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3年7月30日五点整,“揭梦三沙” 暨大学子南海深度采访一行13人(包括老师、学生、记者) 在文昌清澜港登上 “琼沙三号” 补给船。7 月31日七点半,经过15 个小时的航行抵达三沙市永兴岛,踏上了梦寐已久的地方。我们成为全国大学生中第一支登上该岛的大规模实践团队!
这次之所以能够创造 “全国第一” 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学院一次就批给我们十多万元的经费,而且2013年暑假学院类似的活动还有 “海疆万里行”、“追寻名牌广告”、“寻找那些不朽的桥” 等等。这些说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敢于投入甚至不惜 “血本” 的。这种做法、这种意识、这种气魄,在全国新闻院系中不是唯一,也属罕见!
其次,三沙是富含新闻价值的 “金矿”,三沙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三沙市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也是中国目前地理位置最南端的城市。三沙市的设立意味着中国在对南中国海各大群岛、岛礁及有关领海的控制,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对南中国海及其附属岛屿、岛礁及有关领海在法理上的控制,有了更为有利的根本依据。但是在大多数国人心中,这个如此重要的年轻城市却仍是一个神秘而模糊的概念。真实的三沙到底是怎么样的?永兴岛上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三沙的未来走向如何?这一个个疑问都牵动人心。由此可知,三沙是锻炼新闻学子新闻敏感、新闻业务等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最好战场,而且通过我们多种方式的呈现——纸媒报道、电视作品、书籍——能够让国人进一步了解三沙,进一步增强海防意识、国防意识。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除了三沙,我们还选择了三亚和潭门两个点。三亚是海南第二大城市,也是距离三沙最近的城市;潭门的渔民有很多到三沙捕鱼,两地间有着浓郁的亲情纽带。这样以三沙为中心,三沙、三亚、潭门成一面,能够完成对南海的深度解析。
再次,“电视采编训练营” 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较为成熟的学生实践平台,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运行机制。“电视采编训练营” 先要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训练。参加训练营的同学三四人一组,每两周出一个电视作品,由老师一一点评。一个学期要拍摄8~10 个作品,这样一学期下来对电视节目采制的所有环节都经过了八次以上的训练。接着暑假一开始就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请业界有经验的记者、编辑为大家授课,解答同学们的疑问。与此同时,各个小组开始制订自己暑假实践的采访方案。最后,采访方案获得通过的小组可以外出开始暑期社会实践。由此可见,在“电视采编训练营”,同学们在电视采访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经过了扎实、系统的训练,这为他们大规模外出采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揭梦三沙” 南海深度采访行之所以获得成功,跟中国人民解放军92474部队李政委的热情支持和不可或缺的帮助分不开,在此深表谢意!李政委认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次 “揭梦三沙” 南海深度采访行是一次军民携手的生动范例,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海洋意识。李政委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持续下去,并寄望暨大学子为国家的海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政委——一位老军人——的厚望我们铭记于心!
正是有了上述这些独特的优势和条件,我们才能登上三沙,才能完成对南海的深度采访,也才有了本书的面世!
本书主要包括作品、采访日记、策划方案和工作照片四个部分。作品部分主要是电视作品的文字呈现及创作体会。作品的文字呈现采用了电视专用的分栏纸形式,力图突出电视多符号的特点,反映创作者电视的思维状态;创作体会是作者在电视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及策划等多方面的经验总结,在选题、形式、结构等各种创作要素上的认识、经验等。采访日记反映了每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的经历和思想活动。采访日记因人而异,有的侧重业务的探讨,有的讲述个人的经历和感悟。策划方案是各个小组在整个活动中讨论、制订的,有的付诸实践并且成功得以在作品中呈现,有的因种种原因而束之高阁,有的经过修改继续在采访中得到贯彻。毫不讳言,其中绝大部分方案非常优秀、周密,最终都未能实施。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如何认识采访策划?怎样使策划更为有效?策划是不是无用?这是所有成员都苦苦纠结,爱之、恨之又不能完全把握的。工作照片是用照片的方式记录各个采访组工作、生活的情况,同时反映了采访的环境、情境,以使读者对整个活动有个感官认识。
借着这本书的出版,这里也就大学生社会实践谈谈看法。
社会实践是 “电视采编训练营” 流程中的最后一环,也是真正检验前期教学、实践效果的关键,它是同学们由课堂走向新闻主战场、由模拟走向实战的一个重大转变。如何成功 “转型”?我们觉得以下几方面至关重要:
第一,关于策划。
本书是 “策划” 的产物。“揭梦三沙” 总策划案中明确规定了各个阶段每个团队要提交的各种材料,策划书是所有材料中的关键部分。
首先是出发前。在这个阶段里,每个有意向参与活动的同学要提交详实具体的报道方案,并以报道方案的可行性和突出性选人。这里的方案要求同学们对将要进行的人物或者事件采访事先做出谋划或筹划,在谋划过程中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后加以实施。但是光有一个方案是远远不够的,这次活动中,学生们充分体会到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预期采访安排可能会因为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干扰被迫中止或者是改期。因此,“策划” 这两个字的作用和优势尤为凸显。报道方案经过带队老师组成的评委团审核通过了,制订方案的同学才能成为正式的成员。
其次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一位团队队员写采访日记,记录采访过程中的真实事件、真实情感,并随时抽查。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活动进行中不断修改原先制定好的策划书,根据当时采访过程中发生的现实情况做出临时的调整,以求能够让最后采访成品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最后是活动结束后,要求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作品 (包括视频和文本),并且附带深刻的采访体会。由于策划到位,任务明确,加之执行不打折扣,所以构成本书的几大部分内容都能比较顺利的收集、整理出来。
第二,关于机制。
机制是确保包括电视采编训练营在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常、规范、良性、可持续的制度基础。从纵向看有流程机制,从横向看有分类机制。
纵向的流程机制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在校实践阶段,时间16 周,持续将近一个学期。其做法是,学期开始参加电视采编训练的同学就自由分组,然后每组每两周交一个电视新闻作品,逢双周老师进行讲评,总共八次。这样,训练营的同学对电视新闻的选题、策划、采访、拍摄、编辑、写作、制作等各个环节都有了八次的实际经验,再经过老师针对性的讲评,可以加深对新闻理论、电视媒体的认识。
二是集中培训阶段,持续1 周。具体时间一般是暑假的第二周,我们延请业界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和领导给同学们集中授课,进一步强化新闻意识、电视意识,巩固一个学期的实践、理论学习的成果。这一阶段业界老师的选择是关键,比如 “揭梦三沙” 南海深度采访行,我们就请了河源电视台的车济民副台长,他介绍的河源电视台拍摄 “天下客家人” 大型系列纪录片的体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同学们知道电视记者尤其是小台记者的艰辛,这对他们完成自己的任务很有帮助,如冼丽影同学在采访日记里这样写道:“记得在上培训课的时候,河源电视台车济民台长也跟我们提过他类似的经历。当时还体会不到他所说的那种无奈与羞愧。但在派出所凉亭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当时我的脸通红,火辣辣的……教导员的敷衍,让我只能向同在现场的佛山电视台记者寻求帮助。低声下气、笑脸相迎,尽管心里有再多的委屈也只能先放一边。若我真打算从事新闻行业,这样的事情以后便是家常便饭吧。现在也只能安慰自己,把这个经历当作是提前的社会实习了。”
三是外出实战阶段,各组提出自己的选题,通过后或分散或集中出去完成,最后需提交作品视频、文本、前期策划、采访体会、采访日记等。这个阶段实际又分为前期采访、后期编辑制作和最后总结三个步骤。前期采访如何完成在策划一节已经做了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后期编辑制作和最后总结是一般社会实践活动容易忽视的环节,出去时轰轰烈烈,回来后寂寂无声的现象时有出现。改变这种状况,真正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抓落实。在 “揭梦三沙” 南海深度采访行中,我们强调,成片能力是各种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评价每个同学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优劣的最基本依据,更进一步讲,能不能拿出作品也是衡量一个同学对社会实践活动态度正确与否的标准。在提高同学们认识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完成得好的同学在学分、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而没有完成的则予以惩罚。指导老师再加强督查,敦促同学们在限定的时间里拿出作品。对于采访日记、采访体会同样重视,要求必须按质按时完成,因为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是一个飞跃式的进步,养成时时总结、处处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同学们业务能力、理论水平的提升。
这样经过 “在校实践—集中培训—外出实战” 三个阶段,一期电视采编训练营宣告结束。
横向的分类机制包含很多,比如选拔机制、评价机制、运行机制、推广机制、沟通联络机制等等,在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
第三,关于团队。
指导老师团队是项目成功的核心。“揭梦三沙” 南海深度采访行有四位指导老师,其中有业界经验丰富者,有理论涵养深厚者;有传统媒体的实践者,有新媒体的研究新锐;还有学生工作经验丰富者。这种组合互补性强。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优势充分体现出来,比如麦尚文老师策划能力强,与媒体联系广泛,他提出,要挖掘三沙离不开潭门和三亚,这样就确定了整个活动 “三点一面” 的框架:以三沙、三亚、潭门三点为核心,重点挖掘,从而形成对南海 (一面) 的深度解析、整体认识。我们的活动得到媒体广泛、持久的关注,也与麦老师的精心策划、积极沟通分不开。王玉玮老师为人谦和,深得学生喜爱。他擅长纪录片拍摄,《守·望》 就是在他执导下获得了省级一等奖。李龙老师长期做学生工作,懂得学生心理,在学生团队组成、后期成果呈现等多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建议和设想。几位老师的共同努力确保了这次大规模的活动安全、顺利、圆满。
学生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基础。我们认为培养好的学生团队需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由同学自由组合。在流程机制中已经介绍了,电视采编训练一开班就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形成采访团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专业、特长、脾性等彼此熟悉,有的同学已经有过合作的经历,更容易形成默契,碰到问题、困难时更容易沟通、解决。同时一个团队的默契需要时间来磨合,而一旦磨合成功对后面第三阶段出去实战是非常有益的。事实证明后来片子做得比较好、成果较多的就是这样经过磨合、锻炼的团队。第二,强化合作意识。电视记者是个集体的概念,做好电视采访,离不开策划、出镜采访、摄像、灯光与音响调试等多工种、多环节的密切协同。一个有能力的团队必然是每个成员术有专攻,又能相互配合的团队。以冼丽影组为例,组长冼丽影电视纪录片创作经验丰富,拍摄技术优良,采访沟通及后期剪辑能力极强;组员邹薏颖长于前期策划和后期剪辑;组员张芮技术全面,可以实现团队中角色的快速转换;组员康群群对声音非常敏感,擅长现场采音和后期配乐。大家在采制中既发挥各自优长,又相互鼓励、配合。他们拍摄的 《守·望》 接连获得学校和省里的大奖。合作的意识还体现在组与组、组与大团队之间。这点下面详细阐述。
团队协调是项目成功的保证。协调主要适用于整个团队与采访组之间以及各个采访组之间的关系上。“揭梦三沙” 南海深度采访行是一个大的团队,有25名学生,分成6支采访组。大家的总体目标、任务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对三沙、三亚、潭门的重点挖掘形成对南海的深度、整体认识。但是每个采访组又有自己单独、具体的任务。采访组与采访组、采访组与大团队之间还是有些矛盾冲突,比如设备的分配、时间的安排、行程的确定与调整等。怎样处理好大团队与采访组之间的关系?我们觉得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明确任务。每个成员都要明确整个团队的任务,明确各自所在采访组具体的任务,并且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这些都明确了,每个人、每个组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是自己小组的还是整个团队的,这样关系就好处理了。统一行动时就服从整个团队或者大活动的安排,强调步调一致。分散行动时则鼓励发挥各自采访组的积极性。在统、分转换时则严格要求行动迅速,按时到位。比如,与军队联欢……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出发前事物繁杂,各组都在忙着自己方案的完善、资料的充实、采访对象的联系、设备的借用等等。但是,我们仍然坚持所有一切必须为整个团队的活动让路,各组必须积极投入联欢会节目的排练中。结果短短三天就与部队联手拿出了一场不错的晚会。
二要尊重各个采访组的独立性。这种尊重表现在给各组创作的充分自由,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要尊重小组的意见,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的选题。当然尊重并不是放任不管,如果时间允许,指导老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各小组讨论,与组员平等交流,共同探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会大大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形成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笔者就曾在微信上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讨论,同学们讨论的热烈、认真以及富于创意,都深深感染了我,并从中受到不少的启发。尊重还体现在因势利导,发挥采访组、组员各自的特长。发挥各采访组的特长,最终的结果是整个团队的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既有反映与民生活的,也有体现部队文化的;既有纪录片、旅游文化片,也有微电影等等。充分尊重各采访小组,反过来整个团队的大活动定然会得到他们的支持,这样大团队与小团队之间就分合自如,整体执行力大大增强。
三要确保沟通畅顺。“揭梦三沙” 南海深度采访行设置了整个团队和采访组两级Q群和微信群。团队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沟通,正常情况每日与各组组长联络一次,然后上报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每日召开各组长会议,根据各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布置下一步的工作。信息渠道多样、畅通,保证了整个团队协调自如。
第四,关于效果
效果包括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的包括获奖的以及制作完成的电视作品,即将出版的这本书,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等等,从不同方面扩大了暨南大学的影响,提升了暨南大学的声誉。我们有个梦想,那就是:我们把希望留在了三沙,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次揭开过去的回忆,揭开三沙的更多面目,揭开我们曾经为之奋斗的梦想!
无形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和之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对情感的熏陶,这里的情感不局限在小众之间的喜怒哀乐,而是包含了对团队的情感,对自然的情感和对家国的情感。学生们从前期的准备、策划,到后续采访的顺利进行,每一步骤都是在团队的合作下完成,同吃同住,共同面对困难,共同经历喜悦。就像三沙采访组组员黄伊莉同学在日记中提到:“去哪里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与其说这一路我学到了知识和技术,倒不如说是收获了你们。我的老师和朋友们,你们的努力、坚持和关爱感动着我,这份记忆长存。” 在分组采访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社会、家国以及自然的热爱和敬佩也是我们意料之外的巨大收获。就像潭门采访小组组长范晓玲说的:“大家感动于潭门镇淳朴的民风,感动于潭门镇人的乐于助人,感动于潭门镇女人的坚强,感动于潭门镇渔民海一样的胸怀……”
其次是对学生们个人素质的提升。在专业方面,我很惊喜地看到了每一位同学能力上的进步。琼海潭门采访组组长冼丽影在采访过程中有这样的体会:“由于天气问题没有拍摄成功。这又导致了某些画面的缺失。这些经历尽管当时很苦,但现在想起来,却觉得很幸运。幸运能认识到这些错误,幸运还有机会改正这些错误。” 不管是在临场反应还是专业技术上,历经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通过一遍遍实战的千锤百炼,他们正以蓬勃的热情向专业媒体人渐渐靠拢,这也正是我们此次 “揭梦三沙” 活动的最重要目的。但光有对工作的热情还远远不够,在纷繁复杂、充满各种利益诱惑的现代社会,作为记录时代进步,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记者,应该坚持新闻理念与职业道德,用热情、正义感、责任感和敏锐的头脑来实践自己的新闻信念。就像琼海潭门采访组组员康群群说的:“一名记者,应当承担道德与专业素质之间的碰撞和冲突。” 只有真实的实践才会有切实的体会,“揭梦三沙”给了学生们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感受到许多我们在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真情实感。
最后是对我们荣誉感的增强。“揭梦三沙” 深度采访一行依靠与部队的沟通和支持,不仅在行动上成为全国首批进入三沙市采访的大学生团队,而且从意识上提升了对团队、国家的荣誉感。“爱是深蓝” 三亚潜艇部队采访组组长牛若曦在自己的采访日志中表达过这样一段真实感受:“就在出发的这个早上我睡过了头,迟到了一个小时,害得所有的同学在集合地点等了我一个小时,也就耽搁了大家的行程。这深刻的一课教会我守时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尤其是记者在进行采访任务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原因,迟到都将面临任务失败、计划取消。因此,作为准媒体人的我们,守时是我们入行的基本要求。今后我将严于律己,不再让类似的错误发生。” 虽然语言质朴,但情感真切。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正是我们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编者
2014年6月
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