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产出的宏观因素与微观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绪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化的特征。依赖资源禀赋的物质经济竞争已经随着各国或地区综合实力的加强而趋于淡化,而以高科技和新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已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区域或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许多企业都意识到挖掘自身内在的发展潜力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来源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而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不仅与企业内部活跃的创新能力有关,还取决于企业外部良好的创新环境。这些创新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创新资源等硬环境,也包括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对创新主体产生激励的制度环境等软环境。大量实践表明,区域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创新环境的竞争,拥有良好创新环境的区域,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创新,并构建基于创新的区域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突出。近几年,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些传统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尽管拥有较好的原始资本积累,却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而另一些地区,虽然缺乏工业基础和原始资本积累,却通过不断地创新而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动力。这种现象纵然与政策、体制以及地理条件等有关,但区域之间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差异应是其主要原因。如果一个区域技术创新效率高,则会通过创新要素的流动整合配置创新资源;反之,创新要素会流出该区域。这样,技术创新效率低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必将受到束缚,经济发展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改善区域创新环境,提高技术创新效率,逐步实现区域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是一个地区提高持续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此外,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无节制的追求,使得地球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极其有限的地球资源储备量已不能满足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从目的、过程和系统三方面来看,企业内部传统的技术创新有着严重的缺陷,存在着传统技术创新无限扩张性与环境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技术创新价值单一性与环境资源价值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必然是环境资源的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加剧,导致企业自身的不可持续性发展。面对困境,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采用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基础上,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全新的技术创新模式——绿色技术创新。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理念,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建设区域创新支撑体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等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战略目标。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指出:“必须把推动自主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创新发展”、“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文件集中了中共全党和各方面的智慧,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作为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经济改革计划,《决定》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此决定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广东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消除的背景下,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比较突出的有: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等。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进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先后出台了《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等政策措施,明确提出科技强省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消化吸收、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等方面,努力改善区域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广东的建设。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2009年年初,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明确指出:“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同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决定,谋求在新一轮的发展调整中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通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珠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带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加快发展,促进我省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201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发展珠三角,带动发展粤东西北,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创新型广东。”2013年年初闭幕的广东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进一步强调:“狠抓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松懈,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狠抓区域协调发展不延误,深入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双转移’、‘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大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

目前,包括广东省在内的我国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方式还停留在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产出和企业竞争优势。从企业层面来看,它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生产过程中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减少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威胁,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绿色技术创新可以弥补传统技术创新中过分强调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缺陷,突破传统技术创新“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率或优化产品工艺的同时,能够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因此,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非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绿色技术创新,采用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生产绿色产品。

本书将在上述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探索科学发展模式为目标,构建以区域创新环境和技术创新效率为基础的区域创新发展理论,探讨创新环境、投资贸易、环境规制和研发投入等宏观因素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测算区域创新产出的创新效率,揭示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以期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为探究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政策含义提供重要参考,并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