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殖民体系的瓦解,苏联的解体,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亚洲的金融危机,局部地区的战争等,不断冲击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是总体来看,战后世界主题和时代主流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相对稳定的世界形势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又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世界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中了世界主要生产力,它们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世界经济的走向。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如果说战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电气化,那么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逐步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信息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将人类推向知识经济时代。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初,大工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只占5%~20%,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技术贡献率上升到60%~80%。21世纪是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对经济发展将起到更大作用。新技术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使新产品、新能源、新材料和各种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以及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为市场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世界经济史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分工呈现出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国际分工发展快的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迅速;相反,国际分工发展缓慢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缓慢。战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又有了新的发展。除原来的那种部门之间分工外,大大发展了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实现了产品专业化、零部件的专业化和生产工艺的专业化,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19世纪形成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已在削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日益表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高级尖端技术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的基础,在国际分工深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战后的1965—1980年,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随后虽有所下降,但年平均增长率仍比战前高得多。

(三)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急剧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必然要求资本越出国界,从全球的角度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在商业资本国际化和借贷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长,实现了产业资本国际化。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的。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有一些大公司在国外建立子公司,但只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跨国公司才获得空前发展。目前世界上有跨国公司6万多家,总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跨国公司和子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2万亿美元,控制了65%以上的国际贸易和70%以上的技术转让。2006年,跨国公司对外销售额相当于世界出口额的70%。跨国公司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额的迅速增长是与跨国公司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四)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成立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二战”后,国际上相继成立了国际性的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银行等,对促进世界各国的经贸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1948年正式生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1995年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运行的47年中,通过8轮谈判,大幅度地削减了关税,发达国家的关税由原来的平均40%下降到3.5%,发展中国家也由原来的平均50%下降到10%左右,使世界贸易额增长了10倍之多,使世界贸易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全面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从而带动了各成员方经济的增长。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后使世界各成员国进一步降低了关税,改善了国际贸易环境,扩大了贸易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保护主义的蔓延,加速了世界间接贸易的增长。

二、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战后,由于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国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国际贸易与战前相比具有许多特点:

(一)国际贸易发展速度有起有伏,但总体上发展迅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1世纪初,国际贸易按照发展速度划分,可分为四个阶段。

(1)快速发展阶段。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是战后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大大超过了战前。战前的1913—1938年,世界出口贸易量年增长率仅为0.7%,而战后的1948—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量年增长率达到7.8%,是战前的10倍之多。

(2)缓慢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由快速发展转向缓慢发展。1973—1985年,世界出口贸易量年增长速度为2.4%,比第一阶段下降了2/3以上,1981年、1982年的世界出口贸易量增长速度处于停滞状态。

(3)发展速度回升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第三阶段。1986年世界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回升为5%,1987年为5.5%,1988年为8.5%,1989年为7%,1990年为5%,1994年为9%,2000年为10.5%。这一阶段的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第二阶段2.4%的年增长速度,也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出口贸易量年增长3.6%的水平。

(4)发展速度再次下跌和低速回升阶段。从21世纪初到现在是第四阶段。2001年世界出口贸易年增长速度为-0.9%,2002年回升为2.0%,2003年为3.0%,2004年为3.2%,2005年为3.6%,2006年世界出口贸易增长达到3.8%。2008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出口贸易增长仍然达到了3.2%。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在不同阶段虽然有升有降,但是从总体上看,较战前有了迅速发展。即使在缓慢发展阶段,世界出口贸易量年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战前水平,特别是当前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世界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二)世界贸易的发展仍不平衡

世界贸易的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支配地位,这是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之一,当前仍然没有改变。这一特点在技术服务贸易中更为突出,美、英、法、德、日五国的技术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技术服务贸易额的90%以上,美国在国际技术服务贸易市场上一直居于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不仅技术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比重很小,而且以引进技术为主,技术输出所占比重也很小。二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以近几年为例,中东欧2001年、2002年贸易增长都超过了10%,2006年达到23%。西欧在2002年也达到了6%,2008年接近25%。亚洲2002年出口增长8%,2008年达到19%。北美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导致贸易逆差较大。而拉丁美洲2002年基本上没有增长,甚至呈现出负增长,2003年以来有所恢复。非洲2002年只有2%左右的增长,并且由于其基数小,在世界贸易中影响不大,2008年也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左右。

(三)国际贸易行为管理化趋势不断加强

(1)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对成员国贸易行为的管理不断加强。区域性贸易集团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80年代后期形成高潮。区域性贸易集团通过制定贸易协议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边境障碍,对内实现统一大市场和贸易自由化;对外实现统一的关税政策。如欧共体通过签署《欧洲一体化文件》,于1992年12月31日正式实现12个成员国之间以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统一大市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作为经济一体化组织正在向政治一体化迈进。1992年8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就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达成协议,协议规定三个国家从1994年1月1日起在15年内逐步取消货物和服务贸易以及资本流动的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1994年11月15日,亚太经合组织通过签署《茂物宣言》,一致同意在未来15年内消除本地区的一切贸易壁垒,以实现区域内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2)世界贸易组织和多边贸易协定使成员国贸易行为不断规范化。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8轮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协议为规范成员国的贸易行为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乌拉圭回合”谈判在国际贸易许多方面制定了新的国际规则,为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法规和建立正式的世界贸易组织奠定了基础。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以具有法人地位的正式国际经济组织的身份来行使自己的职能。《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是通过立法程序,经过成员国立法机构批准后形成的对成员国贸易行为具有法律约束的权威性文件。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不仅包括以往形成的货物贸易规则,而且还包括服务贸易规则、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与贸易有关的国际投资规则。这些规则对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规范贸易行为并促进贸易自由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多样化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时期,贸易自由化倾向比较突出,而经济衰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容易抬头。“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内高速发展,发达国家普遍主张贸易自由化。如美国1947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同意平均降低关税21%;1962年制定了《扩大贸易法》,授权总统可以削减关税50%以上,直至100%;1964年“肯尼迪回合”减税谈判,工业品关税平均削减35%;1974年制定了《1974年贸易法》,主张进一步消除非关税壁垒。通过7轮谈判,美国的关税壁垒大大降低,由1946年进口商品平均关税水平的26.4%削减到1978年的4.3%。欧共体实行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统一税率,取消数量限制等,这些措施产生了贸易转移的效应,不但有利于共同体成员之间贸易的自由化,也有利于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退,随之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形成新贸易保护主义。其主要表现是:

(1)限制进口的主要措施由关税转向非关税。在国际贸易行为不断规范化、关税水平不断降低的大趋势下,通过关税对进口国实施保护的作用越来越小。于是为了阻止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口,许多国家都更多地采用非关税壁垒措施。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进口商品有一半以上受到各种非关税壁垒的影响。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地缘经济政治形势愈趋复杂,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例如2009年2月美国出台了购买“美国货”的法案;法国出台禁止汽车工业到国外投资等。金融危机也造成更多的贸易壁垒,贸易摩擦越来越多。贸易摩擦与全球或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经济发展良好时,贸易摩擦会减少;经济发展较缓时,贸易摩擦将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各种贸易壁垒数百起,涉及的产品超过所有出口产品的1/3,至少损失几百亿美元。

(2)非关税壁垒花样越来越多。历史上,非关税壁垒的种类本来就五花八门,不下上千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一些新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不断出现。如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环保标准、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等。目前国际上采用的非关税壁垒超过5000种。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采取了限制贸易的措施。根据世界银行对贸易和贸易相关措施的监测清单,自金融危机开始以来,各国官员已提出或实行了约78项贸易措施,其中66项有限制贸易的内容,47项贸易限制措施最终生效。2009年4月2日在伦敦举行的G20峰会上,虽然参会各国就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达成共识,并签署承诺避免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但到目前为止,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实施了贸易限制措施,20国集团中的一些国家已经实行了47项措施,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对贸易进行限制。有专家认为,世界经济增长萎缩,各国经济前景暗淡,加上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带有贸易壁垒性质的措施,招致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性措施,是这次贸易限制措施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

(3)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越来越多。为了限制进口,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措施。据统计,从1980年到1985年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案多达283起,涉及44个国家。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又有所增加。我国出口商品受“反倾销”案投诉也不断增多,自1979欧洲经济共同体率先对我出口粮食、机械和闹钟指控倾销并获得反倾销成功以来,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20世纪80年代年均7起,90年代达40起。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已加入WTO,但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有增无减。自1994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3年成为遭受世界反倾销投诉最多的国家,而且涉及的商品越来越多,涉及中国出口商品的70%以上,反倾销税也越来越高,如美国对我国出口的猪鬃刷征收127%的反倾销税,墨西哥对外国出口鞋征收1 105%的反倾销税。又如,2008年美国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18件案例中就有15件是针对中国产品的。

(五)国际贸易政治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二战”以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已逐渐成为各国对外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外贸易政策也随之成为各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通过对外贸易,维护本国的政治制度。利用本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优势,推行霸权主义是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贯做法。他们动辄以所谓“人权”、“自由”、“民主”为借口,对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封锁和禁运。同时,他们还利用对外贸易大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甚至利用国际贸易来公开干预他国内政。

(2)建立区域性的贸易集团,提高集团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世界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建立和发展,不但促进了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和政治政策上趋于一致,而且也促进了整个集团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例如欧洲联盟实行统一的经济、货币、财政政策,实现商品、人员、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进行司法和警务合作,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3)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努力改变世界经济贸易秩序。世界经济贸易秩序是建立在经济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剥削的基础之上的。“二战”以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政治独立,并为维护本民族的经济政治利益、建立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采取联合斗争行动。这种斗争此起彼伏,对国际垄断资本不断造成冲击。虽然旧的不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依然存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地位。

(六)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

在世界贸易增长中,中国的增长引起世界关注。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不但使国内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且也对全球贸易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进出口都有较大增长:2002年进出口增长分别为21.2%和22.3%;2003年进出口分别增长40.45和32.8%;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158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5年贸易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出口在世界总份额中占6.5%;2006年贸易总额达到17607亿美元,占我国GDP66%,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74%;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仍然达到25616.3亿美元,增长19.8%,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随着贸易的发展,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之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表1-1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表1-2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表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情况

表1-2 1980—200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一览表

(续上表)

【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一:以中国为例

据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1 547.8亿美元,其中,出口为5 934.0亿美元,进口为5 613.8亿美元,贸易依存度达到75%。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的排名首次超过日本升至第三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为6.2%。此后几年,中国对外贸易屡创新纪录,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5 616.3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2 954.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顺差国。与此同时,中国的GDP也快速增长,从世界排名第30位以外上升到现在世界第3位,对外贸易确实带动了GDP增长。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从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分析提示】回顾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我国确实取得很大成绩,也走过不平坦的道路。我国用了23年的时间跨上了百亿美元的台阶,用了16年的时间跨越了千亿美元的台阶,仅用了15年的时间就跨越了万亿美元的大关,并一举确立了贸易大国的地位,我国在世界贸易的排名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32位,到现在稳居第3位。但是,我国只是贸易大国并不是是贸易强国,2008年我国人均对外贸易额还不到1 500美元,而美国这一指标是8 500美元,日本是7 500美元,韩国是8 000美元,世界人均2 500美元。而且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非常不合理,“增量不增价,规模大效益低”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生动写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应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从数量型增长和规模型增长转到质量型增长和效益型增长上来,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

【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二:以英国为例

英国为“国际贸易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学说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事例。在17世纪和18世纪,殖民地贸易对英国的工业发展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贸易给予英国工业以三方面的刺激。用英国的制成品换来的黑奴运到种植园去。在那里,他们生产糖、棉花和其他的热带产品。英国对这些产品的加工又创建了新的工业,而维持黑奴和他们主人的生计又为英国工业提供了另一个市场。到1750年,在英国凡是从事贸易或制造业的城镇,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用这种方式与三角贸易发生联系的。(这项贸易)所得到的利润是英国工业革命所需的资本积累的一个主要来源。”

【分析提示】对外贸易对于英国工业化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以下统计数字来衡量。1688年,英国出口占国民收入的5%,10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到15%,到了19世纪80年代早期,出口值已构成国民收入的30%。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是英国当时所发展的一种新型贸易的结果。18世纪50年代以前,毛织品的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2,而市场主要在南欧。18世纪80年代,主要出口货物已是棉纺品,随后是金属制品,而主要市场先是美洲殖民地,随后又是印度。英国的出口带动了英国有关工业部门的发展。

从1700年到1800年,英国出口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的经济部门。在这100年内,出口工业增长了444%,而国内工业和农业只分别增长了大约50%。出口贸易带动了英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是显而易见的。此外,英国制成品的海外市场扩大和海外原料来源的开辟,对于英国工业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战略上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之三: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

香港缺乏自然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完全依赖进口,产品又大部分销往国外市场,因此对外贸易是香港经济的支柱,对外贸易总额大大超过香港当地生产总额。香港1993年的出口贸易总额为2716亿美元,列世界第八位。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率在75%以上,是香港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环节。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香港就已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目前已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形成发达的国际贸易网络。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中国内地和日本。

【分析提示】香港虽然缺乏自然资源,但有地理上的比较优势。作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香港充分利用贸易地理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海运业务,特别是转口运输方面发展迅速,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历史过程,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特点。国际贸易的产生是人类生产力发展、交换范围扩大的结果。国际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金融组织、贸易组织的建立等,最主要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呈现出与“二战”以前的不同特点,主要是发展快,但发展不平衡,管理化趋势加强,贸易自由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多样化,国际贸易中的政治化倾向突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等。

【关键概念】

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 有形贸易 无形贸易 对外贸易值 对外贸易量

【讨论题】

1.假如没有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能够产生吗?

2.有人认为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你对此有何看法?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贸易、对外贸易?

2.什么是总贸易、专门贸易?

3.什么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4.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