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守·望”采访组
“守·望”分栏纸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组员采访心得】
采访是一种学问
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冼丽影
这次海南潭门之行有悲有喜,有泪有笑,有心酸有自豪,一路之行就像掉进了五味杂陈的罐子里,情绪感受随时变化,不由自己。尽管风雨同路,但因为有老师的全程支持,有伙伴们的鼓励陪同,我们只顾一路兼程。
海南潭门之行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用双眼领略别样的潭门风采,用心灵感受潭门女人的自强,用镜头记录潭门正在上演的生活 “故事”。以记录者的身份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在这里,我最想谈谈这一路上的采访经历,从采访对象的选取到最终的成功,整个过程充满了学问。
在策划时,我们小组人员因某些原因把采访地点从三亚换成了琼海潭门镇。而关于潭门镇的网络资料极度匮乏,它仅仅是因为黄岩岛事件才被人们所知,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信息了。因此,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是,我们必须通过少得可怜的资料来确定在潭门的拍摄主题、拍摄策划以及方案。
无疑,采访对象的选取非常重要,身处广州的我们必须联系上千里之外的潭门人,并且是具有典型故事的人。在敲定 “潭门女人” 这个主题后,我们就根据网络上的零星线索寻找人物。潭门女人、有故事、操作性强,根据这些特征,我们敲定了邢惠琼这个人物,她的丈夫被外国官兵强杀,年轻的她要扛起一家的重担,可以说是潭门女人的缩影。但是由于我们身处广州,无法直接与她取得联系,只能通过各种渠道尽力联系。潭门政府、派出所等我们都尝试着去联系,最后终于联系上了当地派出所的黄国孝上尉。但由于人物的敏感性,我们只能到达当地后,在他的指引下才能跟邢惠琼联系。在去海南的路途上,我们都一直跟黄国孝上尉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希望尽可能从他口中了解更多关于邢惠琼的信息。
我们自认为已经做足了一切准备并且满怀信心,可是刚踏进潭门镇,我们就面临着手足无措的情况。虽然我们知道邢惠琼这个人物很敏感,也预测到采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事实比我们预期的更加严峻。潭门渔民协会、边防派出所都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帮助,潭门镇上的镇民也绝口不提她,三天里我们打了无数个电话,咨询了很多人,但都没法见到邢惠琼的 “庐山真面目”。
前期策划做得再漂亮,现实情况中不行就是不行,我们辛辛苦苦熬了半个月的策划眼看就要打水漂了,而我们距离计划返回广州的时间也只剩下4天。我们只能当机立断,重新抉择。这也是我们在采访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当事先约好的采访对象无法接受采访时,要么选择放弃,要么选择另寻他人。当时的情况是我们不能放弃,所以只能忍痛割爱,推倒一切,从头再来。
当我们在对寻找人物快要绝望的时候,边防派出所的干警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当时我跟着两位干警进入村子里面去探访一些村民,期望能够通过多接触村民找到更多的希望。其中一位村民就是王维菊老人,在干警的翻译和帮助下,我跟王维菊老人聊了起来。王维菊老人无意中透露了她自己的一些遭遇。当时我觉得她起码是有故事的人,于是当机立断让同行的伙伴把随身携带的高清DV(数码摄像机) 打开,记录下我跟她的聊天过程,而这 “聊天” 其实就是我慢慢开始引导她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她能够自然地在镜头面前释放情绪的过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 “聊天”,我大概已经了解了王维菊老人的故事,非常庆幸当时果断打开了DV,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画面。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设定了采访人物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只会按着原先设定的路去走,选择性忽略路途中出现的意外惊喜,但有时候正是这些意外中的人与事让我们收获更多,而这些收获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跳出固定的框框,勇于改变。我认为要当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随时随地保持自己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思维。
采访结束后,我跟一个组员带着拍到的这些画面与另外两个组员会合,全组一致决定把王维菊老人设定为我们的拍摄对象。经过深夜的一番热烈讨论后,我们根据之前做邢惠琼策划的经验拟订了王维菊的拍摄方案。尽管邢惠琼的策划没有成行,但之前我们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而是不自觉地转成了我们在面对突变情况时的知识储备。我们临时更换了采访对象,但那些之前拟订的拍摄步骤、拍摄方法以及片子构思等是融会贯通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要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那么不管遇到什么突发状况都可以应付自如。
采访更难的地方在于跟采访对象的沟通。没有沟通,没有对话,就没有了解,就不可能把人物采访做好。当我们第二次到达王维菊老人家中时,我发现她明显多了一些戒备心,不愿意再多说,对于我们的全程拍摄也非常抗拒。这给我们的拍摄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知道我们要拍摄的东西是王维菊老人心中的伤疤,她自然不愿意重温痛苦的旧事。我不能硬逼着王维菊老人去讲那些事情,只能另寻他法,尝试换位思考。于是,我跟她讲述自己经历的遭遇,尽量让她感受到我的真诚与认真,让她体会到我不是以一种冷冰冰的记者询问式的语气来要求她回答。尽管我们是带着目的去完成一件事,但是完成的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得到结果的渠道也是可以多样化的。也许是因为我是农村出来的小孩,背景相似,王维菊老人跟我比较聊得来,也就慢慢地打开心扉了。
事总与愿违,但事总在人为。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新闻系学生,就要有时刻面对困难的准备。每一次采访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正如旧话所说 “七分采,三分写”,应用到视频中也是如此。采访是一门大学问,这次的潭门之行让我明白:作为一个记者,首先要学会如何跟采访对象 “对话”,而不是 “采访”。
策划里的“应变”
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邹薏颖
这次活动里,在做策划上我绝对是受益良多的,可这是一段地狱般的日子啊!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做策划。上大学以来,我做了不少策划,活动的策划、微电影拍摄的策划、新闻专题的策划等都有涉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一次,我竟然在策划这一环遇到了最意想不到的困难。
此次海防行分为三个地方——三沙、三亚、潭门,我们小组通过讨论把地点选在三亚,并以极快的速度把策划做好交给指导老师。但是 “三亚” 这块宝地还是被别人先选定了,我们被迫分到了潭门。潭门是哪里?这是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
三沙是最年轻的城市,不管什么都是新鲜的;三亚是个旅游胜地,而且我们还获得了在海军区居住的特权,就算拍不出旅游片,也可以跟兵哥哥一起拍个微电影什么的;而在潭门,那里有什么?我们能拍什么?一头雾水就是我们当时的写照。原本不能踩点考察原定地点三亚就已经很让我们头疼了,现在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让我们的策划更加难以开展。我们小组四个成员一头扎进网络搜寻相关资料,但好几天也找不着北,这让我们连策划主题都难以确定。
可以说,这绝对是我第一次写策划写得如此缩手缩脚。采访人物联系不上,采访主题模棱两可,采访问题编不出来,拍摄方案拟不出来,甚至连我们到底会在潭门那个地方遇到什么都无法预测出来,所以可想而知,我们的应急方案将是多么虚的东西。但是,我真的很感谢我的队友,在重重困难中,我们互相扶持着把策划写了出来。虽然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实施的可能,但只要策划的主题在,只要主线人物不变,那即使其他因素会发生变化,也不会变得太离谱,也不会变得让我们措手不及。
但结果告诉我们,终究是我们太乐观了。到了潭门之后,我们压根就没有办法见到我们的主线人物。因为媒体的曝光和其本身的特殊性,潭门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这个人给 “藏” 了起来,我们在渔民协会碰了钉子,在派出所吃了闭门羹,在这个并不大的小镇,好像所有人都忘记了这个人的存在,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我们去靠近她。策划攥在我们的手里,却变成几张印满了文字的废纸,所有的设想都因为联系不上主线人物而全部崩盘,我们沮丧、气愤!策划,到底算什么?策划,依然让我们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迈不出一步,几个昼夜的冥思苦想就这样被现实无情地捏碎,烟消云散了……
在我们濒临绝望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在此行中最可爱的民警,他的倾力相助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们很幸运地找到了另一个有故事的潭门女人——王维菊婆婆。她与我们策划里 “幻想” 的主线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让我们重新攥紧了那一纸策划,但她又有着专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给策划 “动大手术” 成了最迫切的事。我们真正地接触到了一个鲜活的人物,真正了解了她的故事,所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做改动,便变得不是那么困难了。终于,一份新鲜的策划又问世了……
虽然在后面的采访、拍摄和剪辑当中,我们依然没有完全按照策划来进行,但是策划对我们来说,仍旧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没有准备策划,那么我们到了潭门后,可能连寻找人要去派出所联系这一点都不知道,可能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可能不会遇上最可爱的民警,可能遇上王维菊婆婆也不知道要做什么。策划在某些情况下是相通的,我们不应该单纯地认为写策划是为了让我们的工作按部就班,策划的过程其实是对资料的收集整合,给予我们一个工作的大方向。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现实情况,对策划里面的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随机应变。我们站在镜头的后面,不是为了拍摄策划里面的条条框框,而是为了拍摄我们从起点到策划指定地点的整个过程中所有有价值的画面,因为计划是死的,懂得 “应变” 才能收获所需的信息,实现 “策划” 中所要达成的目的。
“潭门行”心得
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张 芮
细细回想,这次暑假去潭门的活动真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它对我的启发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做好准备
在刚开始这项工作时,我所在的小组并不明确到底要拍摄什么,花了很多工夫构想在军营中拍摄的方案。后来,老师说,选择在三亚拍摄的组比较多,建议我们将拍摄地点改在潭门。到了这个时候,我发现,我们对潭门的了解几乎为零。
从网络上搜集了一些资料以后,我们小组对于潭门也只有一点初步认识。跟老师沟通与探讨后,我们从众多的选题中挑选了 “潭门女人” 这一选题作为我们的主题。之后,我们进入了漫长的策划修改阶段。王玉玮老师曾这样教导我们,策划写得越详细越好,最好连最终片子的文稿也能写出来,哪个部分要用哪个镜头也都想好。这样到那里就不会不知道要拍什么,目的性就会很强。同时,我们要提前联系采访对象,做好一切准备。
这些要求很多看上去都很难实现,至少对于我们来说是这样的。我们的资料只有从网络上搜索到的屈指可数的几篇报道,对于采访对象,我们并不了解,对于潭门,也是如此。我们要选择谁作为我们的采访对象?从哪里得到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要怎么说服他 (她) 接受采访?这些问题都很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只有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对片子的拍摄才能更有把握。虽然片子还有很多的未知数,但是我们硬是把分栏纸写了出来。当然,这一切都是很理想化的。
二、PlanB和随机应变都很重要
到了潭门后,一切都改变了。
我们原本设定好的采访对象不能接受采访,我们被迫将之前的方案全部修改,寻找新的采访对象,制订新的策划和方案。一瞬间,我们觉得之前那么长时间的准备都没有用了。我突然间明白了 “凡事都要有PlanB” 这一道理。事情的变化太多了,做好相应的准备非常重要。当然,临时的应变能力也很关键。虽然我们突然间面临这样大的困难,但是小组的成员并没有气馁,大家都很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
幸好潭门边防派出所的干警带着我们四处走访,让我们找到了新的采访对象。在刚到潭门的几天里,我们总是白天在外面跑,拍摄可能需要的各种镜头,晚上聚在一起讨论接下来的拍摄方案,常常谈论到深夜。
幸好之前做了很多的调查,搜集了不少资料,虽然临时换了采访对象,故事脉络也发生了改变,但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利用。到了潭门以后,因为网络不通,我们想要在网上查资料也变成了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三、素材越多越好
在潭门拍摄的那几天,其实拍摄的镜头画面也不少,但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我们仍会觉得素材不足。归根到底,这是因为我们有时候拍摄意识不够强,在拍摄的时候也没有充分考虑最后成片时需要哪些素材,不同的素材需要的量又有多少,从而造成素材不足的状况。
总的来说,这次活动给我的经验和教训都不少。很多事情,如拍摄、制作等,都贵在 “用心” 二字,只要用心去做,总会得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就算有时会事与愿违,但用心去做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揭梦三沙”南海深度采访行心得
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康群群
在此次南海深度采访行当中,我的收获如同我们采访行一样,是很有“深度” 的。满满的经历,让我收获良多,成长了许多。最为深刻的经历,便是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那忙碌充实的五天。
记得在前往潭门的路上,天气终于由阴转晴,结束了海南那几天阴雨绵绵、不见晴空的苦状。我心中的紧张大于兴奋,一路上还在不停地联系潭门的相关部门,希望他们能够对我们的采访任务给予支持。但是,除了顺利联系上潭门边防派出所和潭门派出所之外,琼海市宣传委、潭门镇政府还是没能联系上。当我们向相关政府人员提及我们原本的采访对象邢惠琼以及我们的选题的时候,从他们的语气当中,多多少少让我感觉到,我们在获得原定的采访对象的支持上将会遇到一定的阻碍。最后,通过黄国孝上尉,我成功联系上了潭门边防派出所。在小组里,我充当宣传员一职,负责对外宣传与联系。在联系各相关部门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阻碍,但所幸潭门政府十分亲和,使得我的联系工作较为顺利。从这点出发,我明白了,并不是每次采访前都能如此顺利地接洽到政府,特别是电视记者,由于设备的干扰性,对外联系沟通工作的难度又添加一层。我们应当事先调查好相关部门,并预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据此调整相关方案,获得更多的联系渠道,同时也应当对自身采访方案有一定的诠释能力。
到达潭门后,我们立即前往潭门边防派出所寻找教导员询问有关潭门女人的问题。教导员一见到我们,便是直接一句 “你们的报道会登在哪里”,然后便问我们 “想要得到什么帮助”。我们吞吞吐吐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后,最终获得教导员的帮助。在这次沟通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很沮丧,深感自己处事的幼稚与生硬。我清楚地认识到,记者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晰而简短地陈述自己的想法和回应问题的话,那么沟通的低时效性将会让自身在高压的新闻工作中流失机会和增加阻碍。我也意识到,记者的工作是在与时间赛跑,分分秒秒都应该抓紧,时刻提起精神。
在干警的帮助下,我们无意间走访了一位有弱势儿童和老人的人家,也就是后来我们的片子的主角——王维菊的家。王维菊婆婆不太会说普通话,我们在干警的翻译下,在与王维菊婆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逐步了解她家的过往经历。在那时的走访中,我和组长只带了DV (数码摄像机),在这宝贵的一个多小时中,我们用DV拍下了采访的全过程。而这段采访因为有王维菊婆婆的真情流露而成了后来片子很重要的部分。当时由于难以联系上原定采访对象,而王婆婆家中特殊的经历与片子构想相符,我们小组在长久的思想斗争后,放弃了原先的计划,改做王婆婆的采访。当时讨论十分激烈,针对王维菊和邢惠琼,我们不断进行对比与梳理,最后选择了王维菊。那一刻十分奇妙。要不是原先那份策划的假设构想,我们不可能对临时改变采访对象抱有足够的把握。由此可见,灵活应变、善于思考、抓住机会等能力的发挥离不开前期充分的策划准备。
虽然在干警的帮助下,王婆婆同意了采访,但是采访过程并不顺利。一是婆婆家中设有小卖部,有许多人来来往往,特别是小孩进进出出,使采访环境受到影响,当时我们不得不派出一个人维护场地的秩序以保证采访顺利进行。二是采访中所涉及的问题对于王维菊一家来说十分敏感,一旦问题询问方式不恰当、不得体,就容易引起王维菊及其家人的不良情绪,从而有可能使王维菊婆婆拒绝日后的采访。当时我们想采访王维菊婆婆的儿媳,也考虑让其作为主要采访对象,但经过多番劝说后,儿媳最终还是拒绝了我们。王维菊婆婆看到儿媳伤心的神情,当场说了一句——“别拍了”,那一刻我们的心凉到了底。随后我们很沮丧,以为王维菊婆婆会暂时终止采访。但是随着沟通方式和相处方式更加成熟,加上派出所的帮助,我们获得了继续采访王维菊婆婆的机会。我们更加用心地与他们相处、沟通,与小孩玩游戏,与王维菊一家人一同进餐。我们不仅顺利完成采访,还收获了不一样的情谊!
在那次儿媳拒绝我们采访之后,我们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船长,并在与热情的老船长的交流中,了解了很多潭门的历史、潭门人的故事、潭门与三沙的渊源等。也正是这位老船长让我们登上渔船进行参观,并通过他了解了潭门的历史。我们认识到,只有深入了解某样需要了解的东西,只有把握其“深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本质和核心价值,才能最本真地诠释这些事物,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
在这几天的采访拍摄中,拍摄、构图并不是难事,难的事情就在于 “人”这个字。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以记者的身份与人接触,是我这五天修炼的课程。如何学会团队合作去完成拍摄,如何细致地做好一份人物专题策划,都是我在这一个月当中努力探究的命题。消息采集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反应能力对于一名记者十分重要,但这一切都基于视野与思维。如何让思维更加活跃与开阔,将会是我日后继续探究的问题。我希望自己在这条道路上能越走越远。
谢谢海南,谢谢潭门,谢谢给予我们前行机会和帮助的老师们。同时,谢谢我的同伴们的陪伴。一路同行,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