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国际贸易最初作为国家或地区之间单纯的商品交换活动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其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二是商品生产的出现。因此,从根本上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初期的时候,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人们生活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里,实行平均分配制度,没有交换活动,更谈不上国际贸易。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在氏族之间、部落边缘偶尔会发生剩余产品的交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的出现,产生了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促进了交换的发展。等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产生后,商品交换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因为还没有产生私有制和国家,所以这时的商品交换只能是氏族公社之间和部落之间的贸易活动,属于地域之间的贸易。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而社会分工发展的直接后果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恩格斯在论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直接原因时明确指出,原始社会的“生产在本质上是共同的生产”,“但是,分工慢慢地侵入了这种生产过程。它破坏生产和占有的共同性,它使个人占有成为占优势的规则”。“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国家的产生是原始社会结束和阶级社会形成的标志,国家的产生将人类历史推进到阶级社会。国家产生以后,商品流通超出国界便产生国际贸易。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比起原始社会来说,虽说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看,还是处于比较低级的状态,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各国对外贸易发展很慢,对外贸易的领域仍然是局部的、区域性的,对外贸易的内容仅限于各种奢侈品。在奴隶社会时期,对外贸易的国家主要有欧洲的威尼斯、希腊、罗马等,我国夏商时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在封建社会早期阶段,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东部。后来,新航路的开辟使贸易范围迅速扩大,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原来局部、孤立的地区,从此被卷入世界范围的经济贸易体系之中。世界的重要商路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原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也不得不让位于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塞维利亚、安特卫普和伦敦。到16世纪,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已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劳动力、资本和市场三个要素。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劳动力、资本和市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最典型的形式是“圈地运动”、贩卖黑奴和对殖民地进行掠夺。“圈地运动”不但使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出口羊毛和毛纺制品赚取大量利润,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对殖民地的掠夺使资本家手里集中了大量的货币资本。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在欧洲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都卷入到世界市场中来,既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又成为他们的商品原料产地。市场的扩大不但使欧洲市场上出现了世界各地的商品,而且海外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传统的封建行会的手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了。于是,正在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新航路的发现使欧洲殖民者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引起了物价的飞速上涨,致使城乡雇佣劳动者破产,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也受到损失,却大大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歼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必要条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中国商品经“丝绸之路”、“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运往中东、欧洲、西亚、东南亚。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的海上贸易,促进了中国与欧洲、非洲及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中国输入了葡萄、苜宿、黄瓜、胡萝卜和佛教等,同时源源不断地输出精美的丝绸、瓷器等制成品,令远至大秦(罗马)的各国消费者目眩神迷,也令罗马帝国著名学者普林尼焦虑不已。他将本国经济危机归咎于对华贸易,认为罗马进口中国丝绸等制品逆差过大,黄金持续外流造成了国内经济危机。
二、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
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又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离不开对外贸易。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个绝对规律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离不开国际市场
(1)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需要国际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要在更深度和更广度上继续发展,只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已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必须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如果离开了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便很难进行。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实践上看,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堪想象的,而且的确没有这样的国家。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需要国际市场。资本主义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各种工业部门之间,彼此互为市场。它们互相超越着,不均衡地发展着。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较为发达的工业就要寻求国外市场。也就是说,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平衡资本主义国内生产与市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平衡发展。
(3)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需要国际市场。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是赚钱,为了赚钱,也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资本家必然千方百计扩大生产规模,使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无限扩大的生产与国内有限的市场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国外市场。
(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利润率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够提供较高的利润率”。这是因为:通过对外贸易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从国外市场上进口廉价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
(1)通过对外贸易,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利润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利润率。
(2)通过对外贸易,攫取超额利润,提高利润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大低于国际社会生产同类商品的平均时间。发达国家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出售商品,从而攫取大量超额利润,提高了利润率。
(3)通过对外贸易,输出资本,提高利润率。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逐渐代替了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之所以能够提高利润率,是因为输入地生产发展程度较低,剥削程度较高,所以利润率较高。尤其是当代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各地建工厂,利用当地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可以绕过关税、非关税壁垒,在生产国销售商品,从而大大提高了利润率。
总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对外贸易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市场,带来了利润。同时,也扩大了商品货币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