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你的故事: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我国中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按照教育部关于“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的精神,开始尝试、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以下简称“心理课”)。当时有一大批专职心理教师走进中小学,带来颇受师生欢迎的心理课。但近些年来,心理课已从当初的“高歌猛进”变成“平静似水”,还时常遭遇“课前是最受中小学生欢迎的课程,课后却极易成为学生最不满意的课程”的困境,甚至很多学校领导觉得心理课可有可无。这表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课遭遇了发展瓶颈。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当前中小学心理课一般以“心理问题”为中心,忽视学生潜能开发和素质培养,这种消极的心理学价值取向导致心理课内容贫乏、教育形式单调及活动方式刻板,忽略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而造成心理课效果不尽如人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期望。

进入21世纪,积极心理学勃然兴起,其核心是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关注人的健康与幸福。2006年,美国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年轻讲师泰勒博士一下子成为“哈佛红人”。而所谓“幸福课”,其实就是积极心理学。2007年以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报纸相继报道了哈佛“幸福课”。与此同时,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不仅仅关注减少心理问题,部分学校开始在青少年身上培育并增进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为青少年走向成功提供正确的指引。

当“幸福课”的传播火炬传入中国,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始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传播和发展。2009年7月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议在广东佛山召开。会议期间,积极心理学成为热门议题。特别是2012年教育部重新修订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形式,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为中小学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开设心理课在目标的定位及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上做出了明确的指引。

那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如何从传统消极型心理课向积极型心理课成功转型?这需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转变观念。首先,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化解,内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潜能开发、创造积极的自我,让其生活、学习更幸福快乐。正如英国威灵顿公学谢尔顿校长所说:“任何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青年男女。”其次,心理课手段应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上下功夫,改变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心理教育实效。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式。其中“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中小学校园开始出现。校园心理剧是建立在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上吸取了心理剧“演出你的故事”的理念并展现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特质。校园心理剧是让学生扮演剧本中的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典型的心理困惑、心理冲突和矛盾,在心理老师和全体参与表演者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处理心理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和辅导方式。校园心理剧为学生情绪宣泄、情绪学习、自我认知、自我发现、行为改变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潜能,最终有助于解决个人的问题。所以说,校园心理剧充盈着积极心理学的色彩,是一种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黄辛隐,2003)。

但目前这种颇受学生喜欢的校园心理剧多运用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课外活动,并没有进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渠道”——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一是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功能和价值还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发掘;二是一线心理教师缺少在课堂上灵活应用校园心理剧的实务操作指引。由此可见,要将校园心理剧这一形式引入心理课,心理教师必须重视和进一步挖掘校园心理剧独特的心理教育功能,探讨适用于心理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只有这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才能得以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从而切实提升心理课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背景下,2012年,笔者带领一线心理骨干教师,以积极心理学视角来尝试将校园心理剧这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创造性地引入课堂。课题组在一所初中学校选择了一个实验班,开始实证研究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堂应用的效果及具体操作模式。同年此项目被批准立项为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至今该课题研究已经持续了四年。四年来,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2013年12月,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年会在山东济南召开,笔者的论文《校园心理剧干预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效果研究》获得大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并进行宣读交流,引起参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此外,初步摸索出心理课上运用校园心理剧的实操模式,并在中小学的心理课上进行推广,受到一线心理教师的肯定和学生的喜欢,提高了心理课实效。

笔者诚挚希望能把自己在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体会在本书中全部表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本书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介绍了心理剧、校园心理剧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是实践研究,介绍了课题组通过实证方式考察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上实践的效果以及具体的操作模式等,其中包括广州市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及校园心理剧对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干预两项研究。第三部分是应用示例,包括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心理课堂应用的优秀教学课例及中小学首届校园心理剧创编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堂的实践应用才刚刚起步,我们相信经过自发实践→经验反思→理论学习→专项培训→再实践探索→总结反思这样的螺旋式提升和推广,一定会不断完善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堂的应用策略,并在中小学校园逐步推广。

非常感谢在写作过程中同行们的支持与鼓励。本书仍然有许多不足,希望同行们批评指正,这将是对笔者最大的关爱。

庄续玲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