群与集群政策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2001年出版的Innovative Clusters:Driver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一书中。在该书中,集群被认为是简化了的国家创新系统(Reduced-form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educed-NIS),并对简化了的国家创新系统的产业集群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关系进行阐述,认为国家经济由各种产业集群组成,产业集群的创新特征影响甚至决定了国家创新系统的特征,国家创新系统如何整合创新集群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该书同时也提到,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区域创新系统也是一种简化(缩小)了的国家创新系统,这种简化包括地域空间的缩小和政策的相对独立;相对于国家创新系统而言,区域创新政策对集群创新来说意义更加重大,如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集群创新政策都是在州和区域层面上制定的。区域由更小的地方化产业集群组成,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往往与产业区、地方集群概念相联系。
在OECD的国家创新系统和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研究之外,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研究的结合集中体现在对区域创新空间网络的研究、对区域创新集群的研究等方面。以波特(Porter,1990)、阿歇姆(Asheim,2002)、托林和考夫曼(Todtling&Kaufman,1999)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这种结合。他们对区域创新空间网络和区域创新集群的研究,主要是从知识传播、技术转移、学习机制等角度,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各要素的互动关系,以及知识传播和技术转移的途径与渠道等问题,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相交叉。
另外,还有学者将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方法用于解释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学者(Cassiolato&Lastres,1999;2001)将创新系统方法应用于地方生产系统的研究中。他们描述了不同的地方创新系统,这些地方创新系统由私人和组织主体参与学习过程和企业的技术变革过程。他们对企业水平的创新与学习的来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作了经验性分析。但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如伦德瓦尔等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或区域创新系统不是一种有解释力的理论,它在多大程度上可解释集群内知识的流动与创新机制,还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Lundvall et.al.,2002)。[20]也有学者(Mytelka,2000)认为,这种方法可能是有用的,可以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但它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还没有清楚地显示出系统的不同成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21]
国内学者在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中注意到了产业集群创新问题,他们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效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等的研究,并在研究中注意到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对区域创新网络的依赖性,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集群创新系统的研究,但还没有开展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共生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在研究国家创新系统时就注意到了产业集群问题。如苏靖在分析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方法时,提出应该从产业群的角度勾画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技术、产业群的轮廓。[22]胡志坚于2000年在其著作《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中,分析了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把产业集群置于国家创新系统之中(从结构层次来看,产业集群处于国家创新系统与企业之间的中观层次),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及其创新模式。
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等研究的学者很多,其中,罗炜关于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刘友金等关于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罗炜的《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研究》一书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内在机理、合作创新的组织模式、合作创新系统等的阐述,为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刘友金的《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一书则以产业集群的创新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集群式创新概念,并对集群式创新的内涵、组织形式和发展机理进行剖析,是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网络结构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及其创新机制进行了研究(雷如桥,2004),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和创新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国内学者中对集群创新系统进行系统研究的有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魏江教授,其《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一书系统地提出了集群创新系统的概念,并对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以及集群创新系统与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2003年以后,受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的引导,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或构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已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教授陈柳钦等人以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为基点,对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联性、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模式,以及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政策导向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观点。如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联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地域关联、结构关联、功能关联和目标关联;集群创导(cluster initiative)是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一条可行路径,应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在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应整合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形成区域创新政策,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等。但缺乏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深入研究,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模式及内部机制研究不足,从而使得提出的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措施也效果一般。
综合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一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界定不清,相互混淆;二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结合还停留在表面,缺乏在对两者关系及互动机制的研究基础上的内在结合,从而导致了操作层面的缺失。
四、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公共政策研究综述
以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鉴于产业集群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以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为目的的产业集群规划和政策引起了各国学界、政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开始了产业集群政策(cluster policy or cluster-based policy)的研究与实践。其中,OECD大力促进成员国的产业集群规划和政策的研究与实践,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世界银行集团(WBG)力图推进产业集群规划和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在产业集群规划和政策的研究中,OECD及其成员国的研究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OECD产业集群研究小组力图在对产业集群活动及其机制的研究基础上得到进行产业集群规划、制定产业集群政策的建议。国外还有大量的学者以不同的产业集群为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政策进行研究与探讨,如:Ewen Peters和Neil Hood对苏格兰的产业集群政策的研究,Philip Raines对欧洲七个地区的产业集群政策的比较研究,Edward Feser对产业集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作用的研究等。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在理论上,学术界对产业集群政策的作用、产业集群政策与国家及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政府的作用与定位、产业集群规划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有了一些定论;在实践上,产业集群政策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如在OECD成员国中,产业集群规划替代了过去按部门条块分割的规划方法,成为各国公共政策的主流[23],关注集群发展的学者还从各国的实践中得出了用于集群规划的指导性原则和用于集群规划的常用政策工具。[24]由于规划的科学性和政策的有力支持,OECD成员国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政策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令世人瞩目。[25]同时,在OECD的创新集群研究小组将创新集群认为是“简化了的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上,关于创新集群的政策研究为国家创新政策研究所借鉴。但国外的产业集群规划和政策的实践又都强调,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产业集群的政策,产业集群政策对每个产业集群来说都是独特的,因为不同产业集群的类型、环境、发育水平等各不相同。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建议则强调发展本地产业集群,并推进本地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向上攀升。
近年来,国外产业集群政策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多从实证研究或案例研究入手,通过对一些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在提出产业集群规划和政策的同时,归纳出相关的理论和原则;二是在研究过程中多学科的结合十分明显,其中公共政策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布坎南的公共选择与政府理论,诺斯的制度变迁与政府职能理论,奥斯特洛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以及威廉·邓恩概括的基于多元操作主义、多元方法研究、多元分析综合、多变量分析、多元利益相关者分析、多角度分析以及多媒介交流的批判性复合主义的政策分析方法等,都为产业集群政策研究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在研究基础上出台的产业集群政策也更加系统化和制度化。[26]
近年来,国内在对产业集群的一般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开始了对国内一些成型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并在探讨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同时,开始了对产业集群政策的探讨,如聂鸣等(2002)对集群规划的理论基础、规划目的以及集群政策设计原则的探讨,邱成利(2001)就制度创新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母爱英(2003)把博弈理论运用于对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探索等,但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在深入分析本地产业集群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的产业集群政策。从政策实践的层面上看,中央政府对各地集群的发展还是保持默认和不干预的态度,与集群有关的政策措施制定主体是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尤其是集群比较发达的地方政府,如广东和浙江各地的政府。但各地政府把集群当作振兴本地经济的政策工具,其主要的政策是为集群的发展提供税收和土地优惠、建设工业化基础设施等,仍处于传统的产业政策层面,虽然也出现了建设集群技术平台等措施,但总体上看,由于缺乏对集群和集群政策的深入研究,集群的政策还没有深入到与集群的动力机制、演化规律相匹配的层次。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开始从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作用、形成条件和机制等一般问题的探讨进入到政策分析与制定等实践应用阶段。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了较多的成果,而国内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政策研究,对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本项目课题组认为,随着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作用的增强,培育、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议题。从目前国内现有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来看,产业集群多处在自发形成的过程之中。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缺乏有序、高效的内部知识、技术转移机制,集群内部的学习机制也相对缺乏。基于产业转移基础上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还处在产业集聚阶段,内部的联系与合作强度不足,因此,培育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是目前国内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对产业集群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产业集群规划和产业集群政策,是新形势下提升区域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
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区域内部创新主体组成的创新网络,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重要支撑体系。以提升区域竞争力为宗旨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应以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推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重点。围绕产业集群升级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是产业集群发达地区今后几年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重点任务,应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鉴于产业集群政策的非同一性,针对区域内产业集群类型、特点构建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创新政策,是下阶段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的重要议题。正如王缉慈教授所言:“我国集群研究的重点应尽早转入公共政策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国家和地区关于集群发展政策的出台,更好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在浙江、广东等产业集群发达地区开展以本地产业集群为案例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对国内其他地区培育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