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3年又连续十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这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起到降低信息交易成本、动员居民储蓄等多重功能,进而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最终推动经济增长。而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正是集货币与信用于一身的金融问题(Duong&Izumida,2002;白钦先等,2009),它包括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因素。

农村金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农村经济恶性循环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实物资本短缺和贫困的恶性循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与贫困的恶性循环。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村资源生产率较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进而导致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储蓄能力低。事实上,生产率低主要是由于缺乏资本,而储蓄能力低又进一步加重了资本的匮乏。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资本因素的形成是打破经济发展恶性循环的关键。在农民储蓄不足和积累有限的情况下,贷款成为农村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贷款通常被认为是促进资本形成的重要方式。贷款短缺,意味着资本短缺,也就意味着金融体制不够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一方面,农户很难在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另一方面,在某些地方非正规金融猖獗,比如高利贷,这扰乱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在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方面,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提出通过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完善地方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等方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金融业的功能比较弱小,农村金融组织的资金供给能力较小、服务水平较低,农户望贷兴叹,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对此不难找到一些原因:中国农业银行调整发展战略,收缩农村信贷;农村信用合作社规模太小且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仅在粮棉油收购资金信贷等狭小领域内发挥作用等。但是,这些可能只是从表面上解释了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我们还需要探寻更深层次的原因,并从中得出有益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