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怀古:史海帆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见证历史的崧台驿

驿,旧时专供传递公文之人在途中休息、换马的地方。

唐代以前,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就是西江一带的交通要道。东汉时,端州的城东建有驿亭,名曰“鹊巢亭”。后来,它被改称为“鹄奔亭”。

唐代,建有“端州驿”,是驿路的交汇点、中转站。它位于端州城东的临江之处——石头岗,即今阅江楼一侧。

唐代以前,岭南地区属于偏僻之地,天气炎热,瘴疠横行,闭塞落后,被称为“蛮荒之地”。

历代朝廷都将负罪被贬谪的官员,“安排”到岭南地区任职,成为“远地州军”的官员。凡是被贬谪的朝廷官员,初次来到这里,都有“九死一生”的恐惧感。

从唐代初起,端州驿就是官宦、使节、僧侣、商贾等南来北往的接待站。

端州地处于粤、桂两地的交通要冲,凡是被贬谪的朝廷官员,都是先来到端州,再分赴各地。

唐长安三年(703)九月,麟台监张易之、控鹤监张昌宗兄弟俩谮毁御史大夫魏元忠、司礼丞高戬同谋反对武则天。为此,魏元忠被贬谪到端州高要县(今广东高要市)担任县尉,高戬被贬谪为端州长吏。

凤阁舍人张说因直言触怒权贵,且被诬陷,以“坐忤旨配流钦州,在岭外岁余”(《旧唐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四十七·张说传》)。

被贬谪的张说途经端州,见到高戬,写下《端州别高六戬》诗。诗云:

异壤同羁窜,途中喜共过。

愁多时举酒,劳罢或长歌。

南海风潮壮,西江瘴疠多。

于焉复分手,此别伤如何。

张说到了广西钦州后,又作《南中赠高六戬》诗,寄给高戬。可见,两人同朝为官,同时受贬,共患难,同命运,交情特别深厚。诗云:

北极辞明代,南溟宅放臣。

丹诚由义尽,白发带愁新。

鸟坠炎洲气,花飞洛水春。

平生歌舞席,谁忆不归人。

神龙元年(705),张说赦归。他回京路过端州,方知高戬已与世长辞。他在伤感之余,写下《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诗,缠绵凄恻,情伤气惨,字字从心里流出,读后使人喟然泪下。诗云:

旧馆分江日,凄然望落晖。

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

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

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

再说,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卧病之机,率领羽林军发动政变,诛除武则天的佞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同时,他还逼迫武则天逊位,迎立唐中宗李显复辟。

当时,这是一件大事,影响所及,一批“倾心媚附”张氏兄弟的官员,被尽数贬谪到远地州军的岭南地区。司礼主簿宋之问自然是难逃此厄,被贬谪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参军。

被贬谪的宋之问途经端州,写下《发端州初入西江》诗,抒发了遭受贬谪、难以辩白之情,备见悲苦,感人情真。诗云:

问我将何去,清晨溯越溪。

翠微悬宿雨,丹壑饮晴霓。

树影捎云密,藤阴覆水低。

潮回出浦驶,洲转望乡迷。

人意长怀北,江行日向西。

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

骨肉初分爱,亲朋忽解携。

路遥魂欲断,身辱理能齐。

畴日三山意,于兹万绪睽。

金陵有仙馆,即事寻丹梯。

宋之问在端州驿憩息,见到墙壁有膳部员外郎杜审言、给事中沈佺期、麟台少监阎朝隐、苏州司马王无竞的题诗。他感慨万分,挥毫写下《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生动感人。诗云: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到了宋初,端州驿已是残破不堪。驿区只适用于公文、书信往来的船只停靠,而不利于多艘船只泊岸装卸货物。

北宋康定元年(1040),四十二岁的包拯擢殿中丞,由扬州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迁知端州军州事。

包拯知端州军州事期间,为了改善驿运的条件,扩大驿运的能力,强化驿运的职能,进一步推动端州和西江一带社会、经济的发展。他把端州驿从城东迁到城西的西濠口寿仙桥旁侧,增建临江码头,改名“崧台驿”。

崧台驿不但及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且它创下的规模和奠定的基础,一直影响到后世,作用实在不小。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秘书省正字黄公度被贬谪为肇庆府通判、高要县倅,代摄南恩州(治今广东阳江市)州事。他在治事之余,写下《自恩平还题崧台宋隆馆诗二首》,字里行间流露了对肇庆府、恩平县(今江门市恩平区)秀丽山河的梦绕魂牵之情。

其一云:

四山如画古端州,州在西江欲尽头。

漫道江山解留客,老夫归思甚东流。

其二云:

松菊壶山手自栽,二年羁宦客崧台。

无端却被东风误,又作恩平一梦回。

元泰定年间,崧台驿设置递运所,专门负责邮件、书信的往来和物资的管理、运输等业务。

明代初,崧台驿迁回城东旧址。

成化六年(1470),崧台驿迁回城西旧址。几经扩建与充实,驿区规模可观,内设码头、台阶、通道、货场等,且常备官船以供调用。同时,隔街还设有店铺、马厩等。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郭世隆奉旨接替石琳任两广总督,总督部院署设在肇庆府。

郭世隆(1645—1716),字昌伯,号逸斋,镶红旗汉军人,原籍为汾州府(今山西汾阳市)。清康熙四年(1665),袭佐领。康熙八年(1669),授礼部员外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升监察御史。康熙二十七年(1688),超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二十九年(1690),代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康熙三十四年(1695),擢闽浙总督。

康熙四十五年(1706),郭世隆深感康熙“宠锡频加,荣幸莫比”(《清郭世隆述御书来历碑》),在崧台驿立下御书碑。他将自己和第三子朝祯、第四子朝祚所得康熙的手迹,摹勒于碑,以显示自己的荣宠。

五块御书碑均镌刻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双龙顶额,云纹镶边,下置镌刻云龙的碑座;高2.2米,宽1.1米,端砚石。

御书碑之一:镌刻“端方”两个大字,楷书;《净名斋记》为小字,行书。

御书碑之二:镌刻诗两首,行书。第一首诗是康熙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赐给镶红旗汉军参领兼佐领、郭世隆的第三子朝祯;第二首诗是康熙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赐给松江府(今上海市)同知、郭世隆的第四子朝祚。

御书碑之三:镌刻诗扇,行书。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赐给闽浙总督郭世隆。是年,康熙御驾亲征漠北,终于平定了历时近十年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之叛乱。

御书碑之四:镌刻竖一行“岳牧之任”四个大字,楷书。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赐给郭世隆。

御书碑之五:镌刻诗句,行书。原诗是北宋书画家米芾路经平州府(今江苏苏州市)的阊门,在舟中所作。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路经阊门,在舟中摹临米芾的字帖,赐给正在该处督修水利的畿辅直隶巡抚郭世隆。

时至今天,崧台驿已是面目全非,但历史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