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简史(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古典文学专业的嗜好及教授中国文学史20余年的经历,一直怂恿自己编写一部中国文学史稿,但是,由于无法跳出所谓“数字化”管理科研成绩以及重视所谓“专著”、轻视教材的评介体系的怪圈,多少年来的愿望迟迟无法实现。直到将近“停年”的时候,深蒙武汉大学教务部长吴平教授的督促,才有幸提起笔来,为通识课撰写这部《中国文学简史》。

既然称作“简史”,读者对象又是综合大学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那么,编写的构想与着笔就当有别于现行的文学史教材。笔者以培养古代文学素质为构想的基点,以中国文学的影响与接受为参照系,设计了简史的要旨、框架、内容和叙说的方式。简言之,本书旨在帮助读者鸟瞰中国文学走过的三千年历史轨迹,回眸昨日世界骚人墨客的际遇升沉和创作苦乐,了解前朝主要文学样式的兴衰枯荣。

在框架方面,本书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分期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整合,着重以形象、抒情、词采等文学特质,衡量传统文学史上的文学史料,扬弃文学色彩并非主调的作家和作品。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其历史也悠远而漫长,如果从神话产生的蒙昧时代算起,那么文学史的脚步与文明史是同时起步的;如果从成熟文字出现的殷商中期算起,中国文学至今也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但是,漫长的先秦时期,著作虽然繁富,可如果强调文学的特质,那么除《诗》、《骚》之外,其余的不是神话,就是史籍、子书。神话是初民索解宇宙和人生的非科学记录,史籍是史官记言记事的档案,子书是诸子驳难论辩对手、宣传本派主张的论说文集,我们固然不能无视其中的文学性或文学色彩,但还是姑且使其各自回归本位为宜。剩下《诗》、《骚》的先秦时期,姑且称之为“前文学史时期”。两汉时期,首次形成了真正从事文学创作的文人作者群,出现了文学样式的创新及传统文章的去学术化倾向,发生了文学的自觉,因此,本书将两汉时期视为中国文学史的肇始时期。

在内容方面,笔者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突出精品,不求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前贤曾云,各代有各代之专体。言赋,则有汉;言骈文,则有六朝;言诗,则有唐;言词,则有宋;言曲,则有元;言小说,则有明清。汉、唐、宋、元、明清并非于其“专体”之外,没有其他的文学样式。以成就而论,毕竟其“专体”最为引人注目,以“专体”及“专体”中的精品为讲授对象,方能引人入胜,方能使人渐渐忘我于文学的殿堂。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将以往的文学分作“诗骚序曲”、“汉代文学”、“魏晋诗赋”、“南北朝诗文”、“四唐诗国”、“两宋词坛”、“金元曲苑”、“明清小说林”八个板块。至于“专体”之外的其他文学诸体,则放在“概说”中进行简要的概述。在叙说方式上,本书以史为经,以作者群或文学流派为纬,文学流变的叙说与精品个案的阐释相结合,以期给人留下较为清晰的历史脉络和较为深刻的审美印象。

文学的发生及文学诸体的兴衰,必须结合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阐述,这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但是,囿于篇幅,本书不得不遗憾地基本略去了有关这一问题的叙述。

笔者治学粗疏,功底浅薄,谬误之处,尚望读者与方家指正。

撰写是书时,恩师公木(张松如)教授的《中国文学》、学兄赵明教授主编的《先秦两汉大文学史》、刘大杰教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及异国友人冈村繁教授的著作令余受益匪浅,谨志于此,以申谢悃。老友李中华教授于百忙中为余作序,无任感戴。

石观海

2006年仲秋于南粤观音山下草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