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家族重要成员简介
成晓军
曾祖父廖景昌
廖景昌(生卒年不详),廖承志的曾祖父。其祖先是汉族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西晋末年为逃避战乱迁居福建省上杭县。清道光年间,举家迁居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窑村(今仲恺区陈江街道幸福村)。最初,廖景昌以耕田为业,后前往香港经商。娶妻杨氏,生有二子。长子廖竹宾,次子廖志岗(维杰)。因受客家人重教崇文传统风尚的影响,廖景昌很重视对两个儿子的教育,让他们自幼学习经史,并接受新式学校教育。
祖父廖竹宾
廖竹宾(?—1894),廖承志的祖父。他早年在父亲督教下学习经史,并被送入香港圣保罗书院接受西方新式教育,通晓英语。毕业后,进入香港汇丰银行工作。大约在1871年至1872年间,因香港汇丰银行在美国商务的发展,廖竹宾被派往美国旧金山协助汇丰银行在当地的业务,举家迁居美国。1875年,香港汇丰银行旧金山分行正式设立,廖竹宾受聘担任该分行副经理等职。由此,他成为美国旧金山一位颇有社会地位的华侨商人。廖竹宾虽身在异国,生活富裕,但他心怀祖国,不满美国当局歧视华侨华人的行径,时刻关注着海外华侨华人的艰难境遇。从1875年开始,他多次出面协助筹款并出资兴建华侨华人医院,解决华侨华人看病就医的困难。1885年,他主持筹建了旧金山首家华侨华人子弟学校,从国内聘请一些具有秀才、举人资格的人执教,为旧金山华侨华人子弟学习、传袭中国文化提供了方便。廖竹宾虽侨居海外多年,但常常以身为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他不仅教育子女应以“国学为先”,不要忘记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而且要求他们谨守善良、诚实、勤奋、刻苦、俭朴等中国传统美德。
廖竹宾娶梁氏为妻,生二子一女,即长子廖恩焘、次子廖恩煦(仲恺),女廖静仪;娶张氏为妾,生一子廖恩勋。
叔祖父廖志岗
廖志岗,又名维杰,字紫珊。他是廖承志的叔祖父。在父亲廖景昌的督教下,廖志岗自幼接受过传统儒学教育,后又进入新式学堂接受西方教育,通晓洋务,曾任香港招商局总办和香港电报局总办等要职,是一位在香港地区具有很大影响的洋务官绅。他娶有一妻六妾,生有9个儿子和18个女儿,家境殷富。
外祖父何载
何载(?—1922),字炳桓,广东省南海县棉村(今广州市荔湾区东漖镇海南村)人,廖承志的外祖父。何家世代务农,到何载父亲时因转到佛山镇经商,家境逐渐有所积蓄。何载年轻时来到建埠不久的香港,开了一家小杂货店谋生。随后,开设茶行,进而经营房地产,最终成为拥有百万资产的大商人。何载妻妾较多,共有12个儿女。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何载的第九个孩子。何载生活富有,对儿子们的入学教育非常重视,专门请来私塾先生在家里设馆授学。虽然他对女儿们的读书学习不很热心,谨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让何香凝进家塾念书,但他对聪明伶俐、性格倔强的爱女不愿缠足的行为,作出了“就由她去吧”的认可。同时,何载很赞赏女儿何香凝学习刻苦、生活节俭的品质,在女儿17岁时就让她充当自己的经济助手,参加管理家庭财政和收租账目的实践锻炼。
父亲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字恩煦,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出生时,父亲廖竹宾已是美国旧金山一位颇有社会地位和富有的华侨商人。富有的家庭生活,并未使廖仲恺成为一位花花公子。在父亲的督教下,他自幼刻苦学习儒家经史,并时刻接受爱祖国爱家乡的熏陶。同时,他又进入美国英文学校,接受西式教育,受到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1894年,因父亲在美国病逝,廖仲恺陪同庶母张氏及妹妹静仪一道守护父亲灵柩从美国回到香港。在叔父廖志岗家寄住一段时间后,母亲梁氏病逝。从此,廖仲恺和弟妹在生活上得到叔父的支持关照。在叔父的安排下,廖仲恺于1895年回到家乡归善县,师从著名学者梁缉嘏攻读经史,进一步打下了较坚实的国学基础。1896年,廖仲恺在叔父的支持下,进入香港皇仁书院深造,较系统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与训练。次年10月底,他与何香凝于广州结婚。婚后他们寄住在胞兄廖恩焘家的天台小屋,自称小屋为“双清楼”。
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风潮不断兴起,廖仲恺在时代风潮的感染和促发下,决定与妻子何香凝一道赴日本留学。1903年1月,廖仲恺先期抵达日本东京,进入日本学校补习日语;4月,妻子何香凝抵达日本东京,进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后转入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在留学期间,廖仲恺结识了孙中山。在孙中山的影响下,他与妻子何香凝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各种进步活动,并双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首批会员和重要骨干,他们的住处也成为同盟会联络各界的重要场所。在留学日本期间,廖仲恺还利用其扎实的中西学基础和坚实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素养,翻译、宣传有关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学说,重点阐释同盟会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内涵,强调推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代之以民主共和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909年6月,廖仲恺毕业于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旋即回国参加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科举考试,中法政科举人。是年秋,他被派往吉林巡抚陈昭常衙署从事翻译工作。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廖仲恺于次月从东北回到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职务;1912年初改任军政府参议。5月,担任广东都督府财政司长。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廖仲恺举家避居日本,担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1916年4月,他从日本回国,积极协助孙中山组织“护法运动”。至1922年6月前,廖仲恺先后担任中华民国军政府代理财政总长、中国国民党财政主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护法军政府财政部次长等职,并在此期间发表多篇有关财政经济方面的文章。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率部叛变,廖仲恺被囚禁一个多月时间,经何香凝等人营救获释后,赴上海会见马林,9月底抵达日本东京。自1922年底至1923年底,廖仲恺协助孙中山,为力促国民党改组、国共合作局势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国民党“一大”以后,廖仲恺全力支持、保护工农劳苦大众的合法权益,利用各种途径为国民革命运动的深入呕心沥血,置个人荣辱得失于不顾,从而引起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忌恨,于1925年8月20日遭刺杀,为中国民主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廖仲恺给后人留下的人格风范、清正廉洁作风、致力于振兴中华等“仲恺精神”,激励着年轻的廖承志立志继承父志,将为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不惜牺牲一切而奋斗的信念发挥到了极致。
母亲何香凝
何香凝(1878—1972),廖承志的母亲。她出生于香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有兄弟姐妹12人,排行第九,仆婢们称她为“九小姐”,亲戚们在她晚年尊称她为“九姑婆”。何香凝虽然是富商之女,在香港这新兴的“洋场”长大,但她特立独行,爱好读书。七岁时,何香凝进入“女书馆”读书,两年后被迫辍学,此后长期坚持自学,且经过斗争,保全了“天足”。1897年10月,她与廖仲恺结婚,并于1902年冬变卖陪嫁妆奁饰物,坚决支持丈夫留学日本。1903年,何香凝入东京补习学校学习日语,后入东京女子师范学校读预科。在留学日本期间,她在孙中山伟大人格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感召下,成为中国同盟会首批入会的女会员。何香凝不仅天资聪颖,绘画艺术出众(同盟会会旗图案为她所设计),而且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东京同盟会的许多秘密活动在她的住处进行,各地华侨华人的联络工作也大多由她承担,被孙中山亲切地称为“奥马双桑”,意即受人爱戴的革命老妈妈。1911年2月从日本回到香港,迎接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与丈夫廖仲恺携儿女逃亡日本,并加入中华革命党,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业。1916年4月从日本归国,坚定地站在孙中山重建广东革命政府的战线之上。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变期间,她除了关照孙中山和宋庆龄顺利脱险外,为营救被陈炯明囚禁的丈夫廖仲恺,不顾自身安危,大义凛然,严词谴责陈炯明的无情无义,最终迫使陈炯明释放廖仲恺。此后,她旗帜鲜明地主张国共合作,并为实现这个目的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5年8月,丈夫廖仲恺被刺身亡后,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坚定地为实现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而奋斗,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发表《扶助农工的感想》,坚决捍卫孙中山的扶助农工的政策;与毛泽东等联名发表《讨蒋通电》,声讨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尤其是在1928年底,她公开发表声明,辞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毅然抛弃国民党政府加给的一切职务,不与国民党右派同流合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运用不同途径,急切呼吁各界奋起挽救民族于危亡。1937年7月全面抗战局势开始后,何香凝更是身体力行,或是发表演说,或是发表文章,或是亲临前线慰问、鼓励将士奋勇杀敌,或是唤醒工农劳苦大众的民族精神。她的抗日御敌爱国思想言行,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何香凝坚决反对内战分裂。1946年4月,她与李济深等力促筹备多年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正式宣告成立,他们利用这一组织广泛联络团结一切民主进步势力,充分揭露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制造内战、分裂中国的阴谋。1949年4月中旬,她应中共中央之邀,出席于是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推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19日,又被任命为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自1950年至1972年9月她去世前这20多年间,何香凝先后担任过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化,尤其是为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关心、支持、投身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各界人民的推崇和爱戴。
伯父廖恩焘
廖恩焘(1863—1954),字凤舒,廖承志的伯父。他自幼接受过传统的儒学教育,大约在九岁的时候随父母定居美国旧金山,进入英文学校接受西方教育。1879年即他17岁时由父亲安排回国,进入东莞籍举人陈伯陶的学馆研习国学。1887年,廖恩焘在叔父廖志岗(维杰)的帮助下,步入清朝政府外交领域,从此先后担任中国驻古巴、朝鲜、日本、智利、巴拿马、马尼拉等国领事、总领事、代办,并担任过国民党政府江苏金陵(今南京)关监督、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33年退休,1954年病逝于香港。
廖恩焘比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年长14岁,兄弟二人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关系并不密切,但其后裔多有往来。著名美籍人士陈纳德将军和妻子陈香梅,是廖恩焘的外孙女婿和外孙女。
叔父廖恩勋
廖恩勋,廖仲恺同父异母弟弟,廖承志的叔叔。他早年接受过中西式教育,尤其在科教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尽管父亲廖竹宾去世后家道中落,但他在叔父和两个哥哥的关照下生活比较悠闲。1925年4月下旬,杨希闵、刘震寰为首的滇桂军叛乱被平定之后,廖恩勋受广州国民政府委派接收海军制弹厂,改名为广州第一制弹厂。廖恩勋任厂主任一职,陈锦派任工程师。他们招回原有工人,仍以翻抄子弹为主要生产品,并通过工艺改革,试制新型炸弹。不久,他们又吸收停办了的汕尾制弹厂部分技术人员和工人,加紧了对新子弹试制的步伐。在廖恩勋的全力主持下,广州第一制弹厂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试制新型子弹成功。在正式投入生产后,廖恩勋决定多招工人和技术人员,扩大生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当时,在广州及近邻所属子弹制造厂,除了广州第一制弹厂以外,还有石井新弹制造厂和石井旧弹制造厂两家工厂。三个厂的产品经评比结果表明,廖恩勋主持的广州第一制弹厂生产的产品,不仅成本低,而且质量好。从而,广州第一制弹厂被改为独立生产厂,廖恩勋因主持有方,由主任晋升为厂长。
岳父经亨颐
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号石禅,别号听秋,晚号颐渊,浙江上虞人,廖承志岳父。经氏世居驿亭,为上虞望族。他自幼受过严格的传统儒学教育,文史及篆刻等均具功底。1895年底,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加之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使其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外,他还受到伯父经元善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维新变法运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经亨颐随伯父经元善得到葡萄牙人的保护而避难澳门,直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后才回到家乡。大约在1902年前后,经亨颐在母亲杨氏的全力支持下东渡日本留学,与许寿裳、钱家治、陈寅恪等人一同入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八年后毕业归国,受聘担任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1912年出任校长。1913年该校改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仍任校长。自此至1919年,经亨颐专心经营此校,秉持“人格教育”的主张,重在培养有人品、有学识、有才能的有用人才。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经亨颐的主持下,成为浙江地区文化运动的中心。青年学生思想激进,观念开放,尤对旧道德和旧礼教抨击不遗余力,其所办刊物《浙江新潮》因内容激进,引起地方军阀与地方当局的忌恨。于是,经亨颐被迫去职。随后,他返回故乡上虞,得乡绅鼎力资助,于1922年秋创办春晖中学,切实贯彻“反对旧势力,建立新学风”的办学方针,次年招收女生,开启浙江省男女同校之先河。该校自定学则,教学内容和方法别具一格,并且实施民主管理,教风、学风均出现新的气象,培养出数以千计的有用人才,引起全国教育界的关注。在主持春晖校务期间,经亨颐将驿亭故居辟为“大同医院”,把自家田产悉数捐作办院基金,为附近乡人看病治病提供了便利。1925年,经亨颐兼任浙江省第四中学(校址在宁波)校长,一年后去职。1927年,先后被任命为国立中山大学副校长、代校长职务,但因张人杰横加干涉,不久愤然离职,回归故里,从此未再涉足教育界。
1928年2月,经亨颐当选刚成立不久的南京国民政府要员。此后,他虽有意参与政治或重新涉足兴学育人领域,并曾一度作为呼声很高的教育部部长人选而被人们所期盼,终因不愿趋炎附势而未得其果。
经亨颐自50岁时始学画,但其画作独具一格,受到业内人士重视。他的书法功底颇深,又善制印章,“故移笔作画,无师自通”。他与何香凝、于右任、张大千、丰子恺等人共创“寒之友社”,相互切磋,“风雨泼墨,诗酒联欢”。1938年秋,经亨颐因病于上海逝世,享年61岁。有《颐渊篆刻诗书画集》行世。
夫人经普椿
经普椿(1917—1997),浙江省上虞县人,廖承志的夫人。她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过系统的家学陶冶和学校教育,聪明好学,知书达理,志趣高远。由于父亲经亨颐与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同为国民党左派,又对书法绘画艺术有相同的爱好,尤其是“寒之友社”社址设在自己家里,而何香凝的家就在二楼,所以她有机会了解接触到许多有关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人往来的实情,更有机会得到何香凝的亲切关怀。1933年3月下旬廖承志在家中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后,经普椿遵父命悉心安慰照顾何香凝老人。尽管廖承志被营救出狱后,很快离开上海奔赴川陕苏区,经普椿与廖承志密切交往的时间很短暂,然而共同的家世和家庭地位,父母辈建立的深厚友情,特别是经普椿与廖承志二人所具有的远大革命志向,使他们相识相爱,并且很自然地得到双方长辈的认可和支持。廖承志离开上海赴川陕苏区后,通过各途径给经普椿写信表达爱慕之情,但都被经普椿的哥哥私自扣押。而经普椿尽管得不到廖承志的音信,又被迫回到故乡上虞,但她对比自己年长近十岁的恋人廖承志的人品和学识充满了深深的敬慕之情,坚决反对哥哥逼她出嫁的行为,苦等了廖承志四年多时间后,终于1938年1月11日在香港与廖承志结婚。婚后,经普椿不仅操持家务,照顾老人,而且常常协助廖承志开展革命活动。1942年5月,廖承志在广东乐昌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至1946年1月出狱这四年时间,经普椿默默忍受着思念丈夫的痛苦,坚强地肩负着抚育孩子、照顾婆婆的重任。在逃难内地、生活环境极其艰苦的境况下,经普椿没有任何怨言,更曾在广西亲手种植瓜果蔬菜,解决老人和孩子的吃饭问题。
抗日战争结束后,经普椿征得婆婆何香凝同意,只身从桂林赴重庆看望狱中的廖承志。但她不知廖承志被关押在何处,只好一边打零工如帮人洗衣服等度日,一边苦苦寻找廖承志的下落,直到1946年3月至4月间看到廖承志于《新华日报》上刊登的寻找爱妻经普椿的启事后,才与廖承志重逢。此时,距廖承志因中共中央多方努力,于1946年1月被营救出狱已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了。1946年7月,经普椿随廖承志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夫妻二人自此并肩战斗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战场上。
新中国成立后,经普椿长期从事海外华侨华人事务,为协助廖承志团结、吸引广大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支持、关心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54年,经普椿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日友协理事、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顾问等职务。
1997年9月20日,经普椿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经普椿逝世后,中共中央为她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以示对她一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发展强大作出积极贡献的充分肯定和表彰。
姐姐廖梦醒
廖梦醒(1904—1988),廖仲恺长女,廖承志的姐姐。廖梦醒出生时,父母均在日本留学并且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活动家。因此,她在幼小时候就有机会亲身受到孙中山等革命伟人人格风范的影响。1924年加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积极投身国共合作后形成的国民革命运动之中。1925年8月,父亲廖仲恺遭国民党右派刺杀逝世后,廖梦醒发誓继承父亲遗志,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之中。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廖梦醒愤然撕毁国民党党证,公开宣布脱离国民党。随后,她前往日本留学,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遭日本警察拘捕并驱逐出境。1930年初夏,廖梦醒从法国回国,在上海与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职业革命家李少石结婚。不久,夫妻二人奉命赴香港建立党的地下交通站。1931年春,廖梦醒由李少石、黄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中共中央在上海组建“中国工人通讯社”,作为对外宣传机构。李少石奉命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兼“中国工人通讯社”负责人,廖梦醒则任此机构的翻译。因廖梦醒自幼打下了坚实的中英文基础,尽管翻译任务繁重,幼女需要照顾,但她总是忘我工作,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1934年2月,其夫李少石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被关押在南京达三年之久。那三年,廖梦醒虽时刻思念丈夫,但仍坚持精心抚育幼小的女儿,并随母亲何香凝与宋庆龄等力促全国各界投身东北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廖梦醒在上海参加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工作,并参与筹建“保卫中国同盟”,担任宋庆龄的秘书。后奉命到重庆,担任宋庆龄与周恩来之间的联络工作。1945年10月其夫李少石遭国民党士兵枪击,逝世于重庆沙坪坝。李少石的死,对廖梦醒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投入推翻国民党统治、创建新中国的事业之中。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廖梦醒奉命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廖梦醒除长期担任宋庆龄的秘书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等职。1984年,经胡耀邦提议,中共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廖梦醒享受副部级待遇。1988年1月7日,廖梦醒病逝于北京。鉴于廖梦醒为中国民主革命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共中央为她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邓颖超、胡耀邦等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她著有《我的母亲何香凝》、《我认识的宋庆龄同志》等作品,编辑有《少石遗诗》等书。
姐夫李少石
李少石(1906—1945),又名李国俊、李振、默农等,广东省新会县第二区富冈村(今江门市蓬江区潮连镇)人,廖承志的姐夫。李少石的父亲是香港一个有地位的商人,对儿子的教育很重视,为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1925年,李少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岭南大学,不久即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根据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应加入中国国民党,以利于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决议,李少石于此时又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入读岭南大学之初,李少石成为进步学生中的积极分子,针对英帝国主义制造的“沙基惨案”,与廖梦醒等人发动岭南大学工人举行罢工抗议,遭到校方开除学籍的处罚。随后,他到海员工会工作,与海员工会领导人、省港罢工委员会委员长苏兆征取得联系,协助苏组织海员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1926年春,李少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按照苏兆征的指示,发动香港海员罢工、广州海员随省港罢工工人及广州各界群众反帝大游行等活动,迫使英帝国主义停止华南海关进出口贸易。李少石由此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了较高声誉,成为一位职业革命家。1927年4月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李少石奉命在香港、上海等地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担任香港交通站站长,并与廖梦醒结为夫妻,共同为党在香港的联络工作尽心尽力。1933年,中共中央对外宣传机构“中国工人通讯社”组建后,李少石在兼任该机构负责人的同时,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重要职务。1934年2月,李少石遭到国民党当局逮捕,被押解到南京囚禁达三年之久,直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才获释。此后,他受党组织指示在华南沦陷区开展起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3年,李少石奉命到达重庆,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秘书,全力协助周恩来工作。1945年10月8日,在重庆遭国民党士兵枪击逝世,年仅39岁。为了表彰李少石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抗议蒋介石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周恩来等代表中共中央为李少石举行了影响很大的出殡仪式。
李少石既是一位有影响的职业革命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由妻子廖梦醒编辑成册,取名为《少石遗诗》,于1979年1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问世。
廖承志与经普椿共生育儿女七人,依次为廖蒹、廖晖、廖茗、廖淳、廖钧、廖扬。现今他们都学有专长,事业有成。尤其是长子廖晖(恺孙),延续了祖父母、父母的人格风范和从政能力,长期担任着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参考文献:
1.蒙光励:《廖家两代人———廖仲恺何香凝和廖梦醒廖承志》,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尚明轩等:《历史大相册———何香凝》,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3.周兴梁:《廖仲恺和何香凝》,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张磊主编:《宋庆龄辞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余炎光等编著:《廖仲恺年谱》,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6.伊妮:《千秋家国梦: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程德林等编:《影响历史的家族》,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8.余德富:《双清传略:廖仲恺与何香凝爱国革命的一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闫恩虎:《客商概论》,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
10.尚明轩:《何香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11.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12.江门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编:《江门文史》第42辑,2007年内刊。
13.陈国治编:《绍兴名媛传略》,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王俊彦:《廖承志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童富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6.林亚杰主编:《广东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