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同学科视野中的对人判断
3.1 哲学家的观点
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都是人,人的本质或人性(human nature)本质的问题是哲学的起源问题之一。随着人类不断进化和大脑日益发达,思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们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作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不断地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先哲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纷纷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人和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典人性观,如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及性有善恶论,这些人性观直至今天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学说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只要“内养外化,皆可成善”;而法家的代表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则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欧洲,文艺复兴后的资产阶级提出了以解放人的个性为主要内容的人性论,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作用。但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不用阶级观点分析人,不按照人的历史发展解释人性,而只侈谈所谓人类共有的人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包含着人的阶级性,所以只存在具体的人性,而抽象的所谓人类共有的人性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不会像哲学家那样在人性问题上咬文嚼字,但每个人自幼形成的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与哲学家并无二致。换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统一哲学观和人生观,这种观念决定了个体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态度。在今天这种价值观倾向于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已不常争论人性是善是恶问题,善恶的标准也日益变得模糊不清,然而,一个人在整体上关于人性的观点多少会左右他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及其价值观念。当我们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从积极的方面去替人着想,以一种理解和期望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而当我们认为人性是丑恶的时候,即便周围的人和事是积极的、优秀的,我们也可能会以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或偏见去看待。虽然对人性的判断带有浓厚的思辨性,而且与人格的判断尚有距离,但是,这种整体的人性判断构成了人格判断的基础。如果说人格判断主要关注个体层面的对人判断问题的话,那么哲学家们的人性论主要关注群体层面的判断。这些人性论左右了人格心理学家的理论导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则持性善论的观点。
3.2 人类学与进化论的观点
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对人判断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跟后天的教育和成长历程有关,而且必定也与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关。从物种的角度来看,对人判断可视为物种进化的结果,可以假定,那些能够作出准确判断的个体比不能准确判断的个体更有可能适应环境的需要,因而得以生存和繁衍。试想,我们的祖先如若不能对其所在的部落群体成员作出准确判断和了解,那么不仅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且可能因此而起冲突。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从有人类的时候开始,就有了人格判断。一个无法有效感知他人人格的个体,难以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在远古的合作性社会中,这种个体也将很难获得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源,从而也很难找到配偶,与之相应的基因也就很难遗传下来。打个比方,进化就像个筛子,一遍又一遍,最后剩下来的,都是那些能有效进行人格判断的个体。也就是说,人格判断的天生效度在整个人类中具有普适性。
图1-3 对人判断是物种进化的结果
(资料来源:scipark.net)
人类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社会性物种,因此,人与人之间有效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避开敌害、结成联盟以及找到合适的配偶,而错误的判断对于个体和种族有时候可能是致命的(Haselton&Funder,2004)。进化论的观点指出,人类应当首先形成和发展用以解决人际判断问题的技能技巧,包括对他人人格的判断,这种能力对于生存和繁衍这一基本任务有重大意义。从狩猎过程中合作同盟的形成,到朋友和配偶的选择,以及集团谈判和社会交换,可以想象社会判断和社会决策在其中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对女性而言,繁殖是件比男性付出更多的买卖,因此,女性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男性抚育后代的能力和意愿上;男性则会将注意力放在女性的生育能力上(Dunbar,Barrett,&Lycett,2011)。反言之,那些不能判断男性抚育能力的女性和不能判断女性生育能力的男性繁衍和保全后代的概率更小,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更低。关于征婚的研究表明,配偶选择偏好与真正结婚的数据一样,都体现了配偶选择决策的确存在进化的考虑。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所作的决策视“自己对异性有多少吸引力”而定。同样地,一些显著进化的身体特质(如男性突出的下巴、高大的身材、强壮的体魄,女性年轻、漂亮、胸大、细腰、肥臀)被认为对配偶选择决策起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这些身体特征仍然是我们对人判断中的重要依据。
3.3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从社会学的观点分析,人不只是个体的,更是群体的和社会的,一个人的发展始终不能脱离周围的人和环境。在这种意义上,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社会学家更愿意将人转到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进行判断,社会适应良好的个体是那些既能够准确判断他人又能够被他人准确判断的个体。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相比,社会学家更关注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关注其社会角色、职业以及个体所在的群体、社会组织和文化背景。事实上,当我们初次了解一个人时,我们首先会从个体附属的社会因素开始,例如,问对方的籍贯、职业,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婚姻状况、社会地位等。当对这些有了大致了解后,我们就能对对方形成初步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有可能左右我们对其进行更深入了解的意愿。当我们得知某人是权高位重的社会名流后,我们可能会赋予他更多积极或消极的看法,如推断其人品是否优秀,收入所得是否正当等,社会偏见以及刻板印象与此不无关系。
关于对人知觉,社会心理学最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尤其是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1]。泰勒(Taylor)等人(2010)指出,在考察人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有六条简单而又普遍的原则(p.32)。
(1)人们根据少量信息迅速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并赋予他人一些普遍特质。
(2)人们特别注意他人的显著特质,而不是关注所有方面。我们会留意那些让一个人显得与众不同的品质。
(3)对他人的信息加工包含知觉他们行为中的一致性含义(coherent meaning)。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参考个人行为所在的情境去推测该行为的含义,而不是孤立解释某种行为。
(4)我们通过对刺激进行分类或分组来组织我们的知觉。我们并非将某个人看作孤立的个体,而是倾向于将人看作群体的一员——穿白大褂的人是医生,虽然每个医生都有一些与其他医生有所不同的特质。
(5)我们利用自身具有的持久的认知结构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在确认某位女性是名医生之后,我们就利用关于医生的信息对她的特质和行为的含义作出一般性的推论。
(6)知觉者自身的需要和个人目标将影响他如何知觉他人。例如,你对只需见一次的人形成的印象与你对新室友形成的印象非常不同。
即使一个人准确把握了上述原则,他(或她)是否能形成准确的第一印象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响对人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分析,我们对人知觉的动机以及所掌握的信息共同决定了知觉的准确性。无论是对谁知觉,我们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也不可能把握所有信息。大量证据表明,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并不是非常准确,却能获得实用准确性,这种准确性使他们能够达成人际关系目标(Gill&Swann,2004)。因此,实用准确性不需要特别高,只需要让人们能够满足在关系中所持的目标即可。
链接:成见对判断的影响
成见(stereotype)又叫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类人或某个群体(比如男性或女性、黑人或白人、银行家、大学生、中国人等)的人格特质的固定看法,这种看法来自于对整体的概括。成见能使我们的周遭环境简单化,这是它的唯一用处。有了它,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信息“打包”,我们将不同的人编入不同的小组,同时又力图使同组的各个成员间差异最小化。在判断某人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一概而论或受成见的影响吗?不管你的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我都希望你能往下看,下面这些内容很可能与你有关。
(1)性别间的成见。性别成见会让我们固执地认为男性处于主宰地位,他们理智,以自我为中心,而女性则比较热情,多愁善感,依赖性比较强。在一项实验中,当男性大学生面对一位高成就的女医生时,会认为她的能力较差,而且她的成功之路比男性医生轻松(Feldman-Summers&Kiesler,1974)。女大学生的看法则有所不同,尽管她们认为男医生和女医生的能力一样,但是却认为男医生的成功之路会比较轻松。
(2)对外貌的成见。你对帅哥美女和对丑男丑女的态度一样吗?大量的实验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些实验表明,我们以貌取人实在是太平常了,我们通常也更加信任长相俊美的人。如果我们对与之有关的所有实验做一个全面分析,会发现长得漂亮的人比长得难看的人显得更加善于交际,更有支配力,更加性感迷人,也更聪明,心态更平和,更易相处(Feingold,1992)。更令人意外的是,格根(Gergen)等人还发现,人的外貌甚至会影响他人对其配偶的看法。研究人员请参与者根据照片对一位男士进行评价,男士或与一位美女相伴,或与一位相貌平平的女士为伴。研究发现,当男士身边站着的是美女时,他在参与者眼中就显得更加具有智慧,更善于交际,也更有钱(Gergen,1981)。
(3)对衣着的成见。虽然说“人不可貌相”,可是我们仍然喜欢凭衣着取人。例如,看到一位男子带着船长帽,嘴里衔着烟斗,身穿条纹套头毛衣,你一定会说这是个布列塔尼水手。福赛特(Forsyte)等人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特别喜欢把某些男性化的标签贴在前来应聘要职的身着深色套装的女性身上(Forsyte,Drake,&Cox,1985)。对这些女性求职者进行评价的参与者认为她们竞争力强,有领导气质,有责任感和自信心,处事客观,雄心勃勃。而一个衣着“挑逗”的女应聘者在参与者看来更有自信,也更世故,更有吸引力,但她跟其他衣着风格的女性相比,也显得不够优雅,不够诚恳,不够谨慎(Abbey et al.,1987)。
(4)对社会地位的成见。如果有人告诉你,你马上要见到的人其家庭背景不错,那么你对他的判断很有可能会受到这则信息的影响。达利(Darley)和格鲁斯(Gross,1983)为参与者播放短片,片中展示了一个小女孩的社会出身:半数观众看到这个小女孩出身殷实家庭(现代化的学校,豪华的住所),另一半观众看到她来自社会底层(学校破旧,街道衰败)。接下来,研究者继续给所有参与者一起播放另一段影片,影片中小女孩正在进行一项艰苦的任务,是成是败还很难说。看完后要求参与者为小女孩的表现打分。结果发现:如果参与者之前看到小女孩来自富裕家庭,就会认为她禀赋过人,而在另一种情境下则认为她天资一般。他们所评价的其实是同一个孩子。
(5)文化成见。与文化相关的成见是人们谈论最多的,因为在存在种族主义或是排外主义的国家中,此类成见可谓屡见不鲜。博登豪森(Bodenhausen,1988)请一些美国人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他对其中半数参与者说,该名嫌疑人叫拉米雷斯(Ramirez)(在美国,人们通常认为拉美裔人犯罪的可能性特别大),对另一半参与者说他名叫约翰逊(Johnson),随后,参与者根据一系列对嫌疑人有利或不利的目击证据来判断他是否有罪,结果发现:名叫拉米雷斯(Ramirez)的嫌疑人比名叫约翰逊的嫌疑人更容易被判有罪。
有个小笑话,说的是对欧洲各国的文化成见,有时候这些成见也未必都是负面的……“法国人当大厨,德国人当机师,英国人做警察,意大利人谈恋爱,一切的一切都靠瑞士人运筹帷幄,这就是天堂。英国人当大厨,法国人当机师,德国人做警察,瑞士人谈恋爱,一切的一切由意大利人组织管理,这就是地狱。”
(资料来源:塞尔日·西科迪,2009,pp.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