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注侨情 丹心写春秋——张兴汉华侨华人研究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陈嘉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华侨教育家,他把自己的资产绝大部分投放到为国育才上,倾家兴学,耗资总金额达一亿美元。陈嘉庚先生办学的业绩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所创办的集美学校,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包括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国专直到厦门大学等,形成一个规模宏大、教育结构完整的学村。陈嘉庚先生还通过教育推广部倡办和补助了福建全省28个县市73所中小学。他在侨居地对华侨教育事业也十分关心,先后创办五所华文小学、两所中等专业学校,资助过一些运转困难的学校。他为祖国和南洋各地培养了许多人才,他的事业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海外华侨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赞扬他:“陈嘉庚先生是对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著名爱国人士。”李先念主席也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陈嘉庚先生为发展祖国教育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陈嘉庚先生在政治上从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到拥护社会主义,经历了拥蒋反汪到拥共反蒋、反帝爱国的道路。他的兴学思想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兴学报国

陈嘉庚先生的兴学思想是植根于爱国爱乡的土壤上的。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诞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镇一个侨商家庭,青少年时代在家乡度过。当时,旧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廷腐败,列强入侵,民不聊生。他的故乡集美镇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抗荷驱寇的根据地,他是在民族英雄曾经抗敌驻防的兵营“延平故垒”长大的。他常常听乡亲们讲述郑成功率领官兵英勇杀敌,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祖国领土台湾及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反英斗争中销毁鸦片的爱国故事。民族意识的熏陶、爱国思想的哺育在他幼小的心灵撒下了爱国的种子。地处祖国东南滨海的集美镇是个贫穷的渔村,文化落后,穷人的孩子没机会上学。陈嘉庚9岁才入私塾,读的是四书五经,每天背书识字,却不理解内容,他对旧式教育的弊端深有感触。

1890年当陈嘉庚17岁的时候,他应父之命,出洋习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新加坡谋生,饱尝了“海外孤儿”的苦楚。开始他是跟父亲经营米店,后来自筹资金,另立铺头,经营菠萝厂、橡胶园等,生意日隆,资本益丰。在激烈的商战和反对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中,他意识到祖国的强弱跟华侨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是多么希望祖国尽快强盛起来啊!1893年秋,他回乡探亲。翌年冬,他拿出2000元在家乡创立“惕斋学塾”,这是他捐资兴学之始。1895年陈嘉庚再次出洋,那年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为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培植海外侨胞后代的爱国思想,他开始致力于海外华侨教育事业。1910年陈嘉庚出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筹资5万元扩建校舍,这是他在海外热心创办华侨教育的开端。此后,在他的影响下,东南亚华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陈嘉庚处在新旧交替的年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波及全国,也冲击着海外华侨社会。1906年孙中山先生在东南亚各地筹募经费,准备武装起义,得到广大爱国华侨的积极支持。同时,孙中山也吸收了许多爱国华侨青年以及洪门人士加入同盟会。陈嘉庚通过友人林义顺的介绍,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救国心声,懂得了救国的道理,要拯救祖国,根本在于社会革命,国体改革。1910年7月,孙中山再次抵新加坡,整顿同盟会时,陈嘉庚毅然加入同盟会。从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说:“余年三十七岁,即民国光复前一年起,剪去辫发,与满清脱离了关系。”12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把封建王朝清政府推翻,建立了民国,陈嘉庚万分高兴。被新加坡闽侨推举为福建省保安会长的他奔走募捐,不辞劳苦,筹款20万元汇给福建新政府。孙中山先生回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急需旅费,陈嘉庚立即汇去5万元,表示对革命的支持。1921年秋天,他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故乡,却目睹教育落后,乡间孩童失学严重的境况。他经过一番调查,找出了教育长期落后的原因:一是学校太少;二是学校领导腐化。他在《畏惧失败才是可耻》一文中写道:“更鉴于吾闽文化之衰颓,师资缺乏,海外侨生之异化,愈认为当前争务,而具决心焉。”陈嘉庚充分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后,国家的发展前途,离不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科学文化的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欲为公众服务,亦以办学为宜”。身为炎黄子孙的陈嘉庚深深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己应对祖国尽一份义务。于是,他抱破釜沉舟之志,从改革教育入手,抱实现教育兴国的心愿,遂决心从家乡做起,先办集美小学。他说:“民国光复后余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绵力,回到家乡集美社创办学校。”131913年春,陈嘉庚利用旧祠堂办起小学,4个班,共招收180多名学生,后又捐出2000元买了一口鱼塘,填平后建成校舍和运动场。同年夏天,共建好七间校舍,造价达1.4万多元。秋天,小学正式迁入新教室上课。这就是陈嘉庚在家乡创办的第一间新型学校——集美小学。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小学不仅为了提高乡间儿童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想革除旧的思想和教育颓风。

当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仍在继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革命深入人心,远传海外,尤其是孙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对陈嘉庚影响极深。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教育,他在1895年《香港兴中会宣言》中提出:“立学校以育人才,兴大利以厚民生。”孙中山先生不仅重视普通教育,同时也非常重视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普及教育,特别强调女子教育。他亲自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规定“厉行教育普及”作为一个重要的对内政策。“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不特不取学膳等费,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14他着重指出:“因中国女子虽有两万万。唯于教育一道,向来不注意,帮有学问都甚少。处于今日,自应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15陈嘉庚非常敬仰孙中山先生,把孙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作为自己办学的方向。他创办的学校招收的主要对象是贫苦失学青少年,给学生以优惠的待遇,除了食宿学费全免之外,还发给衣服、被帐和零钱。1916年秋天,他委胞弟陈敬贤的夫人王碧莲负责筹办集美女子小学。经过一年时间,中学和师范的校舍建好了。1918年3月10日,中学、师范同时开学。集美中学和师范建成,为海外侨胞子弟和闽粤两省贫苦失学青年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陈嘉庚的这些活动受孙中山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孙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引起陈嘉庚的共鸣,并让其不惜一切代价付诸实践,正是出于他强烈的爱国爱乡之情,正如他说:“久客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

陈嘉庚先生从1894年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至1918年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是他兴学的第一阶段。他这样做纯粹出于爱国爱乡的感情。他爱国兴学的思想已基本形成,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国情的变化,他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为教育救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育救国

辛亥革命后,国际上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东南亚各地的经济虽然受到战争的威胁,但由于陈嘉庚独具经济眼光,实业仍在发展。在国内,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宝座后,执行卖国投降的外交政策,于1915年5月9日,与日本秘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二十一条”。1919年5月4日,北京发生了“五四”青年学生爱国运动,提出“内惩国贼,外争国权”的口号。中国处在军阀混战、列强瓜分、国势危在旦夕之际。此时,陈嘉庚对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甚为担心。因此“五四”运动对他鼓舞很大,他曾给集美学校师生写信:“吾国今处于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16他激励学生必须为救亡图存而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中国已处在列强肘腋之下,危难关头,必须急起直追,发愤图强,否则祖国就可能被列强瓜分。

陈嘉庚先生为了拯救危难中的祖国,加速培养各种实业救国的人才,决心作更大的智力投资。1919年春天,他把南洋华侨中学办起来后,6月离开新加坡。回国前夕,他把南洋的全部不动产——胶园7000多英亩,地皮150多万平方英尺,捐作集美学校的永久基金。他聘请律师按英国政府条例立字为据,并说:“此后,生意及产业每年所得之利,除花红之外,或留部分以添入资本,其余所剩之额,虽至数百万元,亦决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费用,是乃余之所大意也。”17他的思想已从兴学报国升华到救国图强、振兴中华的境界了。他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出发,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把兴学、兴国、兴家融为一体。他说:“兴学即所以兴国,兴国即所以兴家。”18当时,他以国家的需要来思考办学方向。他指出:“科学之发源,乃在专门大学。有专门大学设立,则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人才,乃能辈出。”19陈嘉庚决心创办厦门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筹备,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集美学校礼堂举行开学典礼。他亲自撰写《通告》:“专制之积弊未除,共和之建设未备,国民之教育未通,地方之实业未兴,此四者望其各臻完善,非有高等专门知识,不足以躐等而达。……且门户洞开,强邻环伺,存亡绝续,逼于眉睫,吾人若复袖手旁观,放弃责任,后患何堪设想!?”20同年7月30日,他又在“陈氏宗祠”召集筹办厦门大学发起人会议上,表达了他兴学的决心:“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若并此而无之,是置国家于度外,而自取灭亡之道也。……诚能抱定宗旨,毅力进行,彼野心家能剜我之肉,而不能伤我之心,能断我之臂,而不能得我之心,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子孙,为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21陈嘉庚先生育才救国的思想非常明确。会议结束后,他当场认捐100万元作为厦门大学的开办费,经常费300万元,分期付。他亲自选择校址,在风景秀丽的五老峰下,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演武场定为厦门大学的校址,还亲自聘请设计师、校长和教师,作出远景规划。厦门大学初办,设立师范(文、理科)、商学两部,本科4年,预科2年。聘请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部参事邓萃英任校长,后由林文庆接任。首批学生136名。1921年4月6日在集美学校即温楼正式开学,并定在5月9日“国耻纪念日”那天为厦门大学校舍立基。1922年第一批校舍落成,学生到新校舍上课。随后陆续新建校舍,扩大招生。当时,厦门大学是福建省第一所大学。1930年扩充为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共17个系。22

陈嘉庚在创办厦门大学的同时,还创办各种实业学校。他每办一种实业学校均是从国家实际需要出发。当时我国水产航海业比较落后,连参加国际航海业注册的资格都没有,因此,他发出“力挽海权;培育人才”的誓言,决心为国家培养水产航海人员。他写道:“余以本省海岸线长,渔利航业关系非鲜,故拟办水产及航海学校。”231920年2月集美学校水产部正式开办。几十年来,该校培养了不少航海家,集美水产航海部的毕业生在国际水产航海界享有一定的声誉。福建省华侨众多,在海外以经商为主,大多数人经营方式陈旧,竞争不过外国人。尤其是日本南进后,商战威胁加大,日本商人根本瞧不起侨商,扬言“白种人是劲敌,不容易同他竞争;那无知识、无组织、无后盾的中国人,一挥就去,可以取而代之”。民族意识极其强烈的陈嘉庚先生听此论调,愤慨万分,誓为华侨争气,替中国人长脸,决心创办商业学校,为祖国和华侨社会培养商业人才,改变国内旧的商业经营方式,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于是1920年8月他正式开办商科学校。几十年来,商校为海内外培养了许多企业家和金融家。我国是个农业国,而农林科学技术又非常落后,必须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农业。1926年春,集美学校农林部正式开学。24

陈嘉庚先生的爱国兴学之路可谓坎坷。他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经受了重重打击,企业破产不怕,学村被毁重建。当企业发展迅速时,他加大教育投资;在经营遭受挫折后,他的办学意志仍毫不动摇。他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披肝沥胆,坚持办学。1923年至1925年是他的企业发展鼎盛期,也是他办学的黄金时代。随着他的企业日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展。正当他运筹准备将集美各类职业学校扩展为大专院校时,他所经营的企业开始亏损。1928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和奸商勾结破坏,给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亏损100多万元,但在三年时间里他仍支付两校经费120多万元。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在企业受到更大的打击时,他仍借债维持两校的经常费用。当时,有人劝他停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全力以赴维持企业。外国银行也以债权人的资格,要求他停止负责两校的经费来清还债务,否则就要拍卖他的不动产。他毅然回答:“我的经济事业可以牺牲,学校绝不能停办!”1931年他的经营越来越困难,被迫将企业改为“陈嘉庚有限公司”,但他仍然按月支付两校经费。1933年他的企业已濒临破产,外国某垄断集团提出以停办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两校为条件,把他的企业作为附属公司而加以“照顾”。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宁使企业收盘,决不停办学校。”他在处境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独立负担两校的经费23万元。直到1933年迫不得已,他只好向至亲知己求援,得到他女婿李光前等人的支援,共同负担两校经费。1934年为使两校不致停办,他宁愿让工厂倒闭、企业收盘,以维持两校的生存。1937年春天,困难越来越大,他考虑到两校的前途,为了集中力量维持集美学校的发展,他写信给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和福建省政府,提出自愿无条件将厦门大学交给政府改为国立学校。

1937年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先生在海外奔走呼号,募捐救国,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担任主席,他带头每月捐献2000元,直至抗战胜利为止,还认购救国公债10万元。他不仅发动华侨输财助战,还组织华侨爱国青年回国参加抗日。1940年他率领华侨代表团回国慰问抗日将士。他全力以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时,还千方百计为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两校筹措经费。他要求学校把教育与抗日救国事业结合起来,鼓励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他曾给集美校长写信:“时至今日,任何人皆应抱牺牲之决心,各尽所能,以与暴日抗,希鼓励学生,激昂勇气。”25“七七”事变后,他致函集美学校:“国难日亟,希激励员生,抱定牺牲若干之精神,努力抗敌救国工作,是所至望!”261940年10月,他到安溪看望集美学校内迁的师生时,号召大家积极投身抗日斗争:“要把救国的责任扛到自己的肩膀上。”他不仅自己站在抗日救国前线,同时也号召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两校师生走上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道路。在他的鼓励下,两校师生积极投入抗日宣传活动。日寇把集美学校师生视为眼中钉,企图把陈嘉庚几十年来含辛茹苦经营的学村毁于一旦,化为灰烬。自抗战爆发后,集美校舍经常受到日寇飞机、大炮轰炸,巍峨壮丽的集美学校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侵略者被赶走了,但是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挑起内战,打着维护“和平”的招牌,企图控制中国。陈嘉庚先生对国家的前途命运非常担忧,又投入反美反蒋的斗争,他直接通电正告美国总统杜鲁门停止援蒋和干涉中国内政,同时,接二连三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他写了《美国救蒋必败》、《蒋介石的最大错误》、《中国内战何日告终》等文章,抨击蒋介石投靠美帝、发动内战的罪恶活动,在此同时,他积极筹资修复集美校舍。他刚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避难回到新加坡,就立即筹款修复集美校舍。他依靠校友和亲人,从1945年4月起,开始修复校舍工作,至1946年秋,不到两年时间,共修复大小楼房30多座,修理和添置校具3000多件,耗资8000余万元。27

陈嘉庚先生苦心修复的集美校舍,于1949年11月11日,又遭国民党飞机轰炸。陈嘉庚先生用毕生心血浇灌的集美学村,先后两次遭受日寇、蒋帮的严重摧残,损失惨重。但他毫不气馁,被炸了就重建,他信心百倍地说:“这是最后一次的轰炸,以后我们就可以努力加强建设了,我们应该为集美的新生而欢呼。”28

陈嘉庚先生为拯救祖国危亡,培养抗日救国人才,呕心沥血,倾家荡产,作出了莫大的牺牲。虽然,他经受了种种打击和迫害,但救国之心如磐石一样坚定。

教育建国

1949年5月,陈嘉庚先生梦寐以求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他跟祖国人民和海外侨胞一样,欣喜异常。在回国观光前夕,他把自己三年来发表过的议论汇编成册,准备献给政府。他在《自序》中写道:“余意设使天祐中国,降生忠诚建国人才。”29他多么虔诚地希望祖国早日富强,迫切希望培养建国人才,以尽快把贫穷落后的祖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新国家。

新中国成立了,当接到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后,他毅然决定告别南洋,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对党和政府无限信赖,对祖国光明前途充满信心,对未来寄予无限期望,他决心发挥余热,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献出力量。1950年3月他写信给集美学校董事长陈村牧说:“如教育方面,我有些钱,我当尽瘁终身。”同年5月又给陈村牧写信说:“愿意无条件交政府接办,余非从此袖手卸担,凡余私人入息及集友银行入息,亦必尽量补给政府预算之外。”30他觉得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深信国家能把集美学校办好。他定居集美后,开始制订“重建集美学村的规划”,提出要建设新学村。除恢复原有学校外,还拟定增办华侨师范和工矿学校,准备把新学村建设得更加雄伟壮观。为加速培养建国人才,集美学校扩大招生。1951年4月,他亲自撰写招生启事:“培养航海人才,以备全国解放后以为收回海权之生力军。”他在为新中国的恢复和建设做好人才的准备。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集美学校的恢复和发展很快,从新中国成立到1959年为止,陈嘉庚先生给集美学校筹资达575万元,政府拨款706万元,建筑面积超过原有的4倍。同期,陈嘉庚还给厦门大学筹集300万美元的扩建费。为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两校的事业,他身居旧屋,素食度日,克勤克俭,把自己全部财产毫不保留地投放到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教育事业上。他曾说:“个人少费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国家每月发给他300元,他省吃俭用,每月除去15元伙食费外,余数全留给集美学校作教育经费。1961年他临终前定下遗嘱,把国内银行存款334.2万元,除50万元捐作北京华侨博物馆建筑费外,50万元作集美社福利基金,其余234.2万元用于集美校舍建筑,一分钱都没有留给自己的子孙。他还明文规定:他的子孙回国后,如果经济上没有收入,每个人每月可以从集美社福利基金中支取15元生活费,但如有支领学校工资的,应扣抵。

陈嘉庚先生对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特别关心。他说:“科学建设为建国首要之图。”当全国政协开会时,他提出七项提案,其中六项是关于科学、教育、卫生方面的建议。他建议:“在全国各中学普设科学馆,注重数理化各科之讲授,加强科学人才的培养”、“设立各地华侨教育领导机构”等等。31他很重视归国侨生的教育,建议政府创办归国侨生补习学校。政府采纳他的建议后,国内华侨教育事业发展很快。

他回国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和人民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中侨委委员、全国侨联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他逝世后,祖国人民和海外侨胞怀念他。在集美学校七十周年校庆时,国家和政府立铜像怀念他;海外侨胞集资在华侨大学建“陈嘉庚纪念堂”以示对他的敬仰;在他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时,厦门大学立铜像缅怀他,以教育后代永远不忘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为国育才的功绩。

陈嘉庚先生兴学功绩卓著,思想影响深远。几十年来,他创办的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两校为国家和海外造就了一大批学者、教授、专家、企业家、金融家和社会活动家,更重要的是他那爱国爱乡、捐资兴学的爱国主义思想,已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他们继承和发扬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为祖国早日实现“四化”、培养建设人才作出多方面的努力。他们进行智力投资,兴办各种教育事业,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的还在国内或海外设立各种奖学金和教育基金,为加速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目前,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更加关心桑梓教育,热心捐办各种学校,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争相作贡献。

综上所述,陈嘉庚先生在政治上经历了艰苦曲折的伟大转变,他的兴学思想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爱国主义是他兴学思想形成的基础,辛亥革命是他思想发展的动力,孙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了他极大的启示。他那教育立国、振兴中华的思想经历了兴学报国、教育救国到教育建国的演变历程。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立独立富强的新中国,他毫不吝啬地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陈嘉庚先生真不愧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32,“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33

(张泉林主编:《华侨教育》(第二辑),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