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眷恋与地名移用——南海地名洙泗、三山谈
地名是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地理实体专有的空间位置和范围,构成地名的指位功能,呈现地名的自然属性。地名源自约定俗成,是名与实、音与义的社会契约,命名、更名、废名无不受到社会、民族、语言、历史、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地名又是一面镜子,真实记录着社会生活及其嬗变的轨迹,表现出广泛的社会属性。
语言是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标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贺知章的诗句和客家的民谚,把人们对母语的深深依恋和无比忠诚的这一种强烈的语言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人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怀着一份魂牵梦绕的眷恋,对故乡老地名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深情厚谊,叫地名感情。
老地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情感纽带,传承历史的文化桥梁。漂泊异地的人们直接将故乡的地名,挪移到新的定居点上,是地名感情和地名忠诚的突出表现方式。南海的洙泗、三山、简村、瓜步,都是满载着思乡情愫的移用地名。
叠滘位于美丽的珠三角腹地,河汊交错,民风淳厚,为南海区桂城街道辖下的富庶之乡。南宋淳祐至咸淳年间(1241—1274年),孔子后人为躲避战祸,背井离乡,从山东南逃,经南雄珠玑巷,来到南海叠滘定居。为了纪念故土、不忘根本,他们从家乡的河流洙水、泗水中各取一字,将新开的村子定名“洙泗”。洙泗西临佛山水道,是南海的古村落,具有七百多年历史,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洙泗里”,以孔姓人居多。
洙水、泗水曾是流经曲阜附近的两条河流,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始祖孔子在这里创办私学,收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礼记·檀弓上》载有曾子和子夏的对话:“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后世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礼仪教化之风,如南朝梁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有言:“弘洙泗之风,阐迦维之化。”唐卢象的《赠广川马先生》提到:“人归洙泗学,歌盛舞雩风。”宋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云:“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湖南岳麓书院,继承了孔子的儒家之风,被誉为“潇湘洙泗”。“洙泗”成为儒家文明的象征符号。如今,曲阜城北依然保留着洙泗书院。
南海洙泗籍作家孔捷生,又名易大旗,工于中、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姻缘》和《因为有了她》分别获得1978年和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普通女工》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当时红极文坛,与刘心武、邓友梅、高晓声、贾平凹齐名。孔捷生曾经利用去泰山参加笔会的机缘,在曲阜孔府族谱档案里,查到了南海洙泗村,黄卷之中除了南海孔氏的渊源和谱系外,还赫然有张平面图,绘有洙泗村的流水、木桥、宗祠和孔姓人家的住宅分布。
孔姓人对诗书礼仪的文化认同感十分强烈。南迁途中,他们将珠玑巷的歇脚点也叫洙泗,如今,风貌古朴的珠玑巷分为三街四巷,洙泗列四巷之首。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念八,在叠南修建祖祠,即现在的孔大宗祠。它是广东现存最早的孔氏祠堂,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历经七次重修或改建。明景泰三年(1452年)修祠,两广总督王翱题匾“洙泗渊源”。2006年孔大宗祠开始了第八次大修。散布各地的孔氏宗祠,一直坚守着修纂族谱和绘制图表送至曲阜孔府存档的传统,孔氏宗族谱系也因此完备、准确、详尽,举世无双,据说连英国皇家族谱的御用修纂部门也曾到曲阜考察和取经。早在宋代,乡人就在洙泗的“大笪地”(笪,粤音[dad3 ])建洙泗书院。元、明、清三代,洙泗出了4位进士、7位举人。洙泗开村后,陆陆续续来了肖、王、黄等外姓人,孔氏人并不以姓尊而自傲,与外来的杂姓人和睦相处,谦让有礼,体现了儒家的尚德崇文思想。孔子的后裔,经历两千余年,统一按代数行辈,族属代代不乱。20世纪50年代,村里多属宪、庆、繁、祥字辈,后来是祥、令、德字辈居多,即使在“文革”时期“批林批孔”风暴中降生的男丁,仍一律按族规行辈取名。洙泗乡人,传承的不仅仅是故乡河流的两个汉字,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字所标记的文化和民风。一直以来,洙泗乃至整个叠滘都非常重视教育。
明清都堡制时期,季华堡在平洲以东、林岳之北,东连番禺地界,下辖鸡鸣、三山等5~20个数目不等的村庄。粤语“季”与“桂”同音,故“季华”又被写成“桂华”。季华是南海非常古老的地名,现在不再是行政区划名称,派生地名有季华路和季华公园。民国时期,季华堡改称为“三山乡”,曾与林岳合称为“季林乡”。20世纪50年代,季华并入平洲区,三山、林岳为平洲区辖的乡。20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期,三山、林岳属平洲公社辖的大队。1987年2月,南海增设凤鸣镇,以三山岛为主,“凤鸣”即季华堡鸡鸣村的雅称。1999年,凤鸣镇设立三山港街道办,于2001年并入平洲街道办事处。2005年,平洲并入桂城。
三山出过不少名人。宋元时期,乡人刘镇、刘镕、刘铎三兄弟同登进士,赐黄甲,号称“三子皆黄甲,一门无白丁”,有司旌表其故居为“聚丛桂里”、“贤巷”。元代农民起义首领邵守愚,曾率义军两度攻克广州。奕东人邵汉生,兼容南北的武术大家,门徒遍及12个国家,首次兴办亦贤中学,曾任香港大学武术学会导师,且曾是李小龙的老师。
三山的得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三山岛位于南海区平洲街道东部,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人口1万有余,因岛内有大松林、中心岗、凤岗三座山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是一个闭塞而偏僻的小岛,民谣唱道:“有女唔好嫁三山,刮风过渡好艰难。”现在,这里建起了与外界相通的西桥、南桥,被称为“珠三角对外海上运输中心”,并将建设成为全省第一个低碳城。其二,据《邵氏族谱》记载,三山邵氏来自福建。邵晔,福建福州府闽县三山人,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太宗念邵晔有功于朝廷,授邵晔右谏议大夫,出任广州知府。族人邵五才,字文翰,随邵晔来到广州,后定居南海季华乡,开枝散叶。为了不忘故土,邵姓人将故乡地名“三山”移植到季华堡内新的定居点,当地人称他们为“三山邵氏”,三山因而得名。三山邵氏主要分布在奕贤村,据说奕贤村是邵氏在福建三山的祖居地。另一说法是,邵姓在宋代时从福建莆田后墩村迁居至此,村中大多数街巷名称也是莆田后墩村街巷旧名的移用,奕贤之名亦然。清代乡约制时期,称奕贤约,1954年分为奕东、奕西两个自然村,沿用至今。随着福建移民定居季华,三山、奕贤等福建地名也就横向移植到了南海。
明清时期简村堡为南海鼎安都(包括后来的江浦司)统辖,是我国近代爱国华侨、著名民族企业家陈启沅的故乡。1927年采用区堡制,简村堡编入第八区,分为简村堡乡、官山市和樵岭乡。1930年,广东省实行区、乡自治制,简村堡乡分编为简村乡、吉水乡、杏头乡和禄舟乡。如今,简村被誉为西樵最美的村庄,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陈启沅纪念馆就坐落于绿树掩映的西樵简村绮亭陈公祠。西樵简村人中曾有冯姓一支迁入平洲的东头村,虽年代久远,但依然与祖居地保持着联系,建有祖祠。平洲大圩原来的“简村街”、“简村外街”,就是根据西樵简村而冠名的,属于移用地名。佛山城区西南隅,也有一个简村,据说因简氏建村得名,这里建有全国著名的童装批发市场。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明代简村属张槎堡。西樵简村、禅城简村、顺德简岸等地名,简文会、简朝亮、简照南、简玉阶等一批响当当的人物,以及记载状元家族2600余年历史的《粤东简氏大同谱》,都说明简氏是广东的大姓望族。
佛山机场建在南海区罗村街道办,叫沙堤机场。明清时期,沙堤为黄鼎都司所辖之堡。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南海县志》中郑伯奇总纂的《沙堤堡图》上,瓜步村轮廓分明。新中国成立之初(1953年),为修建沙堤机场,以作为广州空军部队的直属基地,瓜步全村的土地都被征用。政府将周姓村民迁往番禺的沙湾,邓姓村民迁往平洲的平胜。邓姓人重新安置后,为了不忘故地,传承文化,将新的居住点仍然叫“瓜步”。于是,罗村的瓜步变身机场,而瓜步村这个老地名在平洲保留下来。
洙泗从山东经南雄漂泊到叠滘,三山、奕贤从福建植入季华,简村自西樵复制到平洲,瓜步由沙堤迁往平胜:地名移用刻录着家族迁徙的历史,蕴含着故土眷恋的感情,标志着乡风民俗的传承与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