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色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色彩字

1. 色彩在语言中的表达方式

我们周围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事物: 抬头可见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低头是青绿的草地、黄色的土地,眺望大海可见碧蓝的海水、白色的浪花。人类自身也是富有色彩的,如眼珠有黑色的、蓝色的等; 头发有黑色的、棕色的、金黄色的等; 身上穿着的白衣黑裤、红衣蓝裙等服装是五颜六色的; 吃的食物中有紫色的茄子、黄色的土豆、绿色的黄瓜等,只要我们想到某种事物,总会带上色彩或者颜色去描绘它们。

人类把对这些事物的色彩感知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固定下来,形成专门用来标记色彩的词语符号,这就是色彩词,如 “湛蓝、洁白、青绿、黄色、黑色、蓝色、棕色、金黄色、白色、红色、紫色”,以及 “大红、浅绿、米白、米色、咖啡色”等。古代色彩的表达通常跟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很多独特的表色名物词。1比如 “皮肤的白”我们就用 “皙”字表示,后来 “皙”字也有了白色的意思。比如 《左传·定公九年》中 “有先登者,臣从之,皙帻而衣狸制”。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跟着一个人先登上来,他戴着白色的头巾,穿着狸皮做的衣服。这里的 “皙”就是指白色。 “皙”现在已经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出现在 “白皙”一词中作为其中的一个成分 (词素) ,只有这时,“白皙”才表示白色。再如 “皎”原指月光白, “茜”是一种红色的草, “驳”指马毛色不纯, “瑳”指玉色洁白,光润。 “皎”现在一般只在“皎洁”中才表示月光明亮, “茜”现在只能加上 “草”构成“茜草”才表示红色的植物,“斑驳”二字连用则表示不纯净的、夹杂着其他颜色的意思,而 “瑳”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成为历史字了。

在汉语中,用来记录词的书写符号系统就是汉字,我们把色彩词中表示色彩或者含有色彩意义的字叫色彩字,如 “湛、蓝、白、青、绿、黄、碧、黑、棕、金、红、紫、皙、皎、茜、驳、瑳”等。

是不是所有的色彩词中都有色彩字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说说词、字和音节的关系。字是中国人最喜欢用的一个天然的语言单位,我们常常以字数来衡量文章的长短,如: 今天的作文要求写 300 ~500 个字,可他写了 1 000 个字。

一个字,从语音角度来看,就是一个音节。音节是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和一个声调组成的单位,如 “黄”字,它对应的音节 “huánɡ”,是由声母 “h”、韵母 “uɑnɡ”和第二声调组成。只用一个字表示的色彩词,我们称为单音节色彩词。这时,色彩词也是色彩字,二者是一致的,如 “赤、橙、黄、绿、青、蓝、紫、灰、黑、白”以及 “皎”、“茜”、“驳”都是单音节词,也都是色彩字。现在,我们使用的大多数色彩词是由两个音节,或者三个、四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也就是说大多数色彩词是由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构成的。色彩词一般都含色彩字,如在“洁白、灰白、乳白、白乎乎、白不拉几”等表示白色的多音节色彩词中,色彩字 “白”是词的核心。

当然,也有特例,如 “肉色、米色、咖啡色、象牙色”也表示一种色彩,它们是由 “事物名称+色”构成的,通过总括意义的 “色”字附着在某物上以提示人们色彩信息,但里面不含有我们上面所说的基本色彩词 (字) 。

色彩词、色彩字的对应情况表 (以白色词、字为例)

色彩词和色彩字的关系,既可等同,也可不对应。完全等同,即单个色彩字充当色彩词的情况。从历史发展上看,从上古一直到中古 (唐宋) 以前都是这样的。唐宋时期,大量的双音节、三音节色彩词产生,其中绝大多数的色彩词是含有色彩字的。

2. 色彩字、词的分类

色彩字、词内部还可以具体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别。

根据使用的频率,可以分为基本色彩字、词和普通色彩字、词。

基本色彩字指 “黑、红 (赤、朱) 、黄、绿 (青) 、蓝、紫、灰、褐、橙”等记录人类认知色彩的基本汉字,它们是构成色彩词和单独使用率最高的字,同时,它们也可作为基本色彩词单独出现。普通色彩字指除了基本色彩字以外的其他色彩字,既有纯色的字 (如 “湛、苍”) ,也有古代通过与具体事物的联系来表色,后来遗留下来的专门表示色彩的字,如 “皙、葱”等。

基本色彩词就是表示大自然中基础色彩概念的词,往往由一个字 (或语素) 来表示,其所指范围不包含在另外的色彩词的所指范围中,也不局限于少数物体的颜色中。如汉语的 “红、绿、黄”等是基本色彩词,而 “深红、草绿、咖啡色、翡翠蓝”则不是。在凡是可以察觉出色彩和使用色彩的地方,都可以发现基本色彩词的身影。“黑、白、红、黄、蓝”一般被认为是最典型的基本色彩词。现在人们又把 “绿、紫、灰、橙、褐/棕”也归入基本色彩词中,这是因为这些词所表示的色彩是 “黑、白、红、黄、蓝”之间混合两种定量色彩而产生的混合色,而且其色阶很稳定,具有很高的独立性。

如 “黄+蓝 = 绿; 红+蓝 = 紫; 黑+白 = 灰; 红+黄 = 橙;黑+黄 = 棕”。两种色彩的混合,只要变换其中一种色彩的量,就会产生一种偏色。在生活实践中,由于不太容易把握这种偏色,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普通色。如 “紫蓝”与 “蓝红”都是红和蓝的混合色,不过 “紫蓝”偏蓝, “蓝红”偏红,这些由普通色构成的词就是普通色彩词。相反,红和蓝混合形成的紫色相对稳定,具有很高的独立性,所以跟 “红”、“蓝”一样,“紫”也是基本色彩词。

两种色彩的混合

我们也可以根据事物本身的色彩是否具有选择性,将其分为具体色彩词和抽象色彩词。具体色彩词就是表示具体颜色的词,我们可以从色谱中找到其相对应的色彩,如 “湛蓝”、 “深绿”、“米黄”等。抽象色彩词则是人类根据自身的感觉有选择性地对其命名的词,这些词所表示的颜色在色谱中不存在,如 “暖色”是人对红色、黄色、橙色等颜色的抽象概括,将其命名为 “暖色”是因为人们觉得这些颜色接近火的颜色,火能带给人温暖,从而把这些颜色归结为 “暖色”; 而 “冷色”则是对蓝色、绿色、白色等颜色的抽象概括。此外还有 “白茫茫、黑沉沉、红润、白嫩”这些词,虽然这些词中有 “白、黑、红”色彩字,但主要表达的是人对色彩的体会。 “白茫茫”重在说白色面积大而广阔,“黑沉沉”重在说黑给人的一种沉重的压抑感,“红润、白嫩”说的是皮肤的色彩和光泽给人的一种视觉和触觉感受。这些词中的“茫茫、沉沉、润、嫩”并不是色彩所具有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自身的主观感受。

还有一些词也带了 “色”字,但不表示色彩,而是说心理上的一种感受,比如 “羞色、喜色、愁色、忧色、惭色、妒色、愧色”等,这一类词属于人们对情绪、态度以及其他面部表情进行选择性加工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抽象的情感性体验。类似的还包括“春色、秋色、暮色、曙色”等,这一类词是人们对周围某些景物、状况选择性加工后获得的景观性知觉。本书将主要以色彩字,尤其是基本色彩字为主线,来探讨色彩字中的中国文化。

1 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常用一个字表示,古代大多表色名物词也是一字一词,因此也可以称作表色名物字,它本来应该是表示某一种色彩,但脱离了具体事物不易说清,因此必须借由具体事物加以说明。古代的表色名物字既可以表示某一事物,也可以表示某种色彩。现代汉语中的表色名物词常用几个字表达,如蛋黄色、藕白、板栗色等,不过这些词是用 “黄”、“白”、“栗”等色彩字来呈现其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